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育应用型特色专业——武汉学院以评促建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2-09-07   浏览次数:38

在高校林立的武汉,武汉学院是单以城市之名命名的两所大学之一,以非营利性公益民办大学的办学特色独树一帜,2021年即将迎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乘着迎评促建的强劲东风,学校探索“一主体,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育应用型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公益办学奠定基础

    公益办学是武汉学院刻在基因里的办学特色,不仅在办学章程中明文规定,还写进了《办学许可证》中,接受监督。所谓公益办学,并不仅仅指广义上的教育公益属性,而是真正的非营利性公益办学,不取回报,只专注育人。

    这份公益基因源自于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一丹奖创办人陈一丹先生,他促成了现象级全民公益活动“99公益日”。陈一丹注资20亿元建设武汉学院,不仅不从学校拿走分毫利润,还设立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从资金、人才、项目、社会资源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学校的持续发展。

    公益办学为武汉学院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学校收取的学费全部用于育人和发展,充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斥资引进人才培养教师,建设一流实验实训场所,全额资助学生出国交流。

    在此基础之上,武汉学院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行业协会递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橄榄枝,与腾讯共建软件工程(腾讯班),与华为共建网络工程(华为班),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分别合作开办会计学(ACA班)、财务管理(CIMA班),实施“学历+职业(执业)资格”双证培养。这4个专业特色班经过多年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优势特色,2016年起获批在一本招生,有效提升了生源质量。武汉学院也由此成为湖北省仅有的一所涉足一本招生的民办高校。

今年毕业典礼上,武汉学院获得多位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企业家捐资合计5000万元,助力非营利性公益办学,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前,学校已经多次获得马化腾、张志东、吴宵光、许晨晔、李海翔等知名企业家捐资办学,公益办学理念被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了解和认可,厚积薄发的实力逐渐体现在专业建设上,应用型特色专业培育的成果正在由点到面一一显现。

 

    产教融合培育特色

    武汉学院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为优势,以工学(信息科技)类专业为特色,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其专业特色一方面传承自前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的办学基因,另一方面则是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精耕细作培育应用型特色专业。

    5月17日,武汉学院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签约共建互联网产业学院,双方将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工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建设集“学、研、训、产”于一体的软件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互联网行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在正式签约落地之前,双方已经进行了3年以上的合作探索。”武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郑建生介绍,互联网产业学院诞生后,双方都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纵深发展,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共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制定并联合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中软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行业靠前的全球化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之一、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互联网产业学院的首批受益者是刚刚入校的2021级软件工程专业新生,他们从招生阶段就有互联网工程师指引认识专业、了解行业,进校有行业导师带领“入门”,大学期间还将参与项目开发实战,在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学科竞赛、职业证书等方面都有学校和企业双双保驾护航。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起点,互联网产业学院计划辐射至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形成适应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应用型特色专业群。

    武汉学院培育应用型特色专业,既区别于研究性大学的理论型应用,也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实践型应用,致力于开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辅相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为此,学校选择的办学合作方都是在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和机构,着眼于行业乃至产业的发展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应用型特色。

除了前文提到的腾讯班、华为班、ACA班、CIMA班、中软国际,学校还与京东合作创建全国高校首个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全国高校首批跨境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会计学+致同会计师事务所、金融学+美尔雅期货、商务英语+传神语联网、网络与新媒体+大楚网等合作育人体系正在日渐成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服务地方

    武汉学院走产教融合之路培育应用型特色专业,并未止步于校企协同育人,更加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曾伦是武汉学院法学专业1803班的学生,从大二开始,他已经是校园“法务通”,家人和朋友遇到法律问题都会来问他。他之所以能将专业知识运用自如,是因为经常在校内模拟法庭与同学对决演练,还通过实训平台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处理了两起劳务纠纷案件。

    武汉学院法学专业不仅与武汉市各级司法部门、各大律师事务所合作育人,派遣教师挂职工作、学生实习实训,还与武汉市司法部门签约合作,共建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武汉学院工作站。工作站接受武汉市司法部门指派案件,组织“双师型”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学生全面参与办案流程,接触案件当事人,进行案情分析、庭前讨论、材料准备,最后直接参加庭审,在实践中磨炼专业技能。

    除了法律援助,法学专业还广泛参与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社会服务工作,既实现了高校回报社会,也做到了实践反哺教学,进一步凝练了应用型专业特色。

    武汉学院立足于“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办学定位,十分注重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尽管设立时间不长,至今只有3个年级学生,但应用型特色逐步明晰。该专业紧跟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方向,设置水上运动、健美健身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帆船、健身等体育经济领域紧缺的管理服务人才。

    其中,水上运动专业方向积极与中国帆船帆板协会合作,将其教练培训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能力直接对标帆船运动教练证书要求。学生活跃在全省各类水上运动赛事中,有的直接参加比赛,有的参与志愿服务,有的担任裁判助理。大二学生暑假期间被派往各地帆船运动俱乐部实习,几乎全部收到就业邀请,被提前“抢订一空”。

    

全员磨课提升质量

    专业建设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为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学院2021年暑假组织全体教师集中磨课。

    磨课是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反复推敲打磨的过程。校领导全员参与,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一人讲课全组听课,一门课一门课地反复斟酌、反复打磨。

    武汉学院校长李忠云表示,希望全体教师以磨课为抓手,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如何上好一门课?他提出了10条“金课标准”: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注重课程思政,严格学生管理;二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资料齐备,课件制作精良;三是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大纲要求;四是教学内容适当,重点难点突出,深度广度合理;五是理论联系实际,吸收最新成果,关注相关动态;六是坚持学生中心,了解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参与;七是教学内容娴熟,语言表达准确,熟练运用设施;八是教学进度合理,教学方法多样,课堂组织有序;九是教学感染力强,学生抬头率高,课堂氛围良好;十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内在动力,提升学习兴趣。

    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一个暑假的磨课,武汉学院秋季新学期教风学风都呈现出明显的新气象。通过上好一门课,进而过好教学关,学校真正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巩固了专业建设成果。

    经过迎评促建的洗礼,武汉学院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体现在专业建设和磨课工作中,也体现在师资队伍优化、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创新、校园建设升级等方面,更直观地体现在师生精神面貌变化上。

    (叶同春、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