【学习强国】福建三明:创新驱动添活力

发布时间:2024-10-05浏览次数:111

人才兴则城市兴,科技强则城市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三明市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创科技创新事业新局面,为三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夯基垒台,厚植发展沃土

75年栉风沐雨,三明科技工作者克服资源条件匮乏等种种困难,逐步建立起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工作队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研发投入逐步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成效凸显,筑牢科技创新根基。

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铬雾抑制剂,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含氟表面活性剂TDFS,已得到国内多家电镀企业的应用验证,解决了行业发展燃眉之急。

“该成果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郭勇创新团队和海斯福公司科研中试条件强强联合的结晶。”近日,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沪明科技对口合作、探索“上海研发+三明制造”模式、抢占氟新材料产业赛道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三明市持续深化京明科技合作,把握沪明对口合作机遇,先后举办首届京闽科技合作论坛暨京闽(三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以及沪明科技成果对接交流、绿色氟化工技术协同创新论坛等对接活动。

三明市龙头骨干企业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国内头部高校院所合作,围绕稀土钢、抗肿瘤原料药、柔性新型显示材料、超精密数控机床、微晶石墨、杂交水稻制种等关键领域开展科研攻关,部分项目已取得新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从三明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列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到如今国家高辣度辣椒育种创新中心、杂交水稻生产与繁育研究中心、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遍布各领域……一家家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一个个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得到推广并转化成科技成果,创新驱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至2023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39家增至302家,增长率高达674.4%;累计培育了154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实现稳步上升,从2012年的2.34%增长至2024年6月的6.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自2012年的12.44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36.31亿元,年均增幅达19.11%,研发投入强度从0.93%提升至1.17%。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三明市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借梯登高,注入创新活水

2012年1月,中机总院海西(福建)分院在三明高新区落地。近年来,该院围绕工业母机主机装备及核心功能部件开展科研攻关和国产替代品研发,连续攻克装备制造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发的高精度数控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精密复合磨削中心荣获国内首台重大技术装备认定,推动三明市装备制造领域转型升级。

2020年12月,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开园。目前该园创新中心已注册企业300余家,其中,常态化办公企业160家,带动就业超3000人,2023年实现产值10.5亿元、税收3020万元。该园先后荣获“福建省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福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称号,并成为京闽科技合作标志性项目。

2023年12月,沪明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金沙娱乐城app正式成立。该中心的建立,立足于三明氟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致力于通过技术“含金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三明市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企业与成果……

如何搭建平台聚才引智,注入活水赋能创新发展?三明市在探索和融合中给出了答案。

——实现“引才”“育才”并进。近3年来全市新增认定高层次人才及实用型人才2.1万余人,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19家,开展2批次“创业之星”“创新之星”评选,开发科研助理岗位713个。

——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选认机制。2024年累计300名个人、110组团队和5家法人获省级科技特派员认定,先后从京津沪80余个高校院所选认区域科技特派员170人次,服务企业128家,实现科特派服务乡镇全覆盖,一二三产全覆盖。

——持续做好科技金融文章。2019年以来,16家金融机构为161家企业发放589笔“科技贷”,共计21.75亿元;2022年,创新增设“科特贷”后,累计发放贷款22笔,贷款金额达4720万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此外,三明市还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出台《三明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支持科技特派员建立利益共同体若干措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奖补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健全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完善科研诚信等机制,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务实笃行,绽放科技繁花

去年10月,首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星、空、地、海全覆盖的“超硬核”海洋装备同台亮相。其中,“海丝一号”SAR卫星、“海丝二号”多光谱水色小卫星和“海丝三号01星”卫星模型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2020年、2021年、2023年,福建省相继成功发射“海丝一号”“海丝二号”“海丝三号01星”。这些“海丝”卫星是省招标采购集团、市投资发展集团联合厦门大学等单位发射的。“海丝”系列卫星已为汤加火山爆发、河南特大洪水等国内外突发事件提供了应急观测服务。

今年4月,三明市农科院举办签约仪式,正式将水稻三系不育系“明芗A”及其杂交稻新组合“明芗优196”品种使用权转让给湖南年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双方的成功签约标志着三明市首笔涉农科技成果转化单笔突破300万元的线上交易完成。

忆往昔,早在1961年、1962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为市农科院)、市真菌研究所相继成立,为国家水稻育种、食用菌研究贡献了三明科技力量。市农科院累计选育“汕优63”等150多个良种通过国家、省、市的科技成果认定,生产推广应用达14亿亩;市真菌研究所累计选育、研制、开发食(药)用菌新菌种(株)、新药及其他产品50多种,在全国30多个省、市推广使用。

75年砥砺前行,三明市持续聚焦难点、堵点问题,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事业大放光彩,结出硕果的事例还有很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市共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奖102项,其中三钢(集团)承担的“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斯福化工公司承担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柔性新型显示材料氟聚酰亚胺及关键单体研发与产业化”,突破了氟聚酰亚胺树脂的综合性能调控关键技术。半固态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的高铁动车门锁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成功应用于京沪线“复兴号”高速列车。

新时代新征程,向着科技强市加速迈进。三明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大会部署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助推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726653761853834544&item_id=8726653761853834544&cdn=https%3A%2F%2Fregion-fuji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

来源:学习强国 202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