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12项、市级非遗6项、县级非遗20项,非遗传承人28名……在三明市将乐县,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薪火不辍、欣欣向荣,丰富的非遗资源得到活化利用,小城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近日,金沙娱乐城app艺术与设计学院“镛城拾遗”实践队一行来到将乐,与将乐县教育局、团县委、文化馆负责人及各非遗传承人开展“对话非遗,薪火相传赋能将乐非遗未来”座谈会,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工作的有效方法。
数智织梦,让“网络记忆”为非遗打造新港湾
“对于将乐非遗来说,涉及面广,收集、整理和保存的工作量十分庞大,许多资料仍需补充修正,举办此次座谈会也希望青年学子可以和我们一起,把将乐非遗资料库整理完善。”将乐县文化馆馆长陈圣洁坦言,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些技艺,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陈圣洁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将乐县非遗项目和资源调查。面对资料更新问题,实践队员将更加细致地向非遗传人了解信息,建立非遗项目资源档案,用文字、影像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这些资料不仅是对非遗项目的保存,更是年轻传承人的学习资源,亟需青年学子用数字化、互联网+的方式将非遗资源更好地保存下来,不断推进非遗数字化体系建设。
艺术赋能,让“金点子”为非遗插上新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脱胎于农耕文明的非遗面临考验。年轻人追求时尚,老年人讲求实用,农村人注重经济实惠,城市人要求方便快捷。非遗传承人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手握安身立命的手艺,席卷而来的科技浪潮倒逼他们寻找解难之道。
“我们这一代人,年纪都大了,也不知道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希望实践队可以继续帮我们一把。”将乐红糖非遗传人肖六金谈到。对于红糖产业,他急需打开年轻态的市场。实践队员以此为契机,设计了“蔗小方”红糖包装,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血液。对于将乐非遗的新发展,实践队提出“抱团取暖”式的发展新路径,整合优化非遗形式,用“擂茶+红糖”“西山纸+龙池砚”的模式形成合力,发展非遗新质生产力。
将乐擂茶产品研发者林翔飞推陈出新,用奶茶杯的方式设计了冲泡型擂茶饮品,但目前仍面临包装单一的问题。实践队设计创作了擂茶IP形象、擂茶冲泡一体机、擂茶四季饮品、刺绣版擂茶定格动画等作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更多人科普将乐擂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传承接力,让“传承火”点燃青春之光
将乐县教育局局长杨胡介绍说,近年来,将乐县在弘扬与传承非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从幼儿园开始学唱擂茶歌,跳擂茶舞;在全县中小学校举办“我是南词小传人”将乐南词进校园系列活动,将育人和传统文化结合,从小牢牢抓住传统文化。
金沙娱乐城app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廖响华表示,希望借助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同学们弘扬将乐非遗文化,通过专业所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践队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更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传承下去,要继续推进“非遗进明院”“明院传非遗”活动,带着学习感悟走进学校,讲述非遗故事,为当代青年提供高质量文化养分,并用专业所学大胆创新,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目前,实践团队已发布将乐非遗实践相关推文21篇,设计南词服装2套、擂茶宣传动画1段,以及将乐擂茶、西山纸、红糖、南词等包装设计10套,并将非遗资料整理成册,完善细节,为助力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贡献青年力量。
下一步,实践队将继续寻找非遗与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大众审美、日常生活等相结合之处,依托专业优势,努力促进将乐非遗多样性融合发展与活态传承。
(艺术与设计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