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美育资源
发布时间:2022-05-27   浏览次数:31

美育专业性较强,对实施者本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能力、美学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乡村学校师资匮乏或部分教师素养欠缺,成为美育实施的最大难题。在多年的专题调研中,笔者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如何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美育资源,科学建构并实施美育课程。

    自然风光是最便利的美育课程资源

    首先,美育不能与艺术教育画等号,更不能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教学一概而论。凡是美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美育的内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内容,让学生们认识美、辨别美、鉴赏美、评价美进而创造美。美育的落脚点应在人的情感和心灵——通过美来滋养情感、润泽心灵。

    其次,除了艺术美,还有自然美。美育除了通过艺术教育这个途径,自然美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美育资源。相对于艺术美来说,自然美的资源更广泛、更方便、更持久。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自然美是艺术美产生的沃土。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曾说:“一切可见的事物一概由自然生养,这些自然的儿女又孕育了绘画,所以我们可以公正地称绘画为自然的孙儿。”

    春去秋来,花开花谢。对于山野乡村来说,时令的变化,最为明显也最易感知,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们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景色之美。关注、感知自然之美是一门兴寄情感、滋润心灵的课程。古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二十四节气就是让人类的生命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奏相合,就是天人合一。古人一年四季都赏花观水看山,所以才有那么多关于春夏秋冬和名山大川的美丽诗句。

    因此,对自然美的感知、观赏和体验应成为乡村美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依据大自然时令的变化,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接受自然美的熏陶。比如下雪了,旷野的雪大而厚,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观赏山雪、倾听风雨、触摸雪花、踏雪寻梅,进而学习、吟诵诗句。

    民间艺术纳入乡村美育特色课程

    对于乡村学校而言,民间艺术是一个很好且便利的美育资源。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是经过代代相传的审美果实。同时,民间艺术与乡村学校师生心理距离、时空距离更近,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是将民间艺术引入乡村美育课程的前提条件。

    国家对于民间艺术的持续扶持与推动,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化部从1987年起,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比,截至2018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共有964个,展现出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形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我国成为签约国。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具体指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与保护工作的一些要求。迄今为止,数以万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家保护和传承项目。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例,截至2015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已有26项,省级名录项目62项,州级项目292项,县级项目729项。这些都可以成为当地学校的美育资源。

    例如,湖南省平江县时丰乡的古老民间艺术九龙舞,始于汉代兴于唐代。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以身殉国,人们每年端午节都要划起龙舟前来祭奠。九龙舞在时丰乡久盛不衰,被誉为“平江一绝”,后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九龙舞为时丰乡中学引入,成为学校的特色美育课程。学校开发九龙舞社团活动课,利用每周三下午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进行培训,由九龙舞的传承人亲自到校执教。近年来,该校的大型九舞龙曾在全市的学校文化现场会上进行展示,并参与当地电视台新春晚会背景节目录制。借九龙舞这个“非遗”项目,时丰乡中学建立了自己的美育特色课程,也大大提升了全体师生的审美素养。

    风俗人情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风俗人情是民间集体审美的结晶,体现了劳动人民纯朴的情感、智慧和追求。风俗人情与乡村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风俗人情,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美育课程。

    例如,春节是中华民族集体的记忆,也是中国的风俗人情。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年味更醇更浓。在湘北一带的某些乡村,过年的风俗一直保持得很好。在持续20多天的时间内,有很多过年的活动:写春联、祭祖、舞龙舞狮、唱灯戏、吃团圆饭、拜年等。这些活动都富有美育价值。就拿团圆饭来说,有很多讲究,也很有仪式感。菜要十个,称之为十大碗,喻示着十全十美、团团圆圆。吃的过程就更有讲究了,吃之前得由家庭里辈分最大的长者致辞,有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年的祝福,之后全家才能开吃……美育其实也是情感教育,美的礼仪、美的风俗,都可以让情感得到培养,让心灵得到润泽,让人朝向真善美。学生们在这样的风俗人情中长大,情感与心灵都会得到真善美的滋养。

    古人云“轻易莫登楼,登楼就发愁”。为什么古人登楼就发愁、登楼就写诗?想当年为何有那么多文人墨客登上岳阳楼、黄鹤楼等楼宇吟诗作赋,留下众多美丽篇章?这些都是因为“楼”已成为古人情感的激发点,这就是审美。缘何今人登楼,既不发愁也不写诗了呢?很多时候今人登楼就是为了匆匆地旅游,审美根本无从谈起。而在乡村,一座古桥或一座土楼,静静地在那里,从容淡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细细地品读其中的历史,品味其中的情感,感悟时空,兴寄山水,这或许也是最好的乡村美育。

    (作者单位系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专项课题“‘春晖援教’厚植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JJ21227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