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优化学科,既要“减法”更要做好“加法”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涉及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高校撤销专业条件等多方面内容,引起社会关注。
《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比如:在2015到2021年这7年时间里,共有90所大学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从专业设置来看,公共事业管理堪称集“管理”大成者:教育管理、体育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应急管理……涉及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尽纳其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某些跟风而上的高校则将此搞成了“大杂烩”,看似包罗万象,实则毫无章法。无序的课程设置,很快就体现在人才市场上: “样样精通,样样稀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毫无任何优势可言。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竞相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尝不是一种在市场倒逼之下的纠偏。
实际上,这也正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大势所趋。《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完善退出机制。学科专业的设置,需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趋势进行优化,在此过程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加强“存量调整”的同时,如何科学调配“增量”——无论从保障学生利益还是从满足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尽量避免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由此不难看出,尽管不少学科专业被撤销和停招,但学科专业的总数依然保持着增长势头。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改革方案》明确对设置相关学科专业表示支持。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是否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热门专业是否符合高校的办学定位?要想避免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贪大求全、一哄而上,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专业设置调整干预机制,在充分考虑办学定位、学科基础、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规范学科专业的设置。除此之外,不妨引入权威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设置学科专业的可行性以及课程质量进行评估,避免一哄而上之后一哄而散。
值得一提的是,调整学科专业未必一定紧盯热门领域,追逐热门专业,而是要坚持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等原则。《改革方案》强调,要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同时,还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上做“减法”,在满足社会需求、产业需求的基础学科上做“加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就能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