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喜教授简介
发布时间:2020-05-12   动态浏览次数:2490




赵平喜,男,19674月生,湖南邵阳人,教授,新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金沙娱乐城app文化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19936月毕业于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2005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2014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20059月至20159月在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期间20059月至20118月担任新闻学系主任。201510月起到金沙娱乐城app文化传播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实务、媒介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传播研究。20057月晋升讲师,201012月晋升副教授,201612月晋升教授。

一、科研成果

(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3篇,其中包括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20篇、核心期刊27篇。

一)CSSCI刊源(含扩展版)

1、《媒介殖民现象与社会价值观传播重建策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独著;

2、《手机电视产业:构筑文化产业发展新图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独著;

3、《从中美两本国家地理杂志比较看期刊品牌营销的差异化策略》,《中国出版》,2010年第24期,《中国期刊年鉴》2012年卷全文收录,独著;

4、《媒介采访成本及其统筹刍议》,《编辑之友》,2013年第1期,独著;

5、《试论大众传媒消费维权打假的有效作为》,《新闻记者》,2010年第10期,独著;

6、《新闻场域视野下的信息环境建构》,《新闻记者》,2009年第7期,第一作者;

7、《市民文化构筑城市传媒新图景——以成都传媒与市民文化的和谐发展为个案》,《新闻界》,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

8、《建设新农村广播电视节目要志在“求真”》,《电视研究》,2006年第6期,独著;

9、《论中外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新闻界》,2008年第6期,独著;

10、《“爆吧”集体行动中公民参与表达的实现及其规制——以“69圣战”事件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第二作者;

11、《从新闻执政到公共服务:重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江淮论坛》,2013年第6期,第二作者;

12、《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评价机制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2年·媒体卷》,20136月,第二作者;

13、 《涉台时事评论节目对比研究——以<海峡两岸><台湾一周重点>为例》,《新闻界》,2008年第5期,独著;

14、《春晚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江西个案》,《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独著;

15、《传媒“合竞时代”和新闻编辑素质竞争》,《新闻界》,2008年第3期,独著;

16、《媒介自律和受众注意力互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新闻界》,2008年第期,第二作者;

17、《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新闻界》,2009年第2期,第二作者;

18、《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新闻界》,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

19、《公共空间人际传播对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新闻界》,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

20、《和谐社会话语场域下的新闻采访技术初探》,《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二作者。

二)核心期刊及其他:

1、《网络新闻跟帖场域中价值观的社会表达”——一种新媒介生活方式的展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1期《论点摘编》专栏转载,独著;

2、《规避现象级手机媒介应用的“APP速死症》,《传媒观察》,2016年第7期,独著;

3、《转型社会调查与记者成名的想象”——读李钧德<追问与守望>有感》,《现代视听》,2016年第9期,独著;

4、《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形态初探》,《出版广角》,2014年第12期,第一作者;

5、《穿越剧青年受众心理分析及其引导策略》,《电视研究》,2013年第7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10期《媒体扫描·观点》专栏转载,独著;

6、《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冗余信息”策略》,《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8期,独著;

7、《社会道德争议与媒介建构失衡——从“小悦悦事件”说起》,《青年记者》,2011年第33期,第二作者;

8、《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性质和内涵初探》,《东南传播》,2007年第12期,独著;

9、《电视娱乐节目策划的五种新趋势》,《声屏世界》,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

10、《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期,第二作者;

11、《我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

12、《突发性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分析》,《声屏世界》,2004年第10期,独著;

13、《媒体策划设计三问》,《声屏世界》,2009年第3期,独著;

14、《NJ,主持人家族的新面孔》,《新闻知识》,2008年第12期,第二作者;

15、《论中央苏区政府的信息传播》,《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0期,第一作者;

16、《好莱坞电影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4期,第二作者;

17、《党报如何创新节假日报道——<江西日报>为例》,《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23期,第二作者;

18、《记者感知与洞察采访对象反应的技巧》,《新闻采编》,2004年第3期,第二作者;

19、《这里直通春晚——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创新初探》,《声屏世界》,2012年第1期,独著;

20、《中小型报纸新闻编辑如何当好“新闻图片发言人”?》,《城市党报研究》,2004年第6期,独著;

21、《规避采访付费的负面效应》,《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

22、《优化与提高——浅谈新时期经济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声屏世界》,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

23、《道德类电视栏目品牌综合评估新体系初探——以央视<感动中国>为例》,《声屏世界》,2012年第5期,第二作者;

24、《转型中的新闻学和新闻学的转型——读李希光教授的<转型中的新闻学>》,《今传媒》,2005年第12期,独著。

(二)著作

1、合著《城市新闻学:以成都为例》,排名第二(第一作者是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殷俊教授),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2、参编《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撰写第二章(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任执行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主持科研项目及其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马工程重大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马工程重大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在《光明日报》、《广西日报》和《中华新闻报》等新闻媒体上发表过若干新闻作品。

专著和论文分别获得过四川成都市和湖南株洲市社科联的优秀社科成果奖和三等奖,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还获得过“三育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职工楷模提名人选以及由中国报业协会联合人大、复旦等国内十所顶尖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中国传媒大会颁发的“金长城传媒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