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文化研究方向
三明市地处闽西北,是闽江、汀江、赣江三江源头地区。文化特色鲜明,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历史遗迹众多,具有客家、理学等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文化资源。同时拥有朱子文化、客家文化、抗战文化、畲族文化遗迹和世界客家祖地等,有较完整的明清代古建筑群、古民居民俗,有傩面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大腔戏、安贞旌鼓,有永安风味小吃、沙县小吃等等。
研究院重点研究闽江源的区域生态文化,探讨文化在适应自然,促进生态修复,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的作用,发挥文化对生态的制衡机制,建立富于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通过地方生态文化资源及其建构模式的挖掘与分析,宣传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其一,闽江源人类学研究:福建与三明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生态文化、生态价值观,各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与生存模式,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维护生态的文化制衡机制和文化习俗、地方规约,畲族的生存与环境选择,客家人的迁徙与生存模式,客家民系的形成与生态环境的对应机制,三明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福建省旧石器考古发现和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已发现的50 余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20 余处旧石器地点,半数以上在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旧石器遗址中最早制定保护规划的遗址。在此基础上研究院要深入开展埋藏学、涉台文物保护、景观设计、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等研究,完善《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工程方案,持续不断地做好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
其二,闽江源生态文化研究:开展闽江源的文化资源的发掘评估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林业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发掘与研究。尤其是三明“客家土堡”是不可再生的最独特文化遗产。其独创性、历经发展演变而保存的完整性(堡寨、四方堡、前方后圆堡、圆堡),作为“土楼之母”有观“三明客家土堡”而知“福建土楼”的优势。将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理论利用于福建土堡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中,将土堡的保护归入闽江源保护的范畴,积极主动地调整保护规划,让其作为文化遗产始终处于最优化状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扩展和延伸项目,积极争取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三,闽江源旅游文化研究:树立生态保护的全局观念与整体意识,针对生态保护的共性模式与差异模式,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与生态环境良好区域的文化应对机制,乡村与城镇的生态保护模式等,研究生态旅游理念与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景观的建设与培育,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保护模式及在发展生态旅游中的作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例如:闽江源所在地建宁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生态示范县,被誉为“中国建莲之乡”和“全国百家名特优经济林(黄花梨)之乡”,充分打造“红色游、生态游、田园风光游”三大旅游品牌,做发闽江源旅游产品的深度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