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邹晓芟:坚守筑魂初心 奉献育人事业

发布时间:2021-04-22

  

  

坚守筑魂初心,奉献育人事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邹晓芟教授成长于三明红色热土,学成于武汉英雄之城。他将红色基因深扎心底,在多年的思政课教学中,他始终坚持红色铸魂、思政育人的师者初心,用苏区教师的担当助推红色文化传承;用勇于革新的精神力促思政育人创新。

协同创新让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用革命精神教育好青年大学生”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会同武汉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成立“三校红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初衷。

2019年,首届中国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全国研讨会在金沙娱乐城app召开。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编辑部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度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0年,邹晓芟坚持走好红色文化创新与传承发展之路,再将“弘扬建党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全国学术研讨会“引道”三明召开。全国12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活动。这一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积极参与承办第二届中国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全国研讨会。

三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中国党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期刊、湖北省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会议的召开不但深刻印证了三明的红色老区“体质”,更对红色育人体系作了极其有利的探索。

邹晓芟说,三明作为革命老区、苏区,有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底蕴,积淀了丰富的红色内涵。一系列革命活动和事件,铸就了三明红色文化的基因,彰显了三明作为“中央苏区”的底色。通过红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意蕴,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服务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增强文化自信,激励青年不忘革命初心,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硬功夫和巧心思让思政课“鲜活”起来

提到思想政治课,很多学生认为“太枯燥”“高大上”“靠死记硬背”,思想政治课仿佛永远是一张板着的面孔。

如何才能让思政课打破以往“不接地气”的陈旧印象,让课堂活跃起来?

凭借多年来从事思政研究和思政课教学的“硬功夫”,邹晓芟积极联系 “各路专家”,通过走访、交流和学习,逐步理清思路,在集思广益之下,总体规划出以集体备课为先导的“三步走”举措,不断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他带领全院教师从“内容新”上着手,引入网络热点,让“道理”讲得更加“接地气”才能深入人心。组织编写“讲好战‘疫’故事,上好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读本,记载了来自三明各行各业在疫情防控中的实录、见闻和身边的感人故事,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意志、传达正能量的作用。四门主干课程已基本完成精品课件、精品教案,建设典型案例、中国故事、问题锁链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他组织全体“思政人”从“方法新”上推动,以多样化的集体备课方式互评、共促,更借心理课、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各行各业党政领导、劳动模范之力,让思政课能够更加“投”学生“所好”;他联动校外资源从“形式新”上聚力,结对厦门大学马院、福建师范大学马院、武汉理工大学马院、闽南师范大学马院,牵头推动与三明市另外两所高校结对共建等,走出校园、跨越省界、校界,打造更大范围的协同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

打破“陈规”“思政课堂”搬到服务地方上

服务地方是大学的职责之一,思政课教师不能紧守在象牙塔的课堂之内,应该走出校园的“舒适区”,为全阶段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群众精神文明的创建贡献出力。

为此,在邹晓芟的带领下,老师们集体“出动”,在服务地方上不断求得新进展。2020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横向课题12项,合同经费40余万元:成立三明市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和三明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协同中心;参与三明精神文明展览馆建设,承接“新时代深化三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多项课题;承办三明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暨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教师研训活动、全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受市教育局委托开展三明市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现状调查,摸清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为申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打下基础;承办福建海峡科化公司2期中层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高质量的服务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坚守精神让“为师之道”纵深发展

回望多年的工作经历,邹晓芟感慨万千,“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功夫不够,还需努力”。谦逊、温和、精进的性格让邹晓芟不仅在学术上深耕细作收获丰硕,也在管理服务工作中率先垂范广受赞誉。

就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两年多里,邹晓芟带领团队人员,认真负责,勇于担当,连续干了几场“硬仗”:“闽台学院与经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实现学校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零”的突破;探索形成三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召开三场学科建设咨询会,深度探讨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发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文章多篇;鼓励和推动6名教师分别获得福建师范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硕导资格;承办的三场全国性学术会议、一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媒体的关注并进行报道;学院教师在全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面对过往成绩邹晓芟谦虚这只是本职工作;展望可期未来,他表示担下这份“责任田”,就意味着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师者”,更应该要推动全院教师共同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