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如舟,载忆载情
发布时间:2024-10-14   动态浏览次数:45

作者:罗艺涵


  七峰叠翠,绿绕虬江,沙阳风光如画。

  五味烹香,声名远扬,技艺传承不忘。

  这便是我的家乡——沙县,一个以小吃闻名的小城。

  一碗热气腾腾的扁肉、一盘酱汁浓郁的花生酱拌面,再加上一笼刚出锅的蒸饺,几乎可以算得上是许多人记忆中的沙县小吃。沙县小吃以其“好吃不贵”名扬四海、走遍全国,这么多年来,暖了多少人的胃,又暖了多少人的心,给这人间带来了许多烟火气。

  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沙县人,我对沙县小吃的记忆要更为丰富一些、独特一些,因为那不仅仅是美食的味道,也是伴随着我成长的味道,更是家乡的味道。在家乡的味道里,有许许多多的回忆与我的生活融为一体:奶奶在每年四月初一煎的烙粑、在七八月份和过年时做的芋饺;爸爸亲手做的豆腐丸和金包银;妈妈在立春时做的水晶烧麦、炸春卷;小巷子里的烤豆干、米冻皮、芋头饼、喜粿,还有各个巷子里每天中午新鲜出炉的烧饼……在许许多多属于沙县的小吃里,我看见了自己成长的轨迹,同时也唤醒了我许多独特的记忆。

 

  还记得高中下晚自习后与三两好友一起吃的南霞牛肉粉;记得过年时家家户户晾晒的板鸭;记得许多年前,爸爸总是买来一两个烧饼作为很晚才来接我放学回家的“赔礼”;记得好几次放假回家,锅中早已蒸上了的一大盘金包银;也记得在外读书时,奶奶唤我回家吃饭的话:“快回来哦,奶奶做了好多你爱吃的,有芋饺、还有扁肉……”相似的话明明已经听过许多次,却每次都和着那些家乡美食的香气与味道一起,抚慰着我念家的心,带给我新的力量与勇气。

  记得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吃一种甜甜的面食,这面食黑黄相间,有些“其貌不扬”,但它甜滋滋的味道却俘获了我的胃,也使我在回顾我的童年时也尝出来几分甜来。这种面食便是来自我的老家沙县夏茂镇的甜烧麦。甜烧麦的做法并不难,我们家也能做。制作甜烧麦的第一步是要将面团烘烤的三元饼用手一点点掰碎,并且掰碎了的饼丁要尽可能大小均匀。记得第一次掰三元饼时,我掰出的饼丁不是这个太大,就是那个太小。奶奶在一旁笑着告诉我掰饼丁不能这么随意,要认认真真地把饼掰好,掰均匀。我这才知道简单的掰饼丁竟也有讲究,于是我便努力模仿着奶奶的动作,一下又一下,小心翼翼地将每一块饼丁掰好。熟能生巧,慢慢地,我也能像奶奶那样掰得又快又好了。后来,在家里需要做甜烧麦的时候,我都会主动接下掰饼丁的任务,并和大人们炫耀我掰的饼丁是多么的完美,这时的大人们也总会毫不吝啬地送上夸奖。待饼丁掰好,爸爸便将白糖、剪成小块的紫菜,以及熬好的猪油加入其中,将它们一起揉匀,这样,甜烧麦的馅料就完成了。接下来大家便坐在一起开始包烧麦,只见大家各自取了一小份揉好的馅料,开始了捏制。我也跟着尝试,模仿大人们的动作将其捏成矮墩墩的圆柱型,再用烧麦皮将它半包起来,尽管做出来的成品不那么精致,但在大人们的引导下我的技术不断进步。最后,爸爸将包好的甜烧麦放入蒸锅中。等待甜烧麦出锅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漫长的,但当它香甜的味道扑鼻而来时,我所有的等待都化为了满足和幸福。蒸好的甜烧麦散发着一种淡淡的、甜甜的油香,咬上一口,你会发现,猪油的加入并没有使它变得油腻,反而使这些食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也使整个甜烧麦具有恰到好处的软糯口感,而紫菜则使甜烧麦在清香中带有几分香甜,造就了甜烧麦的独特风味。

 

  虽说甜烧麦做法简单,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并不能经常吃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在夏茂镇,只有在大席上才会出甜烧麦这道菜品。而这种大席,用本地话来讲,就叫“三过汤”,这是自家人在做寿、结婚、请亲家时才会办的酒席。而甜烧麦在这样重要的宴席上,自然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在家人围坐之时,吃上一口甜烧麦,生活便甜甜蜜蜜、幸福美满。小时候的我只顾着吃,并不知道小小的甜烧麦竟然有着这么大的“排面”,对大席也并没有什么概念,于是乎,想吃却又吃不到甜烧麦的日子总是令人难熬的。或许是那时基于小孩子特有的执着,对甜烧麦的念念不忘使我好几次在睡梦中与它见面。如今,街上已然出现了卖甜烧麦的小摊,虽说我早已不再像儿时那般嗜甜,但当我遇见这样的小摊时也总会买几个甜烧麦来品尝,因为如今的我依然喜爱着甜烧麦带来的甜味——那是来自家乡的味道,来自家乡甜,它含着亲人的笑容,美好的祝愿,以及我回忆中的童年。

  每一种属于沙县的小吃,似乎都能唤醒我的一段回忆,那是属于我和我的家乡的一部分记忆,它存在于家乡的味道里,如涓涓细流,自然流淌,滋润着我的心灵。

  不论我身处何方,沙县小吃总能给我带来一份温暖,一份慰藉,一份鼓励。这不仅是因为我与沙县小吃之间有着许多回忆,还因为沙县小吃自身的故事也在时时感染着我,那是沙县小吃一步步从沙县走向全国的奋斗历程,也是一道道沙县的小吃里蕴含着的独特情怀。每一个爽脆的扁肉,都是由千百锤对猪肉的敲打而来;每一口鲜美的炖罐汤,都是由数小时的炖煮而来;每一只漂亮的柳叶饺,都是由一次又一次“赶”与“捏”……每一道小吃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当一口来自沙县的小吃下肚,那些藏在家乡味道里的故事与祝福似乎都化作了一股股精神力量,一次次温暖着我前行的脚步。那或许是想家时的一碗拌面,是考试考砸时的一笼蒸饺,是忙碌了一天后的那一口炖罐汤……于我而言,它们已不是简单的小吃,而是给予了我许多面对生活的勇气的家乡味道。

  家乡的味道如一只小船,载满了我与家乡的回忆,同时也载着我,在名为生活的海洋里温暖着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