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歌仔调,浓浓民间情
发布时间:2022-09-16   动态浏览次数:401

作者:陈晓玲


 “我身骑白马,走三关”,街道上响起熟悉的曲调,一瞬间将我带回那个令人沉醉的夜晚……

吃饱饭的我早早站在戏台前,依稀可见帘后描眉戏子,用娴熟的手法勾勒出一弯新月,清秀眉目被浓妆层层掩去,待到开唱,声一出,便惊起四座,这是独有的语言,是独有的闽南神韵,是一盏幽香的南乡清茗,小小的村,小小的城,人们心有灵犀地细品着……

砍砍石阶通往戏台,台前,一座红瓦庙宇,佛前香雾缭绕,台上,便是隽永绵长的歌仔文化。幼年时初听歌仔戏,只觉咿咿呀呀不知所云,台上戏子的风姿绰约让我感到甚是神妙。年龄稍长一些,虽还是听不懂,但也能快速对照一旁的字幕,大致懂得内容了。现在我明白了,戏子唱到动情时的眉间一蹙,水袖一摆,竟是牵扯着万缕情丝。闽南语称“信”为“批”,歌仔戏《侨批》中,有一群人,他们传递“侨批”,他们将性命交予变化无常的大海,每一次的“送批”都是冒险,但他们敢拼爱赢、义气诚信、爱国爱家。是歌仔戏用琵琶的如泣如诉,大提琴的沉吟低唱,“大哭调”的曲牌,让我们看到一群心系家、情寄乡、吃苦耐劳的闽南汉子和留守家园等待侨批的人,让我们在这个通讯便捷的时代理解了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山伯英台》,压抑任性的《雪梅教子》,历经生活磨难而备受同情的《吕蒙正》……歌仔戏,是情感浓烈的,是擅长抒情的,是一部部讲好家国故事,重温世界记忆文献遗产的艺术佳作。

歌仔戏的历史渊源是奶奶告诉我的,歌仔戏又叫芗剧,不过是在两岸的不同表述。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赶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同时,也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了台湾,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就如我们看到,台湾恒春民歌《思想起》成为歌仔戏《月女寻夫》中《宜兰哭调》的音调原型,歌仔戏,是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它让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持续在过去、在今天、更在未来……

暑期回乡,戏台上,关于忠孝节义的民间故事持续上演着,戏台前,佝偻着背的老人们连连夸赞“这台戏演得真”,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们竟也看得入了迷,一场戏下来从未离开板凳,要是哪个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纪大偶有听不清的,他们还能充当现场解说。这一刻,长辈和小辈有了共同的群聊话题,这一刻,是歌仔戏带来的温馨画面。

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无论你向前走得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很近很近……”。歌仔戏,留住了乡音,留住了中华文化根脉,留住了浓浓的亲情,它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每一个闽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