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

发布时间:2020-10-23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二〇一八年六月1
(序言)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王定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
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
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
会尊师重教”,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入
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以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
体系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全面夯实新时代高素质教师培养的
基石。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新时代师范教育办学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
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坚持党对一
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广大
教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
源,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
的工作。总书记站在“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的高度,对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号
召广大教师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
生“四个引路人”。师范类专业认证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等根本性问题。坚持党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领
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新时代师范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
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师范类专业认证旗帜鲜明地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放在师范毕业生要求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培养目标设置、培
养方案制订、教材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全过程,全面保障和
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以学生为中心,夯实人民满意教育的师资保障。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认证强调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
课程和实施教学,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
量,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引导师范院校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建立基于产出的专业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
和质量文化。认证坚持以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教学资源支撑度、
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为主线,突出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实习基地建设、教育实践时
间、以及从事师范专业教学的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等指
标要求,推动师范教育主动面向对接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充分反
映中小学及幼儿园对好教师的美好期盼,努力为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
的教育提供坚强的师资来源。
分级分类实施,创新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了纵向
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
分级分类专业认证标准。三级监测认证之间相互衔接,逐级递升,覆盖中学教育、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三类专业,规范和引导师范专业合理定位,特色发展,追求
卓越。认证首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基于教师教育质量
监测平台和大数据,运用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
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3
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认证采取统一体系、学校申
请、省部协同的认证办法。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在学校师范类专业开展自我
评估的基础上自愿申请认证。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分级负责,既充分发挥省级教
育行政部门统筹作用,又通过国家统一认定认证机构资质、统一认证标准程序、
统一认证结论审议,保证全国认证质量的一致性。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
建重规范,以评促改上水平,以评促强创一流,将切实推动师范专业内涵建设,
不断增强师范专业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师范类专业认证借鉴了国际教师教育质量
保障体系建设有益经验,立足于我国师范教育现状特点,实现了认证理念、体系、
标准、办法、方法等多方面创新,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
国智慧。
以认证为抓手,开启教师教育振兴发展新征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
母机。近年来,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开放,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造就了大
批合格教师,有力地支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
“有学上”的目标基本实现,“上好学”的希望愈发凸显;“有老师”的目标基本
达成,“好老师”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是,各院校师范专业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高水平院校办师范动力不强,缺乏一流师范专业引领,师范生立德树人和实践教
学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仍然存在,教师教育体系不能很好地支撑广大人民对好教
师培养的需要,教师培养质量滞后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已成为制约建
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瓶颈。在重大的历史交汇期,
发扬成绩,直面问题,突破瓶颈,砥砺前行,才是正确的选择。振兴教师教育需
要顶层设计、综合施策、因地制宜、群策群力,而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则是组合拳
中有力的一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
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启动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严格师范类专业办学准入门
槛,引导和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师范,将立德树人任4
务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落实到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带动教师教育全面
提升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的重要举措,必将开启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教师教育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征
程。进而言之,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必将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
强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1
目 录  
第一部分 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解读 ..................... 1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1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 ......................................6
三、专家组现场考查工作要点 .....................................14
四、高校评建工作要点 ...........................................34
第二部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 45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 ................................45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48
一、培养目标 ...................................................48
二、毕业要求 ...................................................51
三、课程与教学 .................................................63
四、合作与实践 .................................................69
五、师资队伍 ...................................................74
六、支持条件 ...................................................80
七、质量保障 ...................................................82
八、学生发展 ...................................................86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三级) ................................95
一、培养目标 ...................................................95
二、毕业要求 ...................................................99
三、课程与教学 ................................................114
四、合作与实践 ................................................121
五、师资队伍 ..................................................127
六、支持条件 ..................................................133
七、质量保障 ..................................................136
八、学生发展 ..................................................140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 ...............................1502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153
一、培养目标 ..................................................153
二、毕业要求 ..................................................156
三、课程与教学 ................................................167
四、合作与实践 ................................................174
五、师资队伍 ..................................................179
六、支持条件 ..................................................184
七、质量保障 ..................................................187
八、学生发展 ..................................................190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三级) ...............................196
一、培养目标 ..................................................196
二、毕业要求 ..................................................199
三、课程与教学 ................................................214
四、合作与实践 ................................................221
五、师资队伍 ..................................................227
六、支持条件 ..................................................232
七、质量保障 ..................................................235
八、学生发展 ..................................................238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 ...............................246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249
一、培养目标 ..................................................249
二、毕业要求 ..................................................252
三、课程与教学 ................................................264
四、合作与实践 ................................................270
五、师资队伍 ..................................................276
六、支持条件 ..................................................281
七、质量保障 ..................................................285
八、学生发展 ..................................................288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三级) ...............................2963
一、培养目标 ..................................................296
二、毕业要求 ..................................................299
三、课程与教学 ................................................316
四、合作与实践 ................................................322
五、师资队伍 ..................................................329
六、支持条件 ..................................................334
七、质量保障 ..................................................338
八、学生发展 ..................................................3421
第一部分 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解读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
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念与内涵,熟悉师范类专业认
证工作的原则与要点,对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本概念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
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
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证明接受认证专业所培养的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
能力素质能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
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
量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指导思想  
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
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
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
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
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
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其核心要
义可以概括为“一根本,两目标,三任务”:
“一根本”:即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师范
类专业认证的工作宗旨,引导高校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明确
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聚焦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2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
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两目标”:即把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和
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师
范类专业认证的两个目标。一方面,立足国情,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构建具
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
破解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提升动力不足、师范特色不鲜明等瓶颈
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师范类专业设置基本情况和不同学段特点,分级分类开展
师范类专业认证,从实践上推进高校深化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全面保障和提升
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任务”:即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三个
任务。以评促建,旨在通过“兜底”监测,督促高校加大师范类专业建设投入力
度,保证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基本要求;以评促改,旨在通过“合
格”认证,推动高校深化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尤其是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
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以评促强,旨在通过“卓越”
认证,引导师范类专业做精做强,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卓越标准要
求,形成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
范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三)认证理念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贯穿师范类专
业认证全过程,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
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ed,SC):强调从以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
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
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
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强调立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全
面发展,以师范生发展成效为导向,聚焦师范生毕业后学到了什么能做
什么,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3
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
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
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
养质量不断提升。
(四)认证原则  
总结我国 30 多年质量保障实践经验,借鉴国际教师教育认证有益做法,结
合师范类专业管理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坚持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
责、多维评价的原则。
1.建立统一认证体系。教育部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体规划,实行
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结论审议,构建统一认证体系,确
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注重省部协同推进。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
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
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师范类专业认证明确高校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引导
高校积极开展专业自评,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
系建设。
4.运用多种认证方法。师范类专业认证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
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五)认证体系  
针对师范类专业层次类型的复杂多样、各地各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和
特点,构建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的认证监测体系:
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师范类专业办学监测机制,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
况实施动态监测,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管
依据,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服务。
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认证标准以教师专业标准
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旨在推动师范类专业加强内涵建设,强化教师教学
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障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达到国家合4
格要求。
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旨在引导高校充分落实以
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健全基于产出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运行有效的质
量持续改进机制,以评促强,追求卓越,打造一流质量标杆,提升我国教师教育
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六)基本特点  
师范类专业认证紧扣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师范人才
培养质量,其基本特点体现为认证标准、认证体系、认证模式、认证方式等方面。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
级递进的分级分类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既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在认证理念、标准上与国际同频共振,数据先
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手段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国家统一认证体系
下,省部协同推进开展工作。既要求统一评估机构资质、统一认证标准、统一认
证程序、统一结论审议,又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在国家基本要求基础上引导师范
类专业分级分类、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建立以内部保障为主、
内部保障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保障制度。既明确高校在师范类
专业质量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自觉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又通过国家分级分
类评价监测,推动高校建立基于产出的师范类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师范
类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采取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
结合工作模式,强调用证据说话,说、做、证一致。既要求师范类专业对照
标准开展自评自建,逐条举证说明标准达成情况,又要求专家对照标准逐条查证
参评师范专业所说、所做、所证是否一致,并据此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
况作出评判。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行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
证相结合,既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常态监
测,又基于认证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平台对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展周期性认证,专家
定期进校把脉诊方,推动专业定期评价-改进-提高,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5
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为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提供持久活力和动能。
(七)考查重点  
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范围涵盖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培养目
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
生发展 8 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贯穿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关注学生毕业后发展状况。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工作的重点是紧扣培养目标与培
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
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以“五个度”为主线,把
8 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串联”起来,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
进行全面客观评判。
1.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重点考查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能力素质发
展是否满足国家出口质量要求,是否达到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通过
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综合评判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情
况。
2.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国
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毕
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师资队伍配备、课程体系
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活动安排是否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需求展开,能否有
效支撑师范生能力素质的养成。
 4.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建立评价-反馈-
改进闭环,是否形成基于产出的内外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是否注重质量
文化建设并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从学生学习体验和学
习收获出发,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开展满意度调查,并将
调查结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6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
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是保证认证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础,
该部分内容将从认证组织架构、实施程序、过程管理以及认证管理信息系统使用
四个部分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认证组织架构  
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与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
和认证专家组织。
1.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部。负责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宏观管理,发布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实施办法与标准,统筹协调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度,指导监督全国师范类
专业认证工作实施;组建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根据全国师
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结果,制定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政策。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
方案;统筹协调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度,指导监督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
证工作实施;推荐并委托授权有资质、信誉好的教育评估机构开展第二级专业认
证工作;成立本地区相应专家组织;根据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结果,制定
加强本地区师范类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政策。
2.教育评估机构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全国
师范类专业第一级监测、第三级认证及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相应委托省份的第二
级认证的组织实施;建立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库(以下简称“国家库”)及
入库专家培训、评价与动态管理;建设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及师范类专业认证
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参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院校培训、辅导与咨询服务;承担教
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教育评估机构(以下简称“省级教育评估机
构”)。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根据该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案要求,
组织开展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工作;为该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业务咨
询与指导服务;接受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委托省份相应专家组织的指导和监7
督。
3.认证专家组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认证专
家委员会”)负责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规划与咨询、指导和检查;对拟
承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对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进行
资质认定;开展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结论审定,受理认证结论异议的申诉等。
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专家委员会日常事务组
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省级相应专家组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相应专家组织,负责本地区师范
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规划与咨询、指导和检查;制定本地区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结论审议工作机制;对教育评估机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认证工作程序  
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
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进行周期性认
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
论审定、整改提高等 7 个阶段。
1.第一级监测  
经教育部正式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和经教育部审批的普通
高等学校国控教育类专科专业所在高校,按要求每年定期填报师范类专业办学基
本数据信息。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对全国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数据进行监测、挖
掘和分析,并与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数据进行比对,
建立各级监测指标常模,形成各类监测报告,为各地各校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建
设提供决策参考。
2.第二级认证  
申请与受理。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经学校同意后,可向教育评
估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其中地方高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教育评估机构提
交认证申请;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向教育部评估中心提交认证申请。教育评估机构
组织专家依据受理条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通知申请学校开展专业自评;审核
不通过,向申请学校说明理由。8
专业自评。通过受理专业依据认证标准开展自评自建,按要求填报有关数据
信息,梳理认证工作材料,总结专业建设成绩,剖析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改进
措施,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
材料审核。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认
证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专业进入现场考查阶段;审核不通过,专业根据专
家意见进行自建自改,再次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现场考查阶段。
现场考查。教育评估机构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专家组一般由 3-5 人构成,
其中,外省专家不少于 1/3,业界专家不少于 1/3。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
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
卷、集体评议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给出现场考查结论建
议,并向高校反馈现场意见。
结论审议。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现场考查专家组认证结论建议进行审
议,并将审议结果报教育主管部门。
结论审定。审议结果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
结论审定按照协商一致方式进行,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投票表决,全体委员 2/3
以上(含)出席会议,投票方为有效。同意票数达到到会委员人数的 2/3 以上(含),
认证结论方为有效。认证结论分为“通过,有效期 6 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
6 年”“不通过”三种。认证结论适时发布。
整改提高。高校依据认证专家现场反馈意见和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进行整
改,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逾期不
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终止其认证有效期。
3.第三级认证  
申请与受理。有六届以上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所在高校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
后,向教育部评估中心提交认证申请,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专家依据受理条件进
行审核。审核通过,通知申请高校开展专业自评;审核不通过,向申请高校说明
理由。
专业自评。通过受理专业依据认证标准开展自评自建,按要求填报有关数据
信息,梳理认证工作材料,总结专业建设成绩,剖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9
材料审核。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
认证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专业进入现场考查阶段;审核不通过,专业根据
专家意见进行自建自改,再次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现场考查阶段。
现场考查。教育部评估中心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专家组一般由 3-5 人构成,
其中,业界专家不少于 1/3。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
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
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给出现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反馈现场
意见。
结论审议。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现场考查专家组认证结论建议进行审
议,并将审议结果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结论审定。审议结果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同意后报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
定。结论审定按照协商一致的方式进行,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投票表决,全体委
员 2/3 以上(含)出席会议,投票方为有效。同意票数达到到会委员人数的 2/3
以上(含),认证结论方为有效。认证结论分为“通过,有效期 6 年”“有条件
通过,有效期 6 年”“不通过”三种。认证结论适时发布。
整改提高。高校依据认证专家现场反馈意见和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进行整
改,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逾期
不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终止其认证有效期。
(三)认证过程管理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要求高的工作,由专门性教育评估机构组
织实施,认证过程实行项目负责制和全程信息化管理,并通过严格的认证纪律与
监督约束,确保实施规范、过程有序、质量有保障。
1.教育评估机构管理  
教育评估机构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对上接受教育部
认证专家委员会和省级相应专家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对下具体负责师范类专业认
证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质量,因此,
加强教育评估机构管理是整个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对
教育评估机构的资质条件、能力建设、工作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并将通过加强对10
教育评估机构的准入门槛、过程监督及绩效评价,保证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质量。
其中,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教育评估机构资质认定标准,认定和公布
具备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名单;负责督促教育评估机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包括
认证队伍建设、认证组织建设和认证文化建设等,特别是专业化水平和研究能力
提升;负责对教育评估机构组织实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和评
价,建立进退机制,评价不合格的教育评估机构将被取消认证工作资格。
2.认证项目管理  
师范类专业第二、三级认证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包括认证专家管理、观察员
管理、秘书管理、经费管理等,项目时间自申请专业通过受理开展自评起至教育
部认证专家委员会给出认证结论止。
(1)项目管理员管理  
项目管理员是代表教育评估机构开展项目管理服务和质量监督工作的专业
人员,对项目进行全程负责,发现并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调认证
专业及所在高校与专家组的关系,做好监督、管理、服务,同时不干涉专业及所
在高校与专家组工作。项目结束后,项目管理员同时须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分析、
总结并及时将项目分析总结材料报给相应的教育评估机构。
(2)认证专家管理  
认证专家是经教育部评估中心培训合格、受教育评估机构委派开展相应专业
领域现场考查工作的专业人员。师范类专业认证建立认证专家准入、选用、培训
与评价制度,要求认证专家“执证上岗”并实行全过程评价,保证认证工作质量。
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专家遴选标准和资质认定;教育部评估中心
负责建立国家认证专家库,组织开展库内专家统一培训;教育评估机构从国家库
内选派认证专家,并负责认证专家的考核评价等工作。
(3)观察员管理  
观察员是经教育部评估中心培训合格、受教育评估机构委派进校观摩专家组
现场认证考查工作的资深认证专家、教育研究专家或教育管理专家。观察员全程
观摩专家组现场考查认证工作,主要任务是观摩认证标准、认证程序及认证工作
体系的运行情况,为认证工作的持续改进和质量提高提供决策参考。观察员须遵
守认证管理规定,同时不得参与或干涉专家组现场考查所开展的各项活动。11
(4)秘书管理  
秘书是经过教育部评估中心培训获取资格,在专家组现场考查工作过程中负
责联络、协调、服务、记录、观察、评价、纪律检查、经费报销等职责的专门人
员,须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善于沟通,富有效率,遵守认证规范和认证纪
律,能够掌握认证政策,熟悉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原则上由具有认证、评估相
关经验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担任。
(5)经费管理  
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组织
与实施。专家组成员(含项目管理员、观察员、秘书)进校考查阶段所发生食宿
费、交通费、评审费、会议室租赁费以及其他费用等由专项经费承担,其他人员
不在其列,各类费用支出标准须严格按照相关经费管理要求执行。
3.认证纪律与监督  
教育部设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纪律监督平台,接受社会各界对师范类专业
认证工作问题的反映和举报,对认证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将追究责任、严
肃处理,营造风清气正认证风尚,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同时对参评高校、认证
专家及教育评估机构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予以监督检查。
(1)明确认证纪律  
参评高校应遵守纪律包括,不迎送专家,不安排各种形式宴请;不召开汇报
大会(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不组织师生文艺汇报演出,不造声势(包括校内
张贴欢迎标语、悬挂彩旗等);不送财物,不超标超规格安排食宿;专家组名单
公布后,学校不得拜访认证专家,不得邀请认证专家来学校讲学、访问等。现场
考查专家应遵守纪律包括,接到认证工作通知后不接受参评院校的讲学、访问邀
请;不接受参评学校认证前拜访,不接受礼品礼金;不透露认证专家组内部讨论
情况;与参评学校存在利益关系(如校友、兼职、校董、奖学金设立者、捐资者
等)时,主动提出回避等。
(2)实施“阳光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阳光认证”,保证认证工作公正开透明、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澳门金沙娱乐城app机制,认证工作相关政策文件与实施办法、认证标准、认证程
序和活动、专家名单以及专业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专家组现场认证反12
馈结论等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内部监督机
制,包括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及省级相应专家组织对参评高校、认证专家以及
教育评估机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专家组、参评高校、项目管理员之间建立
相互监督评价工作模式,对认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对违反规定的
人员及行为进行调查并视情节予以处理;三是建立争议处理机制,教育部认证专
家会负责受理认证结论异议申诉,并将按《办法》规定开展调查处理。
(四)认证管理信息系统使用  
师范类专业认证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管理信息系统”作为
工作平台,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实现了认证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增强了认
证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提高了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及时为参与认证
各方提供信息服务与工作支持。
1.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认证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参评高校、认证专家及教育评
估机构参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相关信息,包括认证数量、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认
证经历、认证评价、认证整改等;同时可以通过系统对参评高校、认证专家及教
育评估机构进行组织与管理,包括下达认证文件、开展认证指导和监督等。
2.服务于教育评估机构  
教育评估机构可以通过认证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参评高校、认证专家参与师范
类专业认证相关信息,包括认证数量、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认证经历、认证评
价、认证整改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系统对参评高校、认证专家进行具体组织与
实施,包括下达认证通知、上传下载认证材料、选派评价认证专家、组织现场考
查材料调阅及相关活动安排、开展认证评价等。
3.服务于认证专家组织  
认证专家组织可以通过认证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参评高校、教育评估机构参与
师范类专业认证相关信息,包括认证数量、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认证经历、认
证评价、认证整改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系统下达认证结论审议通知、下载认证
结论审议材料、进行工作交流互动等。
4.服务于参评高校  
参评高校可以通过认证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学校参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相关信13
息,包括认证数量、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认证经历、认证整改等信息;同时可
以通过系统提交认证申请、下载认证文件和相关用表、上传自评举证材料、与专
家开展评建互动、配合现场考查材料调阅及相关活动安排、开展认证评价、提交
整改报告等。
5.服务于认证专家  
认证专家可以通过认证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参评专业认证相关信息,包括专业
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自评报告及相关举证材料、评建过程、现场考查过程、
认证结果、认证经历、认证评价、认证整改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系统下载认证
文件和相关用表、上传认证材料审读意见、与学校开展评建互动、现场考查材料
调阅及相关活动安排、开展认证评价、提交现场考查报告等。
14
三、专家组现场考查工作要点
专家组现场考查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包括进校前、进校中、离校
后三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认
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实地查证并给出考查结论建议。
明确专家组现场考查工作要点,对规范专家现场考查工作行为、提高现场考查工
作效率、保证现场考查工作质量至关重要。
(一)现场考查主要任务  
1.做足进校前功课  
专家进校前,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认证标准,充分了
解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范围、工作流程,认真审读专业《自评报告》《专业教学
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了解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相关情况,完成
专家个人审读意见,制定进校考查计划,具体流程如下图。
图 3-1 进校前专家工作流程
(1)审阅“两个”报告  
专家要紧扣认证标准、以“五个度”为主线、仔细审读参评专业《自评报告》
《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做出达标情况初步判断,并标
注出存疑问题和待核实内容作为进校考查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2)做好前置工作  
为提高工作效率,专家组可在做好审读“两个报告”工作基础上,把部分现
场考查工作前置,包括了解专业及所在高校基本情况、查阅高校图书资源和教务
进校前 20
工作日
审读专业《自评报告》《专业
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等
相关支撑材料。
进校前 15
工作日
进校前 5
工作日
做好进校前置工作,撰写
审读意见等。
提交审读意见初稿,提
交专家个人进校考查计
划。15
信息、调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审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
学大纲等,通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捋清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
地做好考查计划,包括考查对象、考查重点、考查方式、考查路径及相应访谈提
纲等。
(3)撰写审读意见  
专家要结合“两个报告”审读和前置工作获取的信息,撰写并提交专家个人
审读意见,专家个人审读意见包括总体印象、主要问题和考查计划三部分内容,
要求内容明确具体、有针对性,重点分析专业达成认证标准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字数一般不少于 600 字。
2.做全进校中功课  
专家进校之后,按照现场考查时间节点,召开专家组预备会、专家组见面会、
专家组碰头会、认证结论评议会、意见反馈会,安排专家组集体考查和个人考查
两类考查活动。集体考查主要考查支撑参评专业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教
学场所,个人考查包括听课、看课、访谈、座谈、资料查阅等,具体流程如下图。
图 3-2 进校中专家工作流程
(1)专家组预备会  
专家组预备会是专家组进校开展现场考查活动的第一次碰头会,是“总开
关”,主要任务是全体专家商讨交流审读意见,商议确定专家组现场考查活动方
案,明确考查原则、任务和纪律要求。具体内容包括:交流专家个人审读意见、
考查
前一天
抵达认
证学校
或者专
家 驻
地,召
开专家
组预备
会议。
召开专家
组见面
会;专家
组集体访
谈或者参
观专业实
验实习基
地场所。
专家根据各自的
工作计划,开展
考查工作,自主
选择考查方式,
完成听课、看课、
访谈、座谈、文
卷查阅等各项工
作。
考查
第一天上午
考查
第一天下午至第二天晚上
考查第三
天上午
第一天晚上召开
专家组碰头会,
就当天考查情况
进行总结分析,
组长根据第一天
考查情况,调整
工作计划。制定
第二天工作方
案。
第二天下午 4 点半召开
认证结论评议会;对两
天的考查情况进行汇
总,做出对申请认证专
业的最终评价结论;第
二天晚上碰头会,讨论
专家组及专家个人第二
天反馈会议的意见。
专家
组召
开认
证意
见反
馈会16
参评专业教学工作情况基本分析;讨论专家组进校考查工作方案和工作模式、协
调专家组成员考查工作计划等。
坚持全面考查、独立判断原则基础上,专家组组长可根据现场考查工作实际,
结合认证专家的擅长领域,对考查工作计划进行必要调整,专家组成员须全面考
查,对所有认证指标是否达成进行独立判断,同时注意在考查过程的信息共享。
预备会议后,需确定专家组成员首日工作内容,包括听课看课、现场观查、深
度访谈、以及前置工作中没有完成的查阅毕业论文和试卷等。工作内容确定后,
由秘书统计、汇总并通知参评专业。
(2)专家组见面会  
专家组见面会是专家组与参评高校共同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也是认证现场考
查工作说明会,要求参评高校主要领导、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就业处等相关
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所在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任课教师参会。见面
会时长约 30 分钟,由专家组组长主持,分为进校考查工作情况介绍、参评专业
自评报告补充说明等环节。
(3)现场考查  
现场考查分为集体考查和个人考查两种类型。其中,集体考查为现场考查的
非必备环节,由专家组组长决定是否进行,如果进行,时间须控制在 60 分钟以内,
须重点关注参评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或专业公共平台建设
对人才培养的支撑情况。
个人考查是专家根据个人考查工作计划所开展的走访、听课、调阅相关材料
和深度访谈等活动,专家应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实验室、校内外实
习、实训基地、查阅材料等考查技术判断参评专业达标情况,要求每位专家听课
看课不少于 2 门, 调阅不少于 2 门课程的试卷及相关材料、不少于 10 篇的毕业
论文(设计),并将考查结果记录提交。
(4)专家组碰头会  
专家组在进校后,除预备会议外还要开两次碰头会,以充分交流意见、分享
考查信息。
第一次碰头会的主要内容是专家交流首日考查感受、通报考查情况、讨论发
现问题、证实自己判断。专家组组长应根据首日考查工作开展情况,协调专家组17
成员第二天考查计划,实现对照认证指标考查的全覆盖。
第二次碰头会在认证结论评议会结束后召开,主要内容是对两天考查和结论
评议会相关信息进校梳理,讨论专家组及专家个人在认证现场考查意见反馈会上
的发言内容。
(5)认证结论评议会  
认证结论评议会在进校后第二天下午召开,由专家组组长主持,专家组对两
天现场考查情况进行汇总,并对照 8 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进行讨论交
流,对认证指标达成情况做出评价。专家组成员须结合个人考查情况,对参评专
业每个二级指标达成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填写《专家个人现场考查结论评议表》
给出评判结论。
认证结论评议会或第二次碰头会还需明确次日认证现场考查意见反馈会专
家反馈相关内容。每位专家可结合“五个度”,选择专业建设在 1-2 个度方面存
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反馈,专家间反馈意见应尽量避免重复,对于重点问题或相同
问题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组长可以视情况对专家反馈发言内容进行调
配,实现各有侧重,发挥 1+1>2 的整体反馈效果。
(6)专家意见反馈会  
专家反馈意见会是专家与参评学校平等、真诚交换意见的重要形式,是参评
学校聆听专家意见和建议的重要途径,对专业建设将发挥较大的帮助和促进作
用。专家反馈意见会一般安排在第三天上午召开,专家组全体成员、参评高校主
要领导、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所在院系
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参会。
专家反馈意见会由专家组组长主持,专家反馈发言须坚持问题导向,除专家
组组长对参评专业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外,专家组成员仅提出现场考查过程中发
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专家反馈内容须以事实为依据,忌主观猜测;要有高
度和深度,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改进建议,忌只看病不开方。每位专家反
馈时间在 8 分钟左右。正式反馈意见以提交认证管理信息系统的《专家组现场考
查报告》为准。
3.做好离校后总结功课  
离校一个月内,专家组成员完成并提交《专家个人现场考查报告》,专家组18
组长编写并提交《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 3-3 离校后专家工作流程
(1)完成“三表一报告”  
专家在离校后 5 个工作日内完成《听课看课总体情况记录表》《试卷情况总
体评价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情况总体评价表》和《专家个人现场考查报
告》(简称“三表一报告”)。
“三表”内容应从认证理念出发,紧扣“五个度”要求,分析专业课程教学、
试卷编制与批改、毕业论文(设计)组织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所提出问题应有高
度和深度,能够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深
层次原因,如管理问题、体制观念问题等;能够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开方要有用、管用、好用。
“一报告”内容从“值得肯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的意见
和建议”三方面对各一级指标达成情况进行描述,总字数不少于 2000 字,其中
问题部分和改进建议部分应占总篇幅的 1/2。值得肯定方面,要体现参评专业在
该指标领域工作的亮点、突出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准确把握参评专业在
该指标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能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
因,须避免主观猜测或仅按二级指标简单罗列;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要结合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建议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对参评专
业改建发挥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
(2)完成《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  
离校后 5 个工作日
完成并提交《听课看课总体
情况记录表》《试卷情况总
体评价表》《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情况总体评价表》
《专家个人现场考查报告》
三表一报告。
离校后 10 个工作日
离校后 25 个工作日
专家组成员完成并提交
《专家个人现场考查报
告》,在此基础上,组长
起草完成《专家组现场考
查报告》,并在专家组征
求意见。
结合本组专家反馈意见,专家组
组长修改并提交《专家组现场考
查报告》。19
专家组组长应结合认证专家组成员提交的《专家个人现场考查报告》,在离
校 10 个工作日后撰写《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并经全体认证专家讨论修改后在
离校后 25 个工作日内提交。
《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总字数不少于 5000 字,其中问题部分和改进建议
部分应占总篇幅的 1/2。报告由专业基本情况、考查情况和总体印象以及专业分
项指标达成情况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分项指标达成情况是报告的核心内容,
是专家组从值得肯定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三方面对一
级指标达成情况的分析与建议。
《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应以事实说话,言之有物,避免华而不实的称赞,
重点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关注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和运行
情况。专家组组长在撰写报告时,应充分吸收每位专家组成员的《专家个人现场
考查报告》内容,做到内容覆盖全面、问题分析有深度、建议有指导性。
(二)认证考查六项技术  
现场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求认证专家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
认证考查技术,以保证现场考查任务的顺利完成,认证考查技术主要包括深度访
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文卷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等。
1.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专家与参评专业有关人员通过深入交流,辨析专业办学情况的一
种认证技术,是现场考查的基本方法,对专家查证认证材料的真实性、明晰参评
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深度访谈应准确把握访谈前准
备、访谈中交流和访谈后辨析等环节的要求及技巧。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在研读参评专业《自评报告》和《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专
家对参评专业办学总体情况已有一定了解,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判
断,为了对部分“拿不准、看不透、仍存疑”问题和数据作进一步的核准、验证,
专家在访谈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明确访谈目的
访谈前,专家要立足认证标准以及初步分析,明确拟通过深度访谈核实哪些
数据与事实,印证哪些判断,了解可能存在哪些问题,不能靠临场发挥。20
第二,选择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应根据访谈目的选择,建议在访谈对象选择时注意重心下移,重点
访谈以下人员:①学院、专业主要管理人员;②专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和承担专
业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③专业基础课承担单位有关教师;④专业教学实验实训
室(平台)、实习基地等教师/教辅人员;⑤辅导员和班主任;⑥不同年级在校学
生;⑦毕业生代表;⑧本地用人单位代表。同时,可根据个人考查工作需要或专
家组考查任务安排,选择相关校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
第三,设计访谈议题
专家应根据前期工作发现的问题,结合访谈目的和访谈对象,设计明确而适
量的访谈议题,做到紧扣标准、突出重点、聚焦问题,以便在有限的访谈时间内
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应考虑访谈对象及访谈场景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
适当准备若干个备用议题或话题。
第四,拟定访谈方案
为确保深度访谈效果,专家应根据访谈的主要目的和议题以及访谈对象特点
等情况拟定访谈方案,明确访谈内容、方式及侧重点。例如:教师访谈可重点了
解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认识和落实情况、教师本人职业发展情况及
工作满意度、青年教师培养和成长等情况;学生访谈可重点了解他们对专业培养
方案和毕业要求的认知、教师教学水平与方法、学业指导与课外生活体验、职业
发展志向与规划等情况,同时应针对入学新生、中年级学生、毕业班学生拟定各
有侧重的交流座谈内容。
(2)访谈中的交流工作  
为确保访谈效果,提高访谈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访谈过程中专家应
熟练掌握以下访谈技巧。
第一,营造轻松氛围,解除博弈心理
要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最大限度地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首先,
应尊重访谈对象,把访谈过程作为平等交流的过程。深度访谈贵在一个“访”字
(即拜访、走访),因此要求专家淡化身份、放下身段,话语要富有亲和力和感
染力,不能咄咄逼人、连续发问,以免引起访谈对象的反感甚至造成紧张气氛;
其次,应注意交谈方式,更好地引出访谈议题。特别是对于访谈对象不愿直接回21
答的一些敏感问题不能简单地发问,可用共同探讨问题的口吻交谈,必要时作一
点迂回和铺垫,如:和我一样,您也长期从事教学一线工作,对核心课程建设
有很多经验和感受。您觉得这方面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再次,
应注意访谈环境及私密性,给访谈对象以安全感。尽量选择访谈对象熟悉的环境,
与访谈对象单独交流(少开、不开多人参加的座谈会)。
第二,掌控访谈全局,引导访谈进程
深度访谈是一种指向性、针对性很强的交流与信息核实过程,不是一般的泛
泛而谈,其要义是一个“深”字,应适时引导访谈对象对专家提出的问题阐述自
己的观点,使专家在访谈中能得到需要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因此,专家一定要
做到对访谈问题心中有数,对谈话内容有的放矢,对谈话进程把控有度,能够始
终把握访谈主动权,防止访谈变成漫谈,浪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被访谈对象牵
着鼻子走,把“我访人”变成“人访我”,偏离访谈主题,降低深度访谈实效。
第三,悉心倾听陈述,捕捉访谈信息
深度访谈是认证专家“访”、访谈对象“谈”,专家要以倾听为主,把大部分
时间留给访谈对象,以保证获得足够的信息量。当然,如果访谈对象过于紧张或
过于谨慎,不愿多谈、深谈,则需必要的引导或鼓励,例如可以从简要介绍自己
学校某些情况和做法谈起,也可以主动肯定参评专业的某些做法和成绩,从而引
发访谈对象的共鸣和交流热情。在交谈过程中,应留意和捕捉访谈对象在陈述中
谈及的原定话题之外的其他重要信息,并就相关信息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以发现
新的线索。总之,熟练掌握“提问—倾听—捕捉—追问”的技巧可使深度访谈更
加高效。
第四,信息相互印证,确保谈准谈透
在访谈过程中,既要与同一访谈个体进行不同角度和层面的交流,不断建立
信息链接,织出问题“平面网络”,还要从不同访谈对象中对个性问题进行比对,
构建问题“立体网络”,印证从单独个体所得问题和所获初步结论,保证获取完
整信息的同时把问题谈准、谈透。
(3)访谈后的辨析工作  
访谈结束后,需要对获得信息进行认真整理、过滤和提炼,并通过横纵比对,
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为客观、准确地辨析问题打好基础。22
第一,汇总梳理,去伪存真
专家不能仅根据访谈对象所说的内容就简单得出结论、做出评判,而应对访
谈记录及时整理和归纳,做好信息过滤,剔除明显不合理或关联度不高的内容,
凝练出最主要的问题及关键证据。
第二,横纵比对,形成链条
横向比对指通过比较不同访谈对象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找出问题的线索,辨
别出问题的轻重程度及可能的成因。但深度访谈仅是证实判断、查找问题的方式
之一,还须与其他考查环节、考查方式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就需要纵向
对比,以形成有效衔接、相互支撑的信息链条,得出整体性判断。
2.听课看课  
听课看课是考查课堂教学状况的基本方式,目的是通过实地听课看课了解教
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师生互动,教学条件及
使用效果等情况,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判断课堂教学对毕业要求和学习效
果达成的支撑情况。听课看课环节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
(1)选好课程,突出重点  
首先要根据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等相关指标内涵,结合进校前有
关材料审读情况,明确该环节考查目的及拟核查的问题,选择好拟听课看课的课
程。听课看课一般以理论课为主,实验/实践课为辅,要重点关注专业核心课和
青年教师承担的课程。原则上,听课看课不少于 2 门,从实际需要看,以 3-5
门为宜,避免数量不足代表性不强。
(2)听看结合,形式多样  
听课看课的方式比较灵活,由专家根据考查需要进行选择。既可以完整听全
一节课,也可以随堂观摩,还可以不进入教室方式巡查课堂教学,或通过远程/
在线方式听课观课。实验、实习课原则上以看课为主,观察实践课程教学状况并
了解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管理情况。由于形式上多样、时间上具有弹性,
为专家多听、多看提供了便利。
(3)总体把握,客观评价  
一是充分考虑课程类型和特点,考查和评价课堂教学对标情况。理论课和实
践课两类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理论课中的公共课、基23
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中的实验课与实习课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质量评价亦各有侧
重。专家应根据所选课程的类型和特点,结合参阅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教学质量
评价办法等材料,通过听课看课着重对课程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大纲、
支撑课程目标情况进行评判。
二是紧扣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学生中心”的认证理念。专家应从学生课堂参
与、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考查,了解教师是否积极调动课堂气氛、有效
开展师生互动,还是仍就“一言堂”“单声道”;学生群体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参与理论或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否多样;学生是否认同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
考查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到了什么”,是否有所收获,理论基础或实践动
手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三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客观中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 由于听课看课时间
短等因素所限,专家不必在课后立即填写《听课看课总体情况记录表》,更无须
立即对课程教学质量下结论,可结合师生访谈、课程试卷分析等途径获得的相关
信息作进一步核实和判断,形成更趋于合理的评价结论,在肯定任课教师之所长
的同时,中肯地指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改进建议。
3.考查走访  
考查走访是指对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学院支撑教学的主要硬件条件(包括
校内外实习基地)及管理运行服务方面的实地考查,主要作用是印证和判断参评
专业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做好考查走
访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考查目的,制定考查计划  
专家个人考查意向或专家组考查任务安排确定之后,要了解所去部门、教学
单位或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信息,明确考查走访所要达到的目的并加以细化,
设计好考查环节及考查路线,避免走马观花、费时低效。
(2)熟悉考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  
考查项目的重点是参评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以及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等,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面积、设施条件配套、维
护更新与日常管理、各类设施的使用率等情况。
(3)抓住考查要点,增强考查实效 24
考查走访要抓住“看,问,查”三个要点, 看:即留心查看设施规模、
场地状况、设备装置条件、安全设施、管理水平等;问:即随时询问实验实训
平台管理模式、经费保证、学生规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生感
受等; 查:即注意查阅实验实习报告、评分标准、成绩记录、学生活动记录、
安全教育记录、设备进出台账等资料。考查中应注意克服重硬轻软问题,既要关
注硬件设施条件,更要关注运行管理、开放使用、安全保障等教学服务软环境建
设情况。此外,应提高考查走访效率,无须花大量时间听取相关汇报或演示。
4.文卷审阅  
文卷审阅是对反映培养效果达成度的重要文卷(如教学档案、支撑材料、毕
业论文/设计、试卷、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等)进行审查阅读的过程。通过文
卷审阅可以核实自评报告的客观真实性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了解教师
的精力投入和对教师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也能检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
状况,挖掘自评报告中未能反映的有关问题,再结合其他认证技术,精准把握最
真实的专业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对“五个度”的达成情况做出科学、全面
的评判。
专家不仅需要在数量上完成文卷审阅的规定动作,更需结合一定的工作方
法,有目的、有思路、有针对性、有效率的开展文卷审阅,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精泛结合法  
参评专业提供的教学资料及支撑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涉及教学全过程和各
环节,且具有时空双重维度,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因此,要从
庞杂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必须把握泛读和精读相结合,以泛读为主的审阅原则。
该原则强调把握参评专业整体情况,不以个案论高低。一份论文或试卷看得再仔
细,也代表不了参评专业的整体水平,只有通过大量的泛读才能发现在少量精读
中发现的优点或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才能看出参评专业的教学管理、教师指导
等方面是否到位。因此,文卷审阅需要“点”“面”结合,在查看个例时发现问
题,在大样本阅读中寻找规律,在总结归纳后形成客观评价。以调阅毕业论文(设
计)为例,通过在选题、质量、管理、指导、答辩各环节查找存在的共性问题,
以支撑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性判断。
(2)横纵串联法 25
专业依据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建立教学管理制度、配置与之相适应的教
师及各种资源,并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约束和改进教学过程,这就意味着各类
教学资料和专业提供的支撑材料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和内在逻辑。专家在审阅文卷
时,不能只关注毕业论文(设计)和试卷等产出导向比较强的资料,还应结合各
种过程资料和管理文件等,形成横纵串联的观察网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对
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评判。
从横向来看,各种类型的资料要建立联系。专业提供的文卷包括教学资料、
支撑材料、教学管理文件等,专家想要短时间内获得有效信息,必须在阅读相关
材料时,有意识的构建链接,在某一类教学资料中发现问题,需要在其他类资料
中进行验证,从而将问题看得更细更透更全面。
就纵向而言,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逐级支撑。专家要吃透专业认证的核心
理念,掌握认证标准的基本架构和设计思路,核实问题时上要着眼培养目标和毕
业要求的达成,下要将焦点推进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相关原始资料,以产出导向
为指引,逐级证明支撑关系是否有效,并从中发现薄弱环节。
(3)一致性核验法  
对于文卷审阅中发现的问题或者得出的初步判断,不要急于下结论,须进行
仔细甄别和系统思考,通过多技术、多环节、多材料进行核查,特别是对不符合
整体走向的看法要进行深度分析,所形成的意见要有充足的证据做支撑,防止“管
中窥豹”“以偏概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一致性核验:
第一,多种技术一致性核验
六项技术不是离散的、分离的。例如仅靠文卷审阅很难了解学校层面、学院
层面和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深层次的想法,也难以评价学生素质能力
的养成、在校期间的获得感和毕业生的职场表现,所以还需要通过深度访谈、听
课看课、考查走访等技术,依据现场所见、访谈所听、材料所现的事实与证据,
上下贯通,兼收并吸,达到全面考查的目的。
第二,各类材料一致性核验
专家在查阅资料时提出的疑问,如同类资料无法给出全面回应,找不到关键
成因,或不能触及本质和共性,可从上位和下位支撑材料中寻找证据,也可在相
关联的其他类型材料中获取信息,通过多源比对,相互印证,去伪存真,以帮助26
专业查找出制约教学工作的主要问题。
第三,专家之间一致性核验
考虑到专家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专家组通常会依据专家专业背景、研究
方向、个人所长等,对繁重的文卷审阅等任务进行适当分工(甚至前置到进校前)。
由于每位专家从不同视角或相同视角的不同层面观察,获得的认识和提出的见解
不尽相同,故需要专家间就考查思路和想法看法充分交流,尤其对于文卷审阅过
程中拿捏不准、判断不定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博采众长,互通互补,达成共识。
5.问题诊断  
问题诊断是专家基于认证考查获得的各种信息,在了解和查证问题、分析和
诊断问题成因基础上,提出破解问题“良方”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参评专
业及所在学校和学院明晰差距所在、问题之源,进而形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改
进措施,促进参评专业的持续发展,并为相关专业提供借鉴。问题诊断是一项要
求很高、难度很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方能达到应
有成效。
(1)兼听并收法  
问题诊断需要大量的信息作支撑,一方面每位专家要从进校前到进校中广泛
搜集、认真阅读和分类使用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要多听多记其他专家获得的考查
信息,彼此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认识和看法,从多个关联信息源对个人判断加以佐
证或纠偏,提高问题诊断的可靠性。
(2)主线贯穿法  
即围绕一条主线有重点地考查和剖析专业办学或课程教学情况。例如,选择
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把审阅课程教学大纲、听任课教师授课、查看课程实验实习
报告、调阅课程试卷和相关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 (设计)、访谈相应班级学生等
考查活动贯穿起来,以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及存在问题有更加深入
的把握。
(3)弱项核实法  
对可能成为认证标准要求中弱项的内容,应注意多方核实,防止“以偏概全”,
造成误判。例如,认证指标中“有制度和措施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培养的关键作
用”往往成为参评专业的弱项,但不能仅凭个人听课看课、查阅教学大纲和试卷27
等情况下结论,还要了解其他专家的考查信息,并补充搜集相关教材教案、课程
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动态、学生访谈感受等情况加以核实和慎重评判。
(4)上下贯通法  
上,即通过访谈、走访,从参评学校分管领导以及部门和学院领导那里获取
信息;下,即通过访谈或小型座谈会,从一线教师、学生那里获取信息,以做到
信息来源的上下贯通、相互印证,提升信息来源的全面性。
(5)内外结合法  
学生学业的进步、就业的实现与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用人单位及校友
的支持。考查专业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情况、教学条件的改善情况、质量保障
体系建设等情况外,根据产出导向(OBE)认证工作理念要求,还需要考查社会、
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毕业要求达成的认可度。因此,只有把
校内、外两方面的考查信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找准问题,形成更切实
的建议。
6.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指专家个人与参评学校有关人员、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专家组成
员间的交流与协商。沟通交流是否得当、是否有效、是否和谐,对专家组的口碑、
专家个人形象及工作成效都有重要影响。
(1)与专业及所在学校的沟通交流  
首先,应建立平等交流的工作方式。专家既不应该摆架子、高高在上,使自
己与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变成对立的双方,影响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无须处
处谦虚,向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表达诸如“我是来学习的”态度。平等交流并非
指语言上的客气,而在于真诚和就事不就人工作态度与作风。其次,要根据人群
特点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和选择不同的交流内容,掌握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
管理人员等不同对象的谈话技巧,特别要注意与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的交流方
式,建立起相互信任、轻松交流的氛围。再者,沟通交流应注意不要涉及参评专
业及所在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内部事务问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2)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沟通交流  
与用人单位有关人员和毕业生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充分
尊重对方,打消疑虑(尤其是毕业生),让他们认同专家组是来共同帮助参评学28
校及专业建设发展的,而非“挑刺找茬”,从而能够主动配合专家组访谈等工作;
二是营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使得他们能敞开心扉,讲出实话和真知灼见,
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与同组专家的沟通交流  
由于进校考查时间有限,加之专家个人直接考查内容和项目的有所侧重,故
需要专家组成员之间加强信息交流,沟通考查情况,共享考查结果,在互助互鉴
中共同完成好认证任务。同时应注意相互尊重,不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强加于别
人,形成和谐有序的内部工作环境。
(三)认证专家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认证专家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掌握专业认证标准和关键认证
技术,同时,在专业认证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步提高。
1.熟悉教师教育规律,掌握认证理念标准
(1)熟悉教师教育规律  
合格的认证专家除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对该专业相关的支撑学科有
所了解;既要熟悉教师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还应有扎实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理
论基础;既要知晓教师教育管理和师范人才培养一般规律,还应有丰富的教师教
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因此,认真学习并准确理解把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
本质和内涵,才能在现场考查过程中准确把握认证要点,在大量信息和复杂情况
面前厘清思路,在纷杂现象中由表及里抓住关键,找出影响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
质量的重要因素,保证把脉开方精准到位,反馈意见精辟深刻。
(2)掌握认证理念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证明,而是为了推进专业内涵建
设,持续改进提高。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产出导向”
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评价和反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的理念,
旨在以认证促进参评高校强化对师范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跟踪调查,更自觉的接
受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评价,并以此调整师范
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师范类专
业人才培养质量。
(3)吃透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一、二级指标均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29
进”认证理念设置,以“五个度”为主线串成一个整体,均为专业人才培养涉及
的重要内容。认证专家在现场考查过程中,不可对各指标进行孤立评判,而应点
线面结合进行综合考量。一要注意不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学生发展是中心、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导向,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支持条件、质量保障是
支撑,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是目的;二要抓住“产出、支撑、保障三条线”查看
指标达成情况。产出线,即检验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能否达成;支撑
线,即检验专业配备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能否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保
障线,即检验专业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能否保障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并
持续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遵循认证程序,掌握六项技术
(1)围绕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运用六项技术  
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理念,围绕学生学习效果,综
合运用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文卷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六项技
术,全面考查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和教师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建设
举措与计划安排,客观评价教师精力在本科教学工作上的投入情况。
(2)合理规划考查重点,规范有效开展认证  
现场考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抓住重点、提高效率。一是要认真
研读专业提供的自评材料,提出问题,拟定现场考查重点和考查计划。二是要紧
扣标准质证问题,立足现场所见、访谈所闻、查阅所获的事实与证据,规范有效
开展考查活动,防止主观臆断。
(3)宏观微观有效结合,全面把握准确判断  
专业人才培养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认证专家需要在考查过程中做到
宏观微观有效结合,一方面,要全面考查核实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综合
自评所述与现场所见所闻,考查证据链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只就单一门课程、
某一位教师和个别情况对参评专业给出片面评价;另一方面,要由表及里、由此
及彼分析毕业要求和分解的指标点是否合理,重点考查专业的课程体系对指标点
是否形成支撑,课程教学是否实现支撑,课程评价如何证明支撑,最后以毕业要
求为准绳综合评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工作态度严谨,工作作风廉洁
(1)敬业精神 30
专业认证工作具有专业性强、任务量重的特性。要求认证专家除了要认真参
加培训与认证考查活动外,更要勤于思考,深度理解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意义、标
准和内涵、技术和方法、流程和评价,为持续提升认证现场考查工作质量做准备。
同时,进校前认证材料的研读、进校中自评材料的核查、离校后现场考查报告的
撰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认证专家具有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才能做好
相关工作。
(2)责任意识  
认证专家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
责的态度,按照认证标准,认真执行既定的工作程序,合理安排好考查日程,主
动工作,独立思考,科学诊断,找准参评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建
设和发展的方向、策略和路径,优质、高效地完成认证现场考查工作。
(3)评价态度  
认证专家要积极主动、严肃认真地对待现场考查工作。认真做好认证材料的
审阅工作,拟定现场考查工作安排。现场考查时,服从考查工作安排,忠实履行
职责和任务,不擅自离岗,不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全过程集中精力参加考查工作。
坚持以标准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坚决排除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自始至终维
护专业认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4)专业素养  
认证专家应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熟悉参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具有
有效沟通的能力,能认真倾听、保持开朗、避免偏见、直截了当,以友善的方式
指出优点和不足,自始至终表现出对参评高校教职员工的尊重。具有一定的写作
能力,能使用认证语言简明扼要地描述参评专业的优缺点,及时提交高质量的反
馈报告。在认证过程中应表现出专业化的表达方式和行为举止,对参评专业所尝
试的专业创新和改进有准确和清晰的判断,并给与指导和鼓励。
(5)廉洁自律  
认证专家应严格遵守关于认证工作的各项规范和纪律要求,主动回避有损认
证声誉的任何行为,不拿任何礼品及礼金、礼卡,不进入经营性娱乐场所,不提
出与认证无关的要求。遇有与认证对象之间存在特殊关系的,应主动回避。考查
期间,认证专家不可在专家组以外场合透露个别访谈信息,不泄露专家组成员在31
认证过程中发表的个人意见,不泄露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需要保密的内容,不在
认证结果正式公布前直接或间接透露专家组建议结论。
(6)团队协作  
作为专家组团队的一员,现场考查过程中,每位专家都应主动融入、精诚团
结、协作共事,按要求在每次专家组内部会议上交流自己当天考查信息的同时,
也应抓住随时随地碰头机会与本组其他专家交换意见,经常沟通,交流思想,尊
重彼此观点,贡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主动协助其他团队成员,在执行程序、客
观评价、公正认证等方面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发挥好集体智慧的力量。
(四)认证专家组组长工作要求  
认证专家组组长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的负责人,主要任务是负
责专家组进校考查期间现场考查活动的协调、交流工作,综合专家意见提出专家
组考查计划,掌握考查进度,加强与参评高校的联系和沟通,依据各位专家的考
查意见和投票结果编写《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专家组组长应甘于钻研,具备
较强业务能力;敢于负责任,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善于掌控,提高认证工作质量。
1.甘于钻研,具备较强业务能力  
专家组组长要热心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知晓我国师范类专业办学实际情况,
具有长期的教师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管理经验,熟悉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规律及
态势,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丰富的评估认证经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认证现场考查过程中,专家组组长要始终在整个团队中发挥表率和示范作
用。进校前,专家组组长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本质和内涵,认真钻研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标准、模式和方法;进校中,专家
组组长必须率领整个团队紧扣认证标准开展考查活动,准确把握影响参评专业人
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专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开
出管用有用好用的“良方”;离校后,专家组组长须能够高质量完成《专家组现
场考查报告》,并及时思考总结认证经验,为优化认证工作出谋献策。
2.敢于负责任,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专家组组长应敢于担负起专家组现场考查责任,对现场考查各环节工作质量
和全过程认证纪律严格要求、从严把关、坚持原则、排除干扰,维护认证的客观
和公正,保证认证工作高质高效。同时,能够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做好组织协调,32
保证专家组工作的有序开展。
(1)进校前,专家组组长应通过秘书建立与各专家成员的有效沟通,组织
专家组成员认真研读参评专业《自评报告》《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和其
他认证相关资料,了解参评专业基本情况,按时提交审读意见和考查计划,并根
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协调专家完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访谈等前置工作。
(2)进校中,专家组组长要对整个专家组工作全面统筹,确保认证工作高
效高质地完成。预备会上,专家组组长要结合每个专家的考查计划和考查重点,
做好现场考查计划的统筹和协调,使组内专家团结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好集体
力量。第一次专家碰头会上,专家组组长要组织每位专家对考查情况进行充分交
流,去伪存真,并适时适度对专家组成员考查计划进行调整;意见反馈准备会上,
专家组组长要组织各位专家要充分交流看法,了解并明确每位专家发言的重点。
整个进校考查过程中,专家组组长还应与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有关领导和负责人
进行沟通交流,做好认证工作协调。
(3)离校后,专家组组长根据现场考查、专家反馈意见及《专家个人现场
考查报告》编写《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应吸收专家组
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内容力求严谨细致,问题准确、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建
议有用、管用、好用。
3.善于掌控,提高认证工作质量  
因现场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专家组组长善于掌控和把握专家组现
场考查整体工作节奏,全面统筹协调工作任务,确保考查工作能高效、高质量完
成。现场考查过程中,专家组组长可通过专家碰头会、互联网、电话等多种方式
组织好专家组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掌握专家组考查范围、考查内容和考查进度。
例如:考查范围是否符合专业认证范围的要求,访谈人员是否包括专业骨干教师、
实验实训教师、教辅人员、在校学生、毕业生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管理干部、
参评学校领导等;走访、听课、调阅试卷或毕业论文(设计)、考查实验室是否
覆盖专业、院系、主要职能部门等;考查内容是否涵盖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领
导作用与基层管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环节、教师队伍与基础条件、教学水平与培
养效果、学生素质与社会评价等各个方面。
专家组组长也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及时布置和调整考查任务,以实现认证考33
查的全方位,保证反馈意见全面而不偏颇。组织评判过程中,要发挥各专家的积
极性,尊重每位专家意见,确保每位专家独立而准确地进行判断。同时,要充分
听取各位专家的反馈意见,确保反馈会上组长反馈发言的质量,既要肯定参评专
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要深入分析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薄弱
环节和突出问题,更要诚恳地为参评专业提出持续改进的方向和措施。34
四、高校评建工作要点  
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过程就是高校对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
质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建设的过程,其中,自评自建是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认证工作的基础。高校评建工作应把握好
专家组认证考查进校前、进校中和离校后三个重要时段(见下图),做好准备工
作,以平常心、正常态,学习心、开放态对待认证,积极落实整改,切实推动师
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图 4-1 学校评建工作
(一)进校前评建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主要任务是参评高校比照认证标准
进校前准备
工作
进校中现场考
离校后总结
整改
认证申请前
2-3 年准备
认证受理后
1 年左右
学校:熟悉认证理念与标准,宣传动员,成立专门
的评估机构。
专业:熟悉认证理念与标准,宣传动员,培养目标
和毕业要求的修订;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毕业生
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及反馈工作;教学档案与支
撑材料的整理。
教师:熟悉认证理念与标准,课程梳理,修订课程
大纲,改进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和毕业
要求挂钩。
学生:了解认证,主动参与评建。
成立认证领导及工作小组;
制定详细的认证工作方案;
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专项宣讲培训;
做好经费预算工作;
做好专家入校前的服务保障工作
常态对待认证;
主动配合考查: 配合开好专家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做好引导
协调工作;
合理安排专家组生活;
认证宣传与档案材料留存
做好总结宣传;
制订提交整改计划(认证 3 个月后);
落实整改任务;
撰写提交整改工作报告(认证 1 年后);
持续改进机制与质量文化建设(
6 年后新一轮认证)。35
检查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办学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要求,以
及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查缺补漏、改进提升。进校前评建工作应贯彻“以评
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指导思想,自始至终体现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
并要求教师、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
1.充分做好认证申请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情况下,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 1 年开展认证准备工作,是在充分理解
认证理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学校、学院、专业上下联动,对照认证标准,系统梳
理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并逐步开展改进的过程。
(1)学校层面  
参评高校应以专业认证为切入点,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
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
机制和质量文化,着力破解专业人才培养缺乏长效监管制度、培养质量提升动力
不足等问题,从根本上推进专业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网络、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对专业认证理念和认证标
准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务管理
部门和参评专业全体教师应对专业认证理念及认证标准做到入脑、入心,并落实
到实际行动上。另一方面,高校应在人财物等方面为师范类专业认证提供保障,
定期开展认证评建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2)专业层面  
参评专业应紧紧围绕“五个度”,按照认证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 8 个方
面进行梳理总结,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通过举证详细说明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成效,阐述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以及目标达成情况,同时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
①宣传动员工作。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帮
助教师深刻理解认证理念和标准,并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
高教学质量。
②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参评专业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专业
特色,按照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理念和标准要求,从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36
应度出发,思考和研判专业现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并通过对专业教
师、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研,充分吸收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专业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③优化设计课程体系。重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对课程
体系的合理性进行研判。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逻
辑关系,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分析课程矩阵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
支撑情况,找出课堂教学环节中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短板。
④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及反馈工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
及反馈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
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也是专业认证外部评价的主要内容。拟申请参加认证高校
应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常态联络机制。建立与师范类专业用人单
位和毕业生建立有效的常态化联络机制,是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理念的重要体
现,是推动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证专家考查专业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二,定期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高校应根据师范类专业实际
情况,定期通过邮件、电话、网络及座谈等多种方式开展师范类专业用人单位和
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应充分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
总结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持续改进和完善专业
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缩小专业办学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差
距,提高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应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
应注意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及调查内容等方面。(专家进校之后需要提供用人
单位和毕业生的原始调查问卷、调查报告)。
第三,加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过程的评价反馈。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
修订、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效果改进等环节中,应通过邮件、电
话、网络座谈等多种方式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
馈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关调查需要整理形成调查
报告,以便专家进校查阅)。
⑤教学档案与支撑材料整理。专业认证以事实为依据,任何结论均需提供支37
撑材料,因此,高校应注重关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证据的积累,做好各类
教学档案及支撑材料整理,包括各种制度文件、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教
学评价相关材料、整改过程的典型案例、教学档案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材料等。
(3)教师层面  
专业教师应认真学习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充分理解“学生中心、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理念,重点抓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应根据毕业要求,修订教学大纲,
分析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应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督
导评价、学生评价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必须做好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材料、实习
报告、试卷及试卷分析、反映教学改革成效的典型案例等教学档案整理工作。
2.积极做好认证申请受理后的评建工作  
高校按《办法》规定向相应教育评估机构提交认证申请,经教育评估机构组
织专家审核通过后,应组织专业及时开展认证申请受理后的评建工作。
(1)成立认证领导小组及工作组  
专业认证工作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需要参评专业及所在学院、相关
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为推进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参评高校应成立认证工作领
导小组,负责认证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认证工作方案,
组织指导、检查监督自评报告及支撑材料的准备工作,协调专家进校期间的考查
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同时,还应成立由参评专业所
在学院、教学管理相关部门参与的认证工作组,具体负责自评材料的准备、整理,
自评报告撰写等方面的工作。
(2)制定详细的认证工作方案  
在认真学习《办法》基础上,参评高校应制定立足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内
涵式发展,基于产出和持续改进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相结合的认证工作方案,方案
内容应包括认证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人员构成、认证工作分解及任务落实、认证
组织实施等方面。
(3)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专项宣讲培训  
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参评高校要进一步做好学校师范类专业全员培训
工作,使专业教师、学生及相关管理人员进一步理解专业认证的理念与内涵,形38
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工作氛围。宣讲培训包
括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及全员师生层面的动员会,其中,学校层面的动员会旨在
对专业负责人、学院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和统一思想认识;教务部门与学院分
别组织召开师范类专业师生的动员宣传会,增强师生对专业认证的“期待感”和
“认同感”。
(4)做好专家进校前的服务保障工作  
在专家组进校前,参评专业及所在高校应指定专人,负责与专家组秘书和项
目管理员沟通,做好及时补充专家所需相关认证材料及其他工作,具体包括制定
专家组进校考查日程、准备办公用品、案头材料、专家组工作室、专家组住宿等。
案头材料包括进校考查工作指南、自评报告、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课程
表、校领导名单、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负责人及教务管理人员名单、专业
教师名单、学生名单、实习实训基地名单、用人单位名单等。专家组工作室原则
上安排在专家住地,备有供专家查阅的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及有关教学文档等资
料(原始教学文档可存放在学院,列出清单供专家查找);投影仪、打印机、电
脑等必备办公用品等,是否另外安排专家工作室可与专家组秘书和项目管理员商
定后执行。
3.认真撰写《自评报告》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以下简称《自评报告》)是开展
认证现场考查和结论审议的主要依据,《自评报告》撰写须紧扣认证标准,逐项
进行自我检查、自我举证。
(1)结构框架  
《自评报告》包括标准达成举证和附件材料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对
照各项认证标准要求描述达成情况,依照认证标准顺序,分为培养目标、毕业要
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八
项;每一项内容均包括达标情况、主要问题、改进措施三方面,既要反映专业建
设取得的成绩,更应直面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需以师范生核心能力
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为主线,撰写时须注意各项之间的
逻辑联系,系统分析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
支撑情况。第二部分是附件材料,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自评报告》和《专业教39
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所有支撑材料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反馈分析报告
等。
(2)内容要求  
《自评报告》内容应以“五个度”为主线进行组织,注意通篇各部分的逻辑
关系,保证报告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相互印证;同时应紧扣认证标准,以《专
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支撑,用数据和事实逐条举证标准达成情况、存在
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改进措施。与标准无关内容或不能覆盖全体学生的少数“标
志性成果”不列入报告。
(3)形式要求和提交时间  
《自评报告》总篇幅一般不超过 5 万字,正文主体部分用仿宋小 4 号字,A4
纸双面打印并装订成册,封面加盖学校公章。参评专业应在认证受理后按规定时
间提交《自评报告》。
4.注意事项
(1)积极推进持续改进工作。参评高校和专业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认证不是
目的,而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持续改进质量文化的手段,因此,认证
申请受理后,学校和专业应主动接受教育评估机构及专家的指导,积极开展自评
自建,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
(2)确保认证材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参评专业及所在高校应认真完成专
业教学状态数据填报工作,提供相应的认证材料,并确保所提供的支撑材料、案
头材料及教学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上述数据和材料如出现弄虚作假,一经查
实,对认证结论实行一票否决。
(二)进校考查期间工作要点
现场考查是专家真实感受和客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
重要手段,是参评高校深化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内部质量
保障体系的良好机遇,是宣传认证新理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
树立评建工作良好风尚和新形象的关键环节。
1.常态对待认证
(1)组织管理常态 40
参评高校应以平和心态,真实反映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工作状态和
存在的问题,使专家进校工作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学校获得更多的
帮助和更大的改进空间。从校领导到学院到专业师生,均应把专业认证作为一次
常规体检,作为一次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机
遇来对待,广大师生主动参与,不搞变相施压、以免引起师生反感。
(2)教学秩序常态  
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是保障现场考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认证工作要按照教
学计划保持常态,不允许因为专家进校而调整,如更改教学进程、变更课程安排、
更换任课教师等;不安排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不组织师生文艺汇
报演出等。
(3)认证材料常态  
认证材料是专家现场考查的主要依据。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必须保证提交的
自评报告等相关材料真实可靠,必须保证教学文件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做到不虚
构、不编造,若发现认证材料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将终止认证。对没有存档或者
有问题的数据或者材料,可向专家进行补充说明,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4)对待专家常态  
现场考查是专家组通过查阅材料、考查走访、听课看课等考查技术,对专业
进行的一次全面诊断,旨在帮助专业找出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和问题,提出改进的
意见与建设。参评高校和专业要处理好与专家的关系,以平常心态对待专家考查
工作;与专家真诚平等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够直面专家的问题与质疑,不掩盖
存在的问题,坦诚地进行解答或补充说明;不干预专家的考查与独立判断,让专
家能够开出有效的诊方,以有利于专业的持续改进,真正达到认证的目的和作用,
不断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
2.主动配合考查  
根据精简高效的工作原则,参评高校可结合专家进校考查工作实际需要,成
立考查活动协调组,确保专家与学校各个层面沟通的及时、畅通,保障现场考查
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1)配合开好专家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 41
专家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是专家组现场考查期间最重要的两次会议,对于整
个认证工作是否能够高质量完成至关重要。参评高校应积极配合专家组开好专家
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一要按照专家组要求布置好专家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会
场;二要组织好参会人员,保持会场秩序良好。除校领导外,学校还应组织专业
负责人、专业师生代表、各学院教学主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三
要会议记录和录音录像。
(2)做好引导协调工作
参评高校尽可能为专家工作提供方便,保证工作效率。第一,材料方面。及
时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教学档案材料完整,分类科学,方便专家查阅和分析。
第二,组织协调方面。根据专家认证工作要求提前与相关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
协商安排,如专家临时变更考查方式或内容,应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积极协调配
合。第三,专家工作生活方面。按要求为专家办公或访谈提供必要的办公室和小
型会议室,按规定为专家提供餐饮、食宿。
(3)合理安排专家组生活  
应本着卫生、营养、安静和方便的原则,以不违规、不干扰专家为前提,做
好专家组生活的组织安排。
①住宿。原则上应入住校内宾馆(招待所)。如果高校没有宾馆(招待所)
或条件太差,可就近安排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宾馆入住。通常专家组成员每人单
独配备标准间,并可根据需要配备电脑、打印机、文具等办公用品。
②餐饮。专家就餐安排在学校食堂或入住的宾馆,以自助餐或配餐方式为宜,
须严格按照会议餐费标准,控制陪同人员,不安排烟酒,不搞任何形式的宴请。
如无特殊说明,学校人员特别是校领导不需要陪餐。
3.认证宣传与档案材料留存  
本着低调、真实、正面和常态的原则,做好专家进校考查的宣传报道工作。
参评专业及所在高校应将专家进校考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予以宣传和报道,重在
宣传认证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风尚。不渲染、不造势,校内不张贴欢迎标语、
不悬挂彩旗等。参评专业及所在高校可进行专家组工作情况记载和相关会议记录
与音像采集工作,特别要做好专家组意见反馈会等会议的录音记录与整理,用作
资料留存,由专人保管,但不上传至互联网,不外传。42
4.注意事项
(1)统筹安排,合理有序。参评高校以常态统筹安排专业认证工作,负责
联络的工作人员要与专家做好沟通,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确保专家在校期间考查
活动效率,确保专家能高效全面地了解专业办学情况。
(2)确保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原始性。不编造材料,不弄虚作假,提供的
支撑材料及数据能反映专业办学真实情况。
(3)严守认证纪律,规范经费使用。参评高校应严格遵守认证纪律,规范
经费使用,不搞违规、超标接待,不搞形式主义,确保“阳光认证”。
(三)学校整改工作要点  
认证整改工作是落实持续改进认证工作理念的重要举措。认证整改是一个长
期过程,参评高校要组织专业认真研究专家个人反馈意见和《专家组现场考查报
告》,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积极开展整改,巩固认证成果,使认证整改过
程常态化、持续化,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做好总结宣传
(1)及时总结分析  
专家组现场考查结束之后,参评高校应对专业认证工作进行认真总结,组织
各类专题会议,认真讨论专家组反馈意见,全面理解专家组反馈意见,按照“学
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反思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校内总结推广  
专业认证不仅仅是某个专业的事情,某个专业反映出的问题是参评高校在师
范类专业教学管理和内涵建设方面的“通病”。参评高校要以单个师范类专业认
证为抓手,带动校内其他师范类专业梳理问题,改革培养模式和监督反馈机制,
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建设落地“最后一公里”。
(3)校外客观报道  
参评高校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认证促进师范类专业教学改
革、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进行报道,发挥认证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扩
大认证的受益面。
2.采取整改措施 43
参评高校应根据专家个人反馈意见及《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重新审视影
响专业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关键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整改,同时,采取
多种方式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有效推进整改工作落实落细。涉及到学校及
相关职能部门的问题,应由学校教务处牵头负责;涉及具体专业的问题,应由专
业所在学院负责。
3.撰写并提交《整改报告》  
参评高校须根据专业整改工作情况,撰写《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整
改报告》(以下简称“《整改报告》”)。《整改报告》通常由认证专家组提出的意见
和建议、整改工作基本情况、整改工作主要措施和成效等几个部分组成,尤其要
对整改实施过程中一些有特色的措施与做法、取得的整改经验与成效及工作亮点
进行重点归纳总结,要求内容精练,按时提交。
4.持续改进机制与质量文化建设  
认证是手段,不是目的。参评高校应清楚地认识到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
的是为了推动高校加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设,增强质量保
障的主体意识和责任,逐步形成质量意识清、质量目标明、质量管理严、质量责
任强的质量制度文化,真正让自我保障、自我评估、自我监测成为师范类专业履
行职能和担当使命的内生动力,让持续改进涵盖人才培养全周期、全过程,并内
化为一种文化自觉,不断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注意事项
(1)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专业认证就是通过整改不断优化专业人才
培养的过程,而整改效果是下一轮认证的基础和依据。参评高校和专业在落实整
改中不搞形式主义,注重整改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落实“学生中心、产出
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让学生成为认证的最终受益者。
(2)注意整改的范围、深度与广度。专业认证整改不仅涉及到专业自身,
还包括学校及职能部门管理及政策制度制定等方面,因此,认证整改要做到任务
明确,责任到人,并注重从机制体制、具体措施等方面的综合性改建。
(3)充分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整改过程中,专业应
通过各种方式征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外部评价意见和建议,采纳吸收有益内44
容,并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形成基于产出的“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提高专
业人才培养质量。45
第二部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依据国家教育相关法规和中学教师专
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制定,是对普通高等学校中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
要求。
[课程与教学]  
1.教师教育课程学分中必修课≥10 学分,总学分≥14 学分;2.人文社会与
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0%;3.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50%。
监测目的  
通过对中学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规范课程设置,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保证师范生培养基
本质量。
内涵解读  
课程与教学维度下设的三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对中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学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规定的教育类课程;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指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
养而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不在其列;学科专业课程指为
培养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所开设的课程。
[合作与实践]  
1.教育实践时间≥18 周;2.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监测目的 46
通过对中学教育专业合作与实践两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保证师范
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内涵解读  
合作与实践维度下设的两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对中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学习领域
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须满
足学时不少于 18 周的要求;实践基地按 20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个的标准配置。
[师资队伍]
1.生师比≤18:1;2.有一定数量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3.具有高级职
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学校平均水平;4.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
例≥60%;5.中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
监测目的  
通过对中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5 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保证师资数量与结构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保障专业人才
培养活动的顺利实施。
内涵解读  
师资队伍维度下设的 5 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反映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
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等对中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中,生师比≤18:1 是对中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数量要求的
基本要求;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学校在职人员,
兼职教师指来自中学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须有与学校或院系签订不少于一学期
的聘任协议;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不含正在攻读相关学位者。
[支持条件]  
1.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2.生均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学校平均水平;3.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学校平均水平;4.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30 册,每 6 个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教材≥1 套;5.有微
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等教学设施。 47
监测目的  
通过对中学教育专业支持条件 5 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保证中学教育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填平补齐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
业办学的基本要求,满足师范生培养活动的有效开展。
内涵解读  
支持条件维度下设的 5 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反映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
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等对中学教师专业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其中,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专
业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专业学生总数,专业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指自然年度
内本专业开展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总支出,具体内
容可参见标准注释;教育类纸质图书和中学学科教材配备符合标准要求;其他相
关教学设施设备以能否满足中学教育专业教学需要为标准。48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
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
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8
方面(一级指标)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包括二级指标 38 个。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
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现
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
部分起到引领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
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
修订情况。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是专业办学的起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准绳。目标定位
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即
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中学教育、符合国家、
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专业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中学教育发展需求与相关政策,培养目标定位应
对接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国际中学教师培养的新趋势,体现与本专业相关中学学科教
育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 49
1.专业能够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准
确把握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把握毕业生服务区域的中学教师队
伍建设规划,把握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
展规划,融入本专业目标定位中。
2.专业制订、修改培养目标定位有严格的调研、论证制度,能够遵照执行。
3.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在专业建设规划、质量报告、培养方案等专业
办学文件中有系统和一致的阐述,并具体体现到专业目标内涵中。专业目标定位
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毕业生服务区域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相关
材料。
2. 学校近期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资料。
3. 关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论证报告。
4. 专业建设规划、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中关于专业培养目
标定位的阐述。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
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
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专业培养目标是对专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说明,体现专业对于师范生培
养理念的系统思考和深入认识。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目标定位,可以从师德、教学、
育人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具体分解可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意或素养,凸显专业
的特色与生命力,充分体现对于本专业的专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专业内在
价值的主动追求。培养目标需延伸到毕业要求,得到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并能
预期反映毕业生毕业后 5 年的发展情况。
考查要点  
1.专业应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细化、丰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形成培养
目标,具有相关制度。50
2.培养目标要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学教师,在师德、
教学、育人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分别应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养特
点是什么;经过专业培养能够达到什么水平,预期毕业后 5-10 年,在社会和中
学教育领域能够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等。
3.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清晰,在专业建设规划、质量报告、培养方案等专业
办学文件中有系统和一致的阐述。专业培养目标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佐证材料  
1.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培养方案、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中,关于培养目标的
阐述。
3.毕业生追踪调研报告等相关资料。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
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是对培养目标制定过程和质量的有效监
控。主要考查专业是否建立了对于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的多方合议机制以
及是否定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只有根据政策、环境和时代的变
化以及专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内涵,才能保证和不断
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中学教师。
考查要点  
1.专业对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应当对于如何评价培养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述,能给出判断的依据。准
确性和合理性的判断应基于政策、现状调研、专业特性、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就
业等情况做出,应有数据的支撑。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估与修改应当定期开展,
并有政府主管部门、大学管理部门、专业师生、中学、毕业生等参与。专业形成
了相关的制度。
2.专业建立了调研、定期评价和修订培养目标的合议机制,能够依照相关制
度有效展开评价和修订工作。培养目标修订的参与者具有代表性。51
3.各方参与的机制建设应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大学应当为专业适时地评价
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做出规范,并为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条件支持。专业应当对培
养目标及相关的理念进行宣传,培养目标的修订应及时告知社会及相关利益主
体。
4.历年培养方案的变化,可以反映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过程。对在读生、毕
业生、学生家长、中学及教育行政部门等人员的访谈和数据等调研信息,可以反
映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培养方案论证会议记录等,可以反映各利益相关者对于培
养目标制定的参与程度以及合议机制是否建立。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及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估制度、修订方案等相关资料。
3.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的相关资料。
4.第三方机构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评价意见。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
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四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
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通用 8 条标准的覆盖情
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
况。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 4 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
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
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
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
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52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
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
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要
求中学教育专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点,系
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 4 个领域的职业认知和规
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经、形
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生成长
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执教内
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师德规范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理想为重点,专业对师德规范指标
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师德教育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创新师德教育,构建重综合、重体
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情况。
4.支撑师德规范养成目标,构建认知、体验与实践一体化模块课程。
5.注重情景教学、师德典型示范和实践反思等,改进师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师德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师德规范综合考核指标及
毕业生养成达标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师德规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的过程
性档案)。
2.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主题活动方案中对师德规范培养的体现(含
目标、内容、方式等)。53
3.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情况考核评价的相关要求(含评价标准、课程质量
监测过程性资料)。
4.师范生师德规范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5.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
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6.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7.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关资
料。
8.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9.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
料。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
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的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
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
焦促进学生成长,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
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
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
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
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
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为职业角色预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
和细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54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育情怀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理想,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
观和学生观为重点,专业对教育情怀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
可衡量的指标点。
3.将教育情怀养成有机纳入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4.支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探索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
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爱生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注重采取适应教育情怀养成特点的多样化途径和方式。
6.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德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达
标情况。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职业认知、综合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标准
和教学大纲。
2.公共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大纲。
3.落实教育情怀的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
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相关过程性材料。
4.专业开展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5.毕业生职业行为与素养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档案资料。
6.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7.专业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竞赛获奖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
料。
8.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
学会教学  
2.3[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
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55
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内涵解读  
学科素养是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力的前提条
件。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学科知识定位,就掌握学科知识内涵和内外部联系提
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系统创新学
科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中心,改变单一讲授教学陈规,引导师范生开展自主、合
作和探究性学习,创设深度学习情境,积极推进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
性学习;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学科观,能够立足学科思想和方法,深入把握学
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系统扎实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
注重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理解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
实践价值;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分析和解
决学科教学内容问题,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学科素养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解
决教学问题为重点,对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考核的指标
点。
3.以能力为重为导向,多方论证和整体设计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科教学能力相
融通的培养体系。
4.支撑学科素养培育,构建学科基础与学科、学科与相关学科、学科与学科
教学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改革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的研究
型教学。
6.建立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学科素养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师范生学科素养结构分析。
2.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56
3.相关课程对学习科学知识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
性资料。
4.毕业生学科知识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5.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等。
6.学生作业包括过程性作业和结果性作业,如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
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2.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
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
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内涵解读  
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
定位,从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要素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
业应以“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立足全程化综合
化培养,系统构建教学知识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互动、教学实践体验与问题解决
研究融通的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突出做中学,注重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和情境体
验,强化表现性评价,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学科认知特点,
准确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初步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结构化学习指导
和学科思维方式培养等学科教学知识,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应
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基本技能;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标,分析教材,
把握学情,独立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并能针对教学难
点问题,进行实证化的行动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学能力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研能力为聚焦点,专业对教学能力指标合理
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和可衡量的指标点。57
3.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领域要求,以规范化的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研实践课程,整合中学教学与教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构建支撑
指标点的模块课程,及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4.应用摸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体验、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等,
改进教学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
5.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课程与教学实践考
核、毕业论文与教研实践评价能够有效证明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2.支撑师范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及教学环节设置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
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
性资料。
4.毕业生教学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5.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率和获
奖情况(获等级奖或名次奖的前八名)。
学会育人  
2.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
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
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内涵解读  
班级指导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育人能力
定位,从班级指导能力养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专业要以“掌握班
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具有班主任工作有效体验”为目标,以德育课程和班级实务
训练为基础,以专题实践与表现评价为重点,构建班级指导能力培养系统,引导
师范生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
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掌握共青团、党支部建设与58
管理的原则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应用中学生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方法和青春期心理辅导技能,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有效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班级指导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能够根据中学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该标准内容进行
全面、有效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关于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与指导实施情况。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和学习领域要求,构建
以德育课程和班级实务训练为基础的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培养体系。
5.注重专题实践、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班级指导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班级指导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评价
毕业生该能力的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班级指导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
的过程性档案)。
2.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班级指导能力培养的体现(含课程目标、教
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
3.对学生班级指导能力考核评价要求(含评价标准、课程质量监测过程性资
料)。
4.实践教学条件对于该条能力培养的支撑情况。
5.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6.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班级管理教育实习成绩。
2.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
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
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内涵解读 59
综合育人是体现育人为本理念,适应中学综合育人工作需要的教师专业核心
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育人能力定位,从育人环节综合化的角度,提出具
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具有综合育人实践
体验“为目标,统筹设计养成体系,通过学科类和思政类、德育类课程的综合渗
透,班级指导实践和学科教学实践综合养成,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
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
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理解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
掌握在教书中育人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主题育德和社团育
人原则和策略;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设计综合育人目标,整合学科育德、主题教
育和社团活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综合育人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按分类育人和全程育人原则,专业对综合育人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
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关于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思路与指导实施情况。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和学习领域要求,支撑
指标点,构建综合育人基本技能训练与学科育人方法指导相结合、重在学科育人
实践与育人活动体验养成的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课例研究、价值分析、课堂观察、活动体验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
方法
6.综合育人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综合育人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评价
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综合育人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学科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涉及综合育人素养培
养,在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体现,对学生在课程学
习中习得综合育人知识、能力的评价方案。60
3.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尝试综合育人的要求细则,师范生在教育实践
过程中观摩、参与综合育人活动的体验、感悟记录及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 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综合育人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5.综合育人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发展  
2.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
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
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内涵解读  
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师范毕业生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实
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中
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反思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能够规
划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与实践体验”为目标,一是开设专
业学习与发展模块课程,帮助师范生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发展阶段与路径方
法,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握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动
态和国外中等教育发展趋势;指导师范生理性分析自我、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选
择发展路径,制订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二是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
思技能训练,学会基于质疑、求证、判断进行独立思考,掌握反思笔记、课堂观
察、叙事分析和行动研究等反思方法与技能。三是重在创设反思教学实践情境,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收集信息,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具有积极的教学反思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学会反思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基于反思能力培养要素,专业对学会反思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
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对师范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61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自我发展”和《中学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反思与发展”相关要求,支撑指标点,构建基于学会反思的发展认
知、技能训练、实践反思的三位一体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运用学法指导、职业咨询、思维训练、问题解决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
式方法。
6.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
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反思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基础教育动态、教育研究等
课程的开设情况,教育实践、实训环节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料。相关
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
教学任务设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
3.学生作业或作品、公开发表论文,包括反思日记、读书笔记、调研报告或
小论文等,课程考核材料,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
4. 开展促进师范生终身学习信念与自主专业发展讲座、活动的制度规定、
文字档案资料等,学生参与行为表现记录。
5.专业积极鼓励师范生通过多种方式到海外境外交流、交换、访学、短期研
修的制度与措施,学生参与情况等档案材料。
6.师范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能力运用于问题解决的各种实践活动例证,诸如
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帮扶活动以及大学生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证书与记录等。
7.学生教育实习手册相关材料。
8.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关材料。
9.专业对学生反思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
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10.反思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62
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内涵解读  
沟通合作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
力定位,着重从掌握技能与实践体验层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体
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引导
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系统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
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
究、小组实习等,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具备
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相关经历体
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沟通合作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基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对沟通合作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
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对师范生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实践与体验”和《中学教师
专业标准(试行)》“沟通与合作”相关要求,构建体验共同学习、参与共同学习、
学会共同学习的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运用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
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把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落实
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中的材料,对学生学习表
现的评价方案。63
3.师范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记录,教师评价结果
相关材料。
4.专业为学生提供参加多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活动制度规定;学生积极参加
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活动并有实际体验的反思日记等证明材料。
5.教育实践环节,师范生与中学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
活动资料记录;师范生参与中学多种教研活动诸如开放课堂、同课异构、反思分
享、校本教研等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资料记录等材料。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
相关行动表现的评价。
6.专业对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
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7.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
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标
准中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
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
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
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指标要求专业
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关
于中学教师素质能力要求,构建能够覆盖和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专业理念
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与整体性,64
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形成乐教适教的综合素质,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潜
能。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均
有课程和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并以课程矩阵的形式呈现。
2.课程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
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
实践的意见》的要求,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完备,课程目标清晰合理,能够准
确表达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间有
明确的对应关系。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4.专业课程规划。
3.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
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
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应契合师范生的应知应会,支撑毕业要求“一
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能力结构。该指标要求关注中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
性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要求专业课程结构能够反映中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趋势,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遵循高
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各类课程
学分比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要求。
考查要点 65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能够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人才培养方
案中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比例恰当,
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学教师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
2.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
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步扩大选修课程比例,有利于师范生合理知识能力结构的形
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结构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关联图。
2.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
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
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
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学习内容,规定着学习者“知什么、会什么”,直接
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将毕业要求与课程内容对接,注重课程内容
选择的专业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并能够体现中学教师职业要求的课
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关注学科
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中学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教
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注重优质课程资源开发,选用优秀教
材进行专业教学。
考查要点  
1.明确专业课程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设计和确定课程目
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使每项毕业要求都有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予
以支撑。66
2.课程内容选择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在课
堂教学、教育实践等教学环节中,能够多途径融入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
成教育。
3.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需要,及时更新、
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
4.建立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包括教材使用申报制度,教材遴选审核制度,
国外优秀教材的引入制度等,专业教材开发和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教案。
3.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
4.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
5.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
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
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
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
程实行小班教学,使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培养效果。该指标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在做好
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实施,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要明确
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切实做到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
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能够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
式改革,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
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中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
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
考查要点 67
1.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
准的关系明确。课程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课
程目标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2.能够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探
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
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
学质量。
3.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基本
技能和中学教师从教基本功训练,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4.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能够证明学生相关能力达成情况。理论课
程笔试试题与知识掌握的课程目标匹配,分数分布应体现课程目标的权重,及格
标准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探究课程的学习报告(包括毕业论文)与学科
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运用的课程目标匹配,评分标准明确,及格标准是课程目标
达成的“底线”,分数有区分性。技能课程的学生表现或作品符合课程目标,及
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课程目标,
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分数有区分性。其它课内外活动等学习任务的评分方
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
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2.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等。
3.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与成效,包括各种类型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性
材料和终结性材料,如理论课程的作业、试卷,探究课程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
毕业论文,技能训练课程的表现性记录、作品,实践课程的见、实习指导手册等
相关材料。
4.专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5.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
习和组织社团活动的相关材料。68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
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课程与教学环节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该指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主要
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要定
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
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评
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
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
面,建立较为健全的课程评价制度,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
进的课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
2.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定期开展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举证,发现薄弱环节和
存在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3.能够紧扣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查找
教学活动短板并改进提高,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
学生自身、中学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有对学生各类学习表现
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以及各类课程考核的定量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的评价方法,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4.立足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持续改进措施,
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有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
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69
佐证材料  
1.专业制定的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管理制度。
2.专业培养方案。
3.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课程考核结果定量、定性分析报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
5.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课程目
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
6.课程评价结果报告。
7.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8.培养方案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是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过程中,国家对教师教育培养机制改
革和教育实践的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保障机制,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
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管
理评价情况;三是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落实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基地
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
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
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保障,从培养机制上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该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充分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
重要作用,建立起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合力培养中学师资;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运行管理,做
到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和合作共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教育实践、专业课程开发70
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为基础
教育和中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
化的合作共同体。
考查要点  
1.学校与政府及中学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校院两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
课程教学实施要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协同育人具
体措施,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并有规范的协议、常态化组织实施措
施。
2.学校与中学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搭建系列教师专业发
展平台,基本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协同
主体之间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协同制度、协同措施。
3.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
理文档齐全。
佐证材料  
1.专业签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与“三位一体”合作方进行教育实践、中学教师培训、基础教育研
究和服务合作的相关材料。
3.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进行管理、取得成果
等相关材料。
4.2[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
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平台。
该指标要求专业与中学密切合作并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帮助师范生获得一
线优秀教师的经验性指导、榜样示范,助力师范生完成从实习学生到合格教师的
适应性转变;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明确标准和质量要求,使专业教育实践基
地的数量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考查要点 71
1.专业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中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
度,明确实践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中学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具有明显
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
育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佐证材料  
1.已签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特色介绍,近 4 年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接纳实习生数据统计和评价等相关材料。
2.院系与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过程性资料、学生实习总结等
相关材料。
3.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与管理制度、与教育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等相关
材料。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
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
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理解、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养成专业态
度和情感关键环节。该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完整
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做到学科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
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互相贯通,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一体,
并能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
例和时间安排要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
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实践教学安排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师范生对教育教学
体验的需要,有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智慧的生成;专业教育实习实
行集中统一组织与管理,教育实习期间有足够的上课时数,能够初步形成中学教
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考查要点 72
1.中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
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
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
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
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3.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
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规定要求。具体
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
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佐证材料  
1.中学教育实践管理办法。
2.在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包括实践目标、
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3.中学教育实践年度计划、校内外教师指导文件、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等相关
材料。
4.近 4 年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价相关资料。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
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
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校教师与中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
要求,是确保师范生获得教师教育知识与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环节。该
指标高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指导制度,对导师遴选、工作要求、
业务培训、实践指导、条件保障、考核标准均有明确规定;通过出台与评先评优、
职称晋升等挂钩的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打造数量足够、责73
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中学教学实践的校内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采取
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通过专题研究、协同教研、定期培
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双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考查要点  
1.制定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
培训、评价和支持“双导师”指导实践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在导师遴选、实
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与考核评价等方面有具体标准和明确要求。
2.出台了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把对中学的教科研和实践指
导以及培训纳入教师的工作范围并计算工作量。“双导师”数量足、稳定性强、
责权利明确,一般每 2 个实践基地配备不少于 1 个高校导师,每 4 个实习生配备
不少于 1 个基地导师,高校导师、中学导师、实习小组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三方协
议。
3.通过专题培训、合作研究、现场研讨、网络研修等方式组织对“双导师”
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有制度,有做法,有成效。
4.学校定期对“双导师”有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双
导师”队伍成员。
佐证材料  
1.“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材料。
2.近 4 年遴选的“双导师”名册等档案资料。
3.教育实践“双导师”的工作计划、工作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材料。
4.学校对“双导师”开展相关培训或专业指导活动的相关资料。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
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
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对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并能对教育实践
重点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建立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
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74
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对师
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进行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
考查要点  
1.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教育实践管理规范有序,教育
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不断
提高教育实践成效。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
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
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
佐证材料  
1.中学教育实践指导文件、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大纲。
3.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
4.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资料
和学习成果,包括考勤表、学习心得笔记、听课记录、观察日记、教案设计、教
学录像、教学研究小论文等。
5.专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记录,校
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意见、考核成绩等相关资
料。
6.教育实践总结分析报告。
7.教学管理者、校内外指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学校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
作,评定教育实践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教育实践目标达成
情况的记录。
8.教育实践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五、师资队伍 75
师资队伍部分是专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
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
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二是专业师
资队伍的素质能力要求;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评价和专业发展情况。具体包括
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 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
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
师原则上不少于 2 人。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
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内涵解读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前
提。该指标要求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结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生师比、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
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
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中学教
育一线的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
量符合要求。
考查要点  
1.学校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专任教师选聘规定。
2.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
符合学校定位,满足课程教学、师范生培养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
3.学校有选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与考评办法,并将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纳
入师资队伍规划。受聘的中学一线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具体明确的工作
任务,并进行绩效考评。
佐证材料  
1.本专业在校学生名册(按年级、班级顺序列出)。76
2.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学
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教师与学生数量、生师比、工作量和满足专业
教学需要情况分析等相关材料。
3.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教学管理文件中涉及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的文件、
制度规定或具体措施。
4.聘请中学一线优秀教师或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的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
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5.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标准及相关分析报告等资料。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
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
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教师素质能力是对其“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包括师德示范能力、教育教
学能力、一定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直接决定课程教学和人
才培养质量。该指标要求加强专业教师的师德和素质能力建设,专兼职教师熟知
并能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能够
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熟练
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勤于思考,严谨治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教
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中学实践经验,能指
导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见习、实习和研习;认真负责地对待课程教学工作,
对师范生课程学习、自主发展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指导,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考查要点  
1.学校和专业有加强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措施办法和长
效机制,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
2.教师熟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严格遵守,为人师表,从严治
教,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77
3.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和教学、科研考核执行情况及效果。
4.实行常态化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工作
的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5.专业教研、科研风气浓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注重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
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6.专业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履行毕业生职后
专业发展指导职责,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
佐证材料  
1.近 3 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者指导
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
2.近 3 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省级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教学及教学
技能竞赛并获奖的相关材料。
3.专业专任教师近 3 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4.近 3 年学生评教方案及专业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资
料。
5.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毕业生专业发展和承担的培训工作相关
材料。
6.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7.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及成果等相关材料。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
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
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熟悉并具有中等教育实践经历,是加强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性与实
效性的前提条件。该指标要求专业协同中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支持专业
教师定期深入中学一线实践锻炼的制度,落实“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促使
专业教师全面了解和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特点,能够深入研究中学教
育教学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实践层面把握合格中学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与78
关键能力。支持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观摩、跟班活动、联合课题研究、参与
教研、指导实习、学术报告与研究成果分享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实
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指导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能
力,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注重教师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建立
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地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
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制定基层挂职和高层次研修奖励办法,完善青年教师深入中
学一线的选派机制,并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组织实施。
2.专业主动参与中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资源共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
面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了解中学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动态,并将中学教改经验
和成果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3.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基层挂职管理办法和跟踪调研
机制,定期评估专任教师对中学教育的了解程度,把熟悉中学教育教学纳入教师
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范畴。
佐证材料  
1.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至少有 1 年中学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包括年度
教学计划、教案、教研活动日志记录、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2.近 3 年专业教师赴深入中学指导教育教学及工作实践的过程性资料。
3.专业教师与中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4.近 3 年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教研论文,分一般刊物、中文核心期刊
及以上刊物两个层次统计。
5.近 5 年教师主持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教
育科学规划项目。
6.近 5 年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和省级教学
成果奖。
7.专业教师实践经历考评标准及实施材料。
8.学校出台有关专业教师实践经历的政策制度和实施情况等资料。
5.4[持续发展] 79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
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
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
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
制。
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毕业要求
达成的动力和保障。该指标要求以“素质优良、满足需求”为目标,制定教师队
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实践研修分类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共同体发展新机制,
建立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制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教师评价标准,并将
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学改进中,组建专门的教师发展机
构健全教研组织,支持开展常规教研,要注重教师培训的实践,进行绩效评价,
保证教师发展支持机制有效运转。
考查要点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形
成有效的管理举措和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专业教研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等,并能够有效实施。
3.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对于专任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进行自
我评价,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4.依托“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专业专任教师深入中学教育第一线。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2.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及实施方案、结果使用情况等档
案资料。
3.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4.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情况,含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项目及导师制、助
教制和社会实践等相关资料。80
5.探寻建立高校和中心“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
制的证明资料。
6.学校中长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反映建设成效的相关资料。
7.学校和专业培养培训制度及实施情况的资料。
8.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
果的使用情况。
六、支持条件  
支持条件是专业的物质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维持课程教
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
业教育经费保障情况;二是专业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情况;三是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保障情况。具体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证三个二级指标。
6.1[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
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
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内涵解读  
专业建设经费支撑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保障毕业要求和培养目
标的达成。该指标要求按照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满足师范生培养实际需
要提供经费支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育实践经
费支出、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符合规定标准,经费管理和使用符
合相关要求。
考查要点  
1.各类经费投入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并能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使用。
2.具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计划和方案,能够满足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际
需要,并能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
佐证材料  
1.近 4 年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报表等相关材料。81
2.近 4 年中学教育相关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
出预决算表和相关分析材料。
3.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更新经费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材料。
6.2[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
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
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
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内涵解读  
教学设施是保障人才培养活动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物质条件,包括专
业用于师范生培养的学科教学实验室、教学技能实训设施、信息化教学设施等。
该指标要求学校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与能力培养必须借助的硬件设施建设,使师
范生能够在良好的实训环境中,获得实际运用教学技能的体验,并能够进行反复
练习。
考查要点  
1.能够以中学教师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按照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研讨并
制定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方案。
2.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各类
实验室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场地布局、设备配备及更新等情况。
3.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日常管理、设备维
护、实训内容与课程方案的对接、设备更新与共享、学生使用情况等。
4.建立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与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对中学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支持与保障效能的评价机制。
佐证材料  
1.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基本配置和维护、使用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
相关材料。
2.信息化教育设施基本情况和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料。
3.各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
料。82
6.3[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
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 30 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
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内涵解读  
资源保障是对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物质保障,包括教材、案
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该指标要求学校根据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
足配齐教学资源,为师范生的专业教育和自主学习提供教育资源支持,支撑课程
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开展。
考查要点  
1.专业应建立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促进教学资源开放使用的
规章制度。
2.专业应具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具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有
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教育类纸质图书生均拥有量和现行
中学课程标准、教材数量符合认证标准要求。各类教学资源向专业课程教学和师
范生自主学习开放。
3.专业能够经常向学生了解教学资源使用需求,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
质量。
佐证材料  
1.现有各类教学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情况和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
2.现有生均图书、教育类纸质图书、课程标准和教材统计表和使用情况等相
关材料。
3.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的设备设施、资源配置与管理使用
情况等相关材料。
4.中学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以及其阅读指导和相关考核材
料。
七、质量保障 83
质量保障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动态监控的质量要求,对
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主要教学
环节质量标准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保障毕业
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评价结果运用情况。
具体包括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二级指标。
7.1[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
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质量保障实施过
程三个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各分支系统协同运行、达成毕业要求、实现专业培
养目标的管理机制。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建立覆
盖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从管理目标、管
理任务、管理机构、管理责任等方面,有效保证人才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
考查要点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要求,制定包含课程、毕业要求、培
养目标三级质量管理的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
的具体质量要求。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质量要求落实到位,各项管理措施切实可行。
3.能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作及各项质量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督
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
佐证材料  
1.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关文件、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与人员情况等资料。
2.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措施以及落实情况等相关材料。
3.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效果的多方评价相关材料。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实施监
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84
内涵解读  
内部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指标要求专业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主要
教学环节,建立覆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通过采取自主教学检查、评价与反馈、结果分析与自觉改进等方式,定期对各主
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查要点  
1.按照内部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论证和设计专业质量标准,建
立质量管理制度,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2.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所采取的具体管理和监控
措施较为有效。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高
水平教学督导队伍和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运行较好。
3.有对课程质量监控和毕业生质量达标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改进教
学措施的实际效果。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
评估和学校二级机构评估等,评价内部质量监控正常运转并有效。
佐证材料  
1.专业评教评学制度及有关过程性资料。
2.体现专业教学督导队伍工作情况的相关资料。
3.反映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估及质量改进的相关记录材料。
4.反映涵盖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常态质量监控机制的相关文件、制度和措施
等材料。
5.体现毕业要求达成与否和每门课程、每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应情
况的相关资料。
6.学校及专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7.3[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
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内涵解读 85
外部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实现
产生重要影响。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
反馈机制,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履职情况;定期邀请中学、教育行政
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
方案,有效改进课程教学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教育发展形成良好的契合
度。
考查要点  
1.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发
现问题,促进专业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注重邀请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跟踪评
价机制已经形成固定做法,并稳定地扩大覆盖面,其结果能够进入教学质量持续
改进的良性循环。
3.建立了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
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外部评价对于教学改进有实际效果。
佐证材料  
1.近 3 年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资
料。
2.毕业生入职后 3—5 年职业发展状况分析、近 3 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研
究报告。
3.外部评价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
4.用人单位(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度调查资料、汇总表。
5.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相关资料。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方案、毕业生跟
踪改进措施等。
7.4[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
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内涵解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该指标要求校院两级要
采用多种方法对专业进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对校内外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86
析,并将结果用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课程目标评价的结果要用
于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毕业要求评价的结果要用于课程体系的
修订,师资及教学资源的配置;培养目标评价的结果要用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
果进行综合分析,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
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考查要点  
1.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
运行机制。
2.建立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把常态监控的
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教
师,促使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3.注重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的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开展自我
监控和质量评估,支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
佐证材料  
1.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
2.校内外评价实施情况及其评价结果综合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
3.年度专业质量分析报告及持续改进的其他佐证材料。
4.反映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材料。
5.反映评价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及其效果的相关资料。
6.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的相关材料。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集中体现了“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
才规律,关注学生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
注三个方面:一是生源质量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学生成长指导与学业监测
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
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六个二级指标。87
8.1[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内涵解读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
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
高生源质量,既要靠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
障。本指标要求以培养合格中学教师为目标,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使招收的新生具有明确的从教意愿,适合中学教师职业
需要的基本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
录取方式的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
招生录取制度,切实保障生源质量。
考查要点  
1.专业对生源质量有明确的说明,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生源。专业推进综
合评价录取改革,深入探索提前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增加面试考核环
节、公费定向招生、乐意从教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向师范类专业流动等招生录取
机制,选拔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适教、乐教的生源攻读本专业。
2.专业近年生源的实际状况能证明生源质量提高情况:生源质量良好,师范
生均有明确的从教意愿和较好的综合素养。师范生录取分数处于本地区同层次高
校前列。新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体质健康状况、综合素质评价以及
第一志愿占比和报到率较高。
佐证材料  
1.新生录取类材料。近 3 年新生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统
计分析。近 3 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愿情况
一览表。近 3 年新生心理素质测试、笔试及面试试题资料。
2.招生政策类资料。本专业推进综合性评价录取改革方案及近 3 年录取办
法等资料。近 3 年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与学生签订的公费定向招
生培养协议等原始资料。
3.专业流动类材料。近 3 年本专业流动(流入、流出)的花名册及数据分析。88
4.特色性举措材料。其他反映专业招生举措及有吸引力的培养举措等特色性
资料。
8.2[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
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内涵解读
满足学生需求是坚持“学生中心”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了解学生需求是人
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前提。该指标要求专业应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于专业选择、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多种
诉求,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制定
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方案,完善相应的
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考查要点  
1.专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调查
学生需求,近年来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被关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及
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2.专业根据学情完善课程与教学方案,有具体制度,有做法,有成效。根据
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课程基本框架、必
修选修学时分配、模块化课程、课后指导等措施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
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3.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态支
持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个人发展档案。
(2)学生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各类活
动相关材料。89
(3)其他基于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的特色材料(线上交流、课
后答疑、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
2.政策支持类:
(1)专业进行学生需求调研的过程性资料。
(2)本专业学情分析报告。
(3)对接学生需求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转专业学生以往学习经历和学分认定措施。
(5)反映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6)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3[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
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
师范生成长需求。
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工作,成长指导对于落实毕业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至关重要。该指标要求学校应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
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
才培养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面、
全程、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考查要点  
1.建立了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
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面上的工作和应对特定问题
两个层面,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了解,并有足够的实例表明整个机制运转正
常。90
2.有证据证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
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好。
3.有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相关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
服务人员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服务全体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应
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无重要工作疏忽和责任事故。
4.能够适时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薄弱学生帮扶计划,满足学
生成长需求,学生满意度较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2)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筛选分析报告。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学习成
绩及学习产出材料。
(4)薄弱学生帮扶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的相关材料。
(2)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情况。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情
况,以及学生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与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
(4)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
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
(5)学生指导服务满意度测评及近 3 年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责任事故认定情
况。
(6)学生工作系统以外的学生指导机制工作情况与成效等其他特色材料。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
达到毕业要求。 91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是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规范指导学生
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专业要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
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学业监测的正常运行发现问题,把握学生
的学习状态,形成预警机制;建立学生学习的成长档案,帮扶弱势学生,对学生
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
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专业制定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
了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
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和师范生综合素
质评价。
2.有学生学业发展测评实施办法和学生个人发展档案,专业对不同来源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业监测情况进行反馈,对可能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同学发出
预警并给予指导。
3.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分考纪等环节的监测,
学业监测综合分析信息能传递到教研组、教师及班主任,以规章制度、组织保障
等有效措施实施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帮扶弱势学生,
促进学风建设。
4.有明确的学分认定规定,有规范的认定过程,并严格执行,且认定方式足
以反映学生在相关方面达到了毕业要求。
5.师范生综合素质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良好。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年来学生的学业状况。各门课程的成绩册,试卷分析,整体学业分
析材料。
(2)学生个人发展档案等相关资料。92
(3)兼顾毕业要求与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档案
资料。
(4)弱势学生帮扶资料。
(5)师范生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学业监测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等相关材料。
(2)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材料。
(3)学分认定规定及学业预警等相关资料。
(4)针对毕业要求的学生全程学习状况评估和反馈改进机制等相关材料(课
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风考纪等环节监测与改进)。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
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就业率和获证率是衡量师范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
了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
工作的基本准入要求,是师范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初次就业率反映了
人才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反映了毕业生的教育态度和情
怀。该指标要求学校要重视毕业生的获证率、初次就业率以及教育岗位的就业率,
出台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采取措施推动就业工作;
专业应将毕业生获证率和对口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定期分析学
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服务、
就业考试面试指导,引导师范生积极从教。
考查要点  
1.在促进学生教师资格证获取、初次就业率和志愿从教等方面有制度、有措
施。
2.对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有相应的举措。
3.应届毕业生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初次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就业岗
位对口率等数据,证明学校相关制度与措施具有实效。93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本
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的相关材料。
(2)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录取研究生和升入高一级学校除外)获得中学教
师资格证书(含编号)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相
关材料。
(3)近 3 年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比例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近三届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材料。
(3)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与措施等相关材料。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
度。因此,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
度,该指标主要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该指标要求专业要将毕业生社会声
誉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动力,建立促进毕业要求达成方面的跟踪反馈与改进
机制,关注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主动了解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
对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改进专业办学,使专业人才培
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考查要点  
1.重视毕业生专业发展成就跟踪工作,通过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
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定期跟踪并分析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
展状况。
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
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94
3.有证据证明毕业要求达成反馈和改进机制产生实效。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包括
入职 5 年来的专业发展规划、师德演讲与日常考核情况、教育教学测评与优秀活
动展示情况、撰写教学论文与反思案例情况、在职学习与学历提升情况、综合荣
誉与专业竞赛获奖情况、志愿支教情况等。
(2)用人单位、同行、家长对近四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调查表及汇总表。满
意度调查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相关的问卷。
(3)专业办学特色、成果和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对专业办学的评价等相关材
料。
2.政策支持类:
(1)毕业生跟踪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相关资料,以及跟踪调查
后的分析、反馈、改进等资料。
(2)对近 4 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3)近 3 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情况。95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三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
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
教学相关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包括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
展 8 个一级指标,42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时,应依据认证理念,将各项指标有机结合,综合评判,
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评建“
5 个度”的达成情况,推进内涵建设。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个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
部分起到引领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
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
修订情况。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是专业办学的起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准绳。目标定位
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即
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中学教育、符合国家、
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专业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中学教育发展需求与相关政策,培养目标定位应
对接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国际中学教师培养的新趋势,体现与本专业相关中学学科教
育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96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准
确把握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把握毕业生服务区域的中学教师队
伍建设规划,把握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
展规划,融入本专业目标定位中。专业制订、修改培养目标定位有严格的调研、
论证制度,能够遵照执行。
2.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定位,在专业建设规划、质量报告、
培养方案等专业办学文件中有系统和一致的阐述,并具体体现到专业目标内涵
中。专业目标定位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毕业生服务区域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相关
材料。
2. 学校近期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资料。
3. 关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论证报告。
4. 专业建设规划、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中关于专业培养目
标定位的阐述。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
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
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目标内涵,是指对于培养目标的总体表述、分解与说明,直接决定着毕业要
求的具体内容。本项指标要求中学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在程序上民
主,在内涵上经得起推敲,并考虑到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要求,可以
分解为具体的知识、技能、情意或素养,凸显专业的特色与生命力,充分体现对
于本专业的专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专业内在价值的主动追求。
考查要点  
1.专业培养目标要细化、丰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专业
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学教师,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养特点是什么;97
经过专业培养能够达到什么水平,预期毕业后 5-10 年,在社会和中学教育领域
能够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等。
2.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诠释专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向上应服从和
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向下有机衔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体现本
专业对于师范生培养理念的系统思考和深入认识。专业应当与其他院校的相近专
业进行比较,明确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3.专业的培养理念与专业传统应当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表现出对于已有办学
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体现本校、本专业的对于过去师范生培养经验和毕业生职业
发展状况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关于如何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其专业而特色的思考。
4.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培养目标的表述,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既有清晰
的概述,又有分层分类的结构性表述。在形成明确、详细的培养目标表述过程中,
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应当有民主决策形成共识的过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充
分与培养目标的内涵与理念表述相对应。
5.在培养目标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应广为宣传,使专业培养目标为专业师
生及合作、利益相关各方所知晓,并征求各方意见对培养目标进行修正。对已就
业毕业生 5-10 年中长期专业发展情况的回访,可以看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是
否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报告、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
3.专业理念宣传材料。
4.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相关资料。
5.毕业生追踪调研报告等相关资料。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
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是对培养目标制定过程和质量的有效监
控。该指标主要考查中学教育专业是否建立了对于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的98
多方合议机制以及是否定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只有根据政策、
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以及专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内涵,
才能保证和不断提升专业办学质量。
考查要点  
1.专业对其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应当对于如何评价培养目
标的合理性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述,能给出判断的依据。合理性的判断应基
于政策、现状调研、专业特性、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就业等情况做出,应有数据
的支撑。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估与修改应当定期开展,每次间隔的时间合理;
2.建立定期评估和修订培养目标的合议机制。评估和修订的过程应当包括在
读学生、教师、大学行政人员、教龄处于不同阶段的毕业生、就业学校的领导以
及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等。培养目标修订的参与者具有代表性。各方参与的
机制建设应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大学应当为专业适时地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做出规范,并为培养目标的修订提条件支持。专业应当对培养目标及相关的理念
进行宣传,培养目标的修订应及时告知社会及相关利益主体。
3.历年培养方案的变化,可以反映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过程。对在读生、毕
业生、学生家长、中学及教育行政部门等人员的访谈和数据等调研信息,可以反
映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培养方案论证会议记录等,可以反映各利益相关者对于培
养目标制定的参与程度以及合议机制是否建立。
4.三级认证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调整,应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和领先性,并得
到相近专业和利益相关者的较高认可。其根据培养目标修订的结果,对课程、教
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其他相关工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应当是及时有效的。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估分析报告、修订方案及相关资料。
3.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的相关资料。
4.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评估排名。
5.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评估。
6. 培养方案论证会记录。99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
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 4 个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
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通用 11 条标准的覆盖
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
情况。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 4 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
教育情怀、知识整合、教学能力、技术融合、班级指导、综合育人、自主学习、
国际视野、反思研究和交流合作 11 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
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
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
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
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
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要
求中学教育专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点,系
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 4 个领域的职业认知和规
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经、形
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生成长100
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执教内
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师德规范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理想为重点,专业对师德规范指标
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师德教育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创新师德教育,构建重综合、重体
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情况。
4.支撑师德规范养成目标,构建认知、体验与实践一体化模块课程。
5.注重情景教学、师德典型示范和实践反思等,改进师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师德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师德规范综合考核指标及
毕业生养成达标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师德规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的过程
性档案)。
2.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主题活动方案中对师德规范培养的体现(含
目标、内容、方式等)。
3.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情况考核评价的相关要求(含评价标准、课程质量
监测过程性资料)。
4.师范生师德规范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5.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
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6.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7.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关资
料。
8.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9.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
料。101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
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
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
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
焦促进学生成长,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
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
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
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
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
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为职业角色预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
和细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育情怀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理想,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
观和学生观为重点,专业对教育情怀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
可衡量的指标点。
3.将教育情怀养成有机纳入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4.支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探索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
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爱生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注重采取适应教育情怀养成特点的多样化途径和方式。102
6.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德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达
标情况。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职业认知、综合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标准
和教学大纲。
2.公共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大纲。
3.落实教育情怀的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薰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
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相关过程性材料。
4.专业开展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5.毕业生职业行为与素养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档案资料。
6.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7.专业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竞赛获奖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
料。
8.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
学会教学  
2.3[知识整合]  
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了解跨学科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
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内涵解读  
知识整合是从事培养核心素养教学工作的基础保障,是核心素养具有的综合
性特征对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学科素养的定位,着重从
适应培养核心素养需要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培养规格要求。
专业应基于核心素养,以“形成整合性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培养目标。一是
以掌握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形成学科内有序整合和跨学科相关整合的知识结
构。二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初步形成学科教学
知识。三是以初步习得培养核心素养教学经验为评价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指导师范生整合学科素养知识和学习指导方法策略,形成积极的体验和一定的经103
验。知识整合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师范生进行深度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教学实践反
思。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知识整合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征为指导,以培养师范生形成整合性知识与能力结
构为目标,对该指标要求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和可衡量的指标点。
3.知识整合能力培养的思路清晰,构建指导师范生掌握整合学科素养知识和
学习指导方法策略的教学体系。
4.通过引导师范生开展深度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教学实践反思等,实现运行
整合性知识与能力分析处理教学问题的积极的体验和经验。
5.知识整合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课程与教学实践考核、毕业论文
与教研实践评价能够有效证明毕业生该方面能力的达成。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2.支撑师范知识整合培养的相关课程及教学环节设置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
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
过程性资料。
4.毕业生知识整合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5.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率和获
奖情况(获等级奖或名次奖的前八名)。
6.学生作业、实习教案、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2.4[教学能力]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
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内涵解读  
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
定位,从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要素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104
业应以“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立足全程化综合
化培养,系统构建教学知识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互动、教学实践体验与问题解决
研究融通的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突出做中学,注重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和情境体
验,强化表现性评价,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学科认知特点,
准确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初步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结构化学习指导
和学科思维方式培养等学科教学知识,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应
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基本技能;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标,分析教材,
把握学情,独立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并能针对教学难
点问题,进行实证化的行动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学能力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研能力为聚焦点,专业对教学能力指标合理
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和可衡量的指标点。
3.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领域要求,以规范化的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研实践课程,整合中学教学与教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构建支撑
指标点的模块课程,及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4.应用摸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体验、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等,
改进教学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
5.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课程与教学实践考
核、毕业论文与教研实践评价能够有效证明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2.支撑师范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及教学环节设置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
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
性资料。
4.毕业生教学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105
5.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率和获
奖情况(获等级奖或名次奖的前八名)。
6.学生作业、实习教案、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2.5[技术融合]  
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
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内涵解读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
中教学能力定位,着重从应用技术优化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两个层次,提出具体
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结合学科
特点,构建信息技术学习、训练和应用的培养体系;帮助师范生理解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动态,以案例
学习为载体,重点学习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和评价等
学科教学活动的方法技能;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设计,具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探究式学习的积极体验和一定的经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技术融合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初步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聚焦点,专业对技术融合能力指标合理分
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和可衡量的指标点。
3.依据《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相关要求,以优化学科
课程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构建支撑指标点的模块课程,及课程
标准或教学大纲。
4.应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改进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学
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课程与教学实践考核、
教研实践评价能够有效证明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06
1.相关课程标准和实践实训教学大纲等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
材料。
2.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在课堂教学实践、微格教学等教学环节使
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材料。
3.专业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测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
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4.师范生在中学见习、实习期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相关材料。
5.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所取得的成果的相关材料。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育人  
2.6[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
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
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
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内涵解读  
班级指导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育人能力
定位,从班级指导能力养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专业要以“掌握班
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具有班主任工作有效体验”为目标,以德育课程和班级实务
训练为基础,以专题实践与表现评价为重点,构建班级指导能力培养系统,引导
师范生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
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掌握共青团、党支部建设与
管理的原则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应用中学生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方法和青春期心理辅导技能,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有效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班级指导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107
2.能够根据中学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该标准内容进行
全面、有效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关于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与指导实施情况。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和学习领域要求,构建
以德育课程和班级实务训练为基础的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培养体系。
5.注重专题实践、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班级指导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班级指导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评价
毕业生该能力的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班级指导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
的过程性档案)。
2.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班级指导能力培养的体现(含课程目标、教
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
3.对学生班级指导能力考核评价要求(含评价标准、课程质量监测过程性资
料)。
4.实践教学条件对于该条能力培养的支撑情况。
5.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6.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班级管理教育实习成绩。
2.7[综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理解学科育人价值,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
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
相结合,自觉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
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内涵解读  
综合育人是体现育人为本理念,适应中学综合育人工作需要的教师专业核心
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育人能力定位,从育人环节综合化的角度,提出具
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具有综合育人实践
体验“为目标,统筹设计养成体系,通过学科类和思政类、德育类课程的综合渗
透,班级指导实践和学科教学实践综合养成,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108
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
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理解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
掌握在教书中育人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主题育德和社团育
人原则和策略;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设计综合育人目标,整合学科育德、主题教
育和社团活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综合育人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按分类育人和全程育人原则,专业对综合育人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
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关于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思路与指导实施情况。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和学习领域要求,支撑
指标点,构建综合育人基本技能训练与学科育人方法指导相结合、重在学科育人
实践与育人活动体验养成的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课例研究、价值分析、课堂观察、活动体验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
方法
6.综合育人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综合育人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评价
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综合育人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学科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涉及综合育人素养培
养,在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体现,对学生在课程学
习中习得综合育人知识、能力的评价方案。
3.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尝试综合育人的要求细则,师范生在教育实践
过程中观摩、参与综合育人活动的体验、感悟记录及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综合育人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5.综合育人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发展 109
2.8[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
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
我管理能力。
内涵解读  
自主学习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
位,从自主学习养成机制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养成自主学习
习惯”为目标,创设环境,指导方法,提供资源和评估反馈,建构师范生自主学
习知识与技能、自主体验实践与研究的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师范生在自主学习实
践中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自主终身学习理念,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成长阶段和路径方法;指导师范生通过分析自我,确定就业愿景,明确学习目标,
理清发展重点,选择自我管理策略,制订并实施专业学习和发展规划,以转变课
堂学习方式为着力点,通过多元评价,养成课堂自主参与和课外自主学习习惯,
具有一定的自主实践和自主研究能力。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自主学习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基于自主发展培养要素,专业对自主发展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
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对师范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自我发展”和《中学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反思与发展”相关要求,支撑指标点,构建基于自主学习、自主参
与、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多位一体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运用思维训练、问题解决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自主实践和自主研究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
此项能力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110
2.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基础教育动态、教育研究等
课程的开设情况,教育实践、实训环节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料。相关
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
教学任务设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
3.学生作业包括反思日记、读书笔记、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课程考核材料。
4.开展促进师范生终身学习信念与自主专业发展讲座、活动的制度规定、文
字档案资料等,学生参与行为表现记录。
5.师范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能力运用于问题解决的各种实践活动例证,诸如
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帮扶活动以及大学生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证书与记录等。
6.学生教育实习手册、毕业论文(设计)等相关材料。
7.专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
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8.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9[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
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内涵解读  
国际视野是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创新性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
定位,从国际视野养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专业应以“具备国际视
野及经历体验”为培养目标,设计专题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内容和路径,
指导师范生树立全球意识,拓宽教育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全球重大的社会与
教育发展问题;了解国外中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学科教育前沿动态;积极创造
条件,提供参与国际学科与教育研究交流活动机会,组织师范生参加国际交换学
习和互换实习等,帮助师范生学习体验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注重在教学实
践中,引导师范生尝试借鉴国外中等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并及时评估反馈应用效果。
考查要点 111
1.专业毕业要求中国际视野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基于具备国际视野及经历体验的师范生培养要求,对国际视野指标合理分
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对师范生国际视野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支撑国际视野培养的国外中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学科教育前沿动态的
课程模块。
5.注重运用交流研讨、国际交换学习和互换实习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
法。
6.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
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关于师范生国际视野培养的相关材
料。
2.专业进行国际交流的工作计划、合作协议和举办各种活动的相关材料。
3.能够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等材料。
4.在中学教育实践中,师范生尝试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教学的相关材料。
5.专业鼓励师范生通过多种方式到海外境外交流、交换、访学、短期研修的
制度与措施,学生参与情况等相关材料。
6.师范生国际视野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10[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
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
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内涵解读  
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
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聚焦反思与研究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专业应对反思与研究能力培养进行体系化设计与养成性实施评价。一是以养成
反思习惯“为目标,既开设专题进行习得化培养,又结合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教112
学渗透反思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价值,树立教师是实践性反
思者角色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见习研习实习全
程,指导师范生学会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收集分析自
身实践活动信息,自我诊断,自我改进。二是以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为目标,通过专题课程、科研活动、实习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混合式研究
实践,掌握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经历体验研究过程,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指
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初步学会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反思研究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基于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培养要素,专业对反思研究指标合理
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对师范生反思研究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自我发展”和《中学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反思与发展”相关要求,支撑指标点,构建基于学会反思的发展认
知、技能训练、实践反思的三位一体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运用学法指导、职业咨询、思维训练、问题解决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
式方法。
6.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
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关于师范生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培养
的相关材料。
2.师范生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相关材料。
3.师范生课堂教学实践和参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的相关材料。
4.师范生参加教育研习、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创新创业和其他教育教学研究
活动的相关材料。
5.师范生进行教育反思与研究能力训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等相关材料。113
6.师范生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11[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
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内涵解读  
交流合作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
力定位,着重从掌握技能与实践体验层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体
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引导
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系统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
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
究、小组实习等,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具备
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相关经历体
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交流合作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基于交流合作能力培养要求,专业对沟通合作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
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对师范生交流合作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实践与体验”和《中学教师
专业标准(试行)》“沟通与合作”相关要求,构建体验共同学习、参与共同学习、
学会共同学习的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运用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
达成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114
2.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把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落实
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中的材料,对学生学习表
现的评价方案。
3.师范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记录,教师评价结果
相关材料。
4.专业为学生提供参加多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活动制度规定;学生积极参加
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活动并有实际体验的反思日记等证明材料。
5.教育实践环节,师范生与中学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
活动资料记录;师范生参与中学多种教研活动诸如开放课堂、同课异构、反思分
享、校本教研等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资料记录等材料。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
相关行动表现的评价。
6.专业对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
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7.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
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标
准中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
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
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指标要求专业
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关115
于中学教师素质能力要求,跟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对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大需求,构建能够覆盖和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
课程体系,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
整体性和先进性,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形成乐教适教的综合素养,具备终身学
习与持续发展的潜能。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毕业要求均有课程和相应
的教学环节支撑,并以课程矩阵的形式呈现。
2.课程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新修订的中学学科课程标
准对中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要求,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
育实践类课程。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完备,课程目标清晰合理,能够准
确表达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间有
明确的对应关系。
4.建立利益性相关方参与研讨论证专业课程设置制度,师生对课程与毕业要
求之间的支撑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对课程设置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论证的相关材料。
2.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形成支撑关系的相关材料。
3.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相关材料。
4.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5.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管理制度建设等相关材料。
6.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课程设置讨论的证明材料。
7.学校、院系和专业相关课程建设规划、建设成果等材料。
3.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与实践
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116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
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骨架,应契合师范生的应知应会,支撑毕业要求
“一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能力结构。该指标要求专业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规范
学分比例,反映能力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趋势,形成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
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课程实施机制,保证师范生具有既“能教”又
“会教”的综合素质能力;适应基础教育需要,遵循师范教育规律,整合融通理
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促进师范生知行合一,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够依据人
才成长的基础需求和个性发展,合理设置必修课,加大选修课比重;促进师范生
自主学习,形成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
考查要点  
1.专业对课程体系构建和各类课程结构比例关系进行深入的研讨和论证,依
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
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契合毕业要求提出的
“一践行、三学会”素质能力。
2.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
教育课程。必修课程与相关毕业要求形成了对应关系,并逐步扩大选修课程的比
例,有利于师范生自主学习和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
3.课程结构相对稳定,并能够根据社会和基础教育需求变化及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4.课程管理规范有序,各类课程管理文件完整配套,有严格的学分认定和管
理办法。课程方案与课程执行具有一致性。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论证的相关材料。
2.专业课程结构对毕业要求形成支撑关系的相关材料。
3.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按要求开
设的情况。
4.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管理制度建设等相关材料。117
5.学校、院系和专业相关课程建设规划、建设成果等材料。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
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
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
程文化。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学习内容,规范着学习者“知什么、会什么”。该指
标要求专业将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主要内容,注重结合中
学教育教学实践,改革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一要坚持思想性,坚守正
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二要
注重基础性,从胜任中学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促进师范生
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三要注重科学性,符合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特点,适应
教育教学规律;四要注重综合性,加强学科内、学科间、学科与教育、学科与生
活等综合性学习;五要注重实践性,以教育实践整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六要注重前瞻性,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
引入中学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中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
完善课程内容。要确定师范生主体发展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以“参与、质
疑、合作、体验”为标志的课程学习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考查要点  
1.建立专业课程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设计和确定课程目
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使每项毕业要求都有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予
以支撑。
2.专业课程内容选择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
在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教学环节中,能够多途径融入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
德养成教育的内容。118
3.专业建立课程内容选择和更新制度,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教
学改革和学生学习需要,及时更新、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动态调
整机制。
4.建立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包括教材使用申报制度,教材遴选审核制度,
国外优秀教材的引入制度等,专业教材开发和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2.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内容调整和课程建设成果等相关资料。
3.课程内容引入的学科前沿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研究最新成
果和中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资料。
4.教材的遴选与使用、教材的开发与评价以及加强教材建设的相关材料。
5.师生参与课程内容遴选和课程评价的相关材料。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
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
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
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
育特色,有利于师范生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培养结果。该指标要求专业对应毕业要求指标
点,确定足够的教学环节支撑。切实做到依据指标点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
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等教学环节,积极推动以师范
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
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
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
力;要多途径形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互补的课程实施模式,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中学教师从教基本功
的训练,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119
考查要点  
1.能够毕业要求的达成作为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建立各类课程与毕业要求
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形成支撑关系与支撑强度的矩阵图,并设计分类管理措施。
2.能够依据毕业要求指标点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教学环节,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加强学习指导,检
验学习效果,保证师范生学习成果的达成。
3.有制度和举措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培养的关键作用,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
革,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对话、质疑、研
讨的课堂氛围,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激
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基本
技能和中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5.建立覆盖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健全的教学督导、教学监控
和教学评价体系,运用奖优罚劣的管理办法,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和课程目标的实
现。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2.专业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材料,包括教案、课件、教材、学生作业、试卷、
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实习要求及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3.专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4.专业进行教师基本技能和课外教学活动的材料。
5.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
习和组织社团活动的相关材料。
6.专业进行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7.专业对课程实施进行全程管理,建立教学督导、教学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
的相关材料。
3.5[课程评价] 120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
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课程与教学环节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该指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主要
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要定
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
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评
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
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评价制度健全,能够做到责任到人,标准科学,方法多元,过程
规范,结果客观,使用合理,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进的课
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
2.能够按照毕业要求指标内涵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发现薄弱
环节和存在问题,相应调整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
3.能够依据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课程考核内容方式及标准与课程目
标的对应关系,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发现教学短板,采取改进举措,严格教
师责任,保证学习效果。
4.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
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
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佐证材料  
1.专业制定的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管理制度。
2.专业培养方案。
3.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21
4.课程考核结果定量、定性分析报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
5.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课程目
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
6.课程评价结果报告。
7.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8.培养方案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部分是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过程中,国家对教师教育培养机
制改革和教育实践的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质量
的重要保障机制,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
管理评价情况;三是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落实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基
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
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
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
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保障,从培养机制上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该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充分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
重要作用,打通与中学共同培养优秀教师通道,与地方区域整体推进教师教育创
新发展,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于“合作共建、资源共
享、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的合作模式,协同主体间开展培养目标论
证、培养方案研制、课程开发、教学团队建设、教育实践组织、教学研究互助和
培养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合作,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
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运行管理,确
保协调高效,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和师范生培养质量。122
考查要点  
1.学校与政府及中学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校院两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
课程教学实施要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落实协同
育人具体措施,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并有规范的协议、常态化的组
织实施、持续改进机制。
2.学校与中学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共建系列教师专业发
展平台,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协同主体
之间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协同制度和合作措施。
3.在保障师范生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
源、联合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建设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等协同育人领域取得明显的合作成效。
4.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
理文档齐全。
佐证材料  
1.专业签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与“三位一体”合作方进行教育实践、中学教师培训、基础教育研
究和服务合作的相关材料。
3.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进行管理、取得成果
等相关材料。
4.体现专业协同育人的其他特色材料。
4.2[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
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
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平台。
该指标要求专业与中学密切合作并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帮助师范生获得一
线优秀教师的经验性指导、榜样示范,助力师范生完成从实习学生到合格教师的
适应性转变;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明确标准和质量要求,使专业教育实践基123
地的数量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要在教育行政部门指
导下,协同中学建立示范性实践基地,形成经验,示范带动基地建设整体水平,
创设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提高实践教育质
量。
考查要点  
1.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规范,基地数量与质量充分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需
要。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且具备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丰富的课程资
源和教改实践经验,基地数量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并考虑区域
布局,能够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充分的实践机会、有效的实践指导和
安全健康的实践环境。
2.与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中学共同制定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建立实践基地管
理制度,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每 20 个实习生配备不少于 1 个
教育实践基地,满足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学习需要,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
少于三分之一,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佐证材料  
1.已签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特色介绍,近 4 年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接纳实习生数据统计和评价等相关材料。
2.院系与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过程性资料、学生实习总结等
相关材料。
3.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与管理制度、与教育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等相关
材料。
4.反映基地中学优势的相关材料。
5.体现专业基地建设的其他特色材料。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
并与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
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内涵解读 124
实践教学是帮助师范生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养成专业态
度和情感的关键环节。专业要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按照全程化、全方位实
践的原则,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师范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
深度融合,要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系统设计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
育研习等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环节,融合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
和教研实践等内容,累计时间不少于一学期,并与其它教学环节有机衔接的实践
教学体系;通过集中有效的指导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
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加深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教学
活动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技能,为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
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考查要点  
1.中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它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
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
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
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
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3.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
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规定要求。具体
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
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佐证材料  
1.中学教育实践管理办法。
2.在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包括实践目标、
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3.中学教育实践年度计划、校内外教师指导文件、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等相关
材料。125
4.近 4 年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价相关资料。
5.体现专业实践教学的其他特色材料。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
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
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校教师与中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
要求,是确保师范生获得教师教育知识与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环节。该
指标高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指导制度,对导师遴选、工作要求、
业务培训、实践指导、条件保障、考核标准均有明确规定;通过出台与评先评优、
职称晋升等挂钩的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打造数量足够、责
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中学教学实践的校内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采取
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通过专题研究、协同教研、定期培
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双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考查要点  
1.制定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
培训、评价和支持“双导师”指导实践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在导师遴选、实
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与考核评价等方面有具体标准和明确要求。
2.出台了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把对中学的教科研和实践指
导以及培训纳入教师的工作范围并计算工作量。“双导师”数量足、稳定性强、
责权利明确,一般每 2 个实践基地配备不少于 1 个高校导师,每 4 个实习生配备
不少于 1 个基地导师,高校导师、中学导师、实习小组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三方协
议。
3.通过专题培训、合作研究、现场研讨、网络研修等方式组织对“双导师”
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有制度,有做法,有成效。
4.学校定期对“双导师”有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双
导师”队伍成员。
佐证材料 126
1.“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材料。
2.近 4 年遴选的“双导师”名册等档案资料。
3.教育实践“双导师”的工作计划、工作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材料。
4.学校对“双导师”开展相关培训或专业指导活动的相关资料。
5.体现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其他特色材料。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
进制度。具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
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
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建立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
教育实践目标任务,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对师范生实践教学全过程实
施质量监控;应建立师范生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考核标准,充分提供教
育实践机会,帮助师范生学会判断和分析教学工作,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形成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多
样化的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获得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并据此改
进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考查要点  
1.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教育实践管理规范有序,教育
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不断
提高教育实践成效。
3.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同伴
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实践基地评价,综合运用课程观察、学生访谈及教
育实践档案分析等多样化方式,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全面
评价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佐证材料  
1.中学教育实践指导文件、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127
2.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大纲。
3.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
4.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资料
和学习成果,包括考勤表、学习心得笔记、听课记录、观察日记、教案设计、教
学录像、教学研究小论文等。
5.专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记录,校
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意见、考核成绩等相关资
料。
6.教育实践总结分析报告。
7.教学管理者、校内外指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学校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
作,评定教育实践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教育实践目标达成
情况的记录。
8.教育实践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9.体现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评价的其他特色材料。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是专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
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
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二是专业师
资队伍的素质能力要求;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评价和专业发展情况。具体包括
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 8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
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
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3 人,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
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
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128
内涵解读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该指标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
毕业要求的相关定位,一是从培养“基础扎实”的师范生出发,通过规范师生比、
硕博比和高级职称比,规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
导师等,提高学科类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师范生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二是从
培养“能力突出”的师范生出发,通过量化规范,要求配足配强教师教育课程教
师并加强研修提高素质能力;注重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团队的数量保障和水平
提升;注重选聘省市名优教师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并全程全环节深度参与师范生
培养工作,从而保证师范生能够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通过有效教育实
践指导,转知为能,形成较强的从教能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要点  
1.学校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专任教师选聘规定。
2.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
符合学校定位,满足课程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其中,硕博比、高级职称比符合
标准要求。以制度规范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师范生上课,并担任师范生导师,
师生比不高于 16:1。
3.按照配足建强的原则,制订并实施中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团队建
设计划,建立教师研修制度,加强境外研修;根据不少于 3 人的规定,注重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梯队建设,保证课程教学和教育实践指导的需要。
4.学校有选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与考评办法,并将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受聘者原则上是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
级教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订,课程教学与实践,教育实习与论文指
导等培养环节。
佐证材料  
1.本专业在校学生名册(按年级、班级顺序列出)。
2. 教育类课程的专任教师、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兼职教
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教师与学生数量、生师比、工作量和能
证明师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分析等相关材料。129
3.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教学管理文件中涉及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的文件、
制度、规定或具体措施。
4.聘请中学一线优秀教师或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的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
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5.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标准及相关分析报告等资料。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治学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
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
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教师素质能力是对其“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包括师德示范能力、教育教
学能力、一定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直接决定课程教学和人
才培养质量。该指标要求学校和专业要把师德师风放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首
位,制订教师素质能力建设规划、政策措施和评价标准,整体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能够以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以师范生
学习为中心,不断提高导学式课堂教学能力、学习型课程开发能力和信息化助学
助研能力;能够注重师范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能跟踪学科前沿,具有较强的研究
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能够注重师范生专
业的持续发展,能胜任师范生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发展指导。专兼职教师能够对
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做出积极贡献,使毕业生获得感丰富,满意度高。
考查要点  
1.学校和专业有加强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措施办法和长
效机制,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
2.教师熟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严格遵守,为人师表,从严治
教,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
3.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和教学、科研考核的执行情况及效果。130
4.实行常态化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工作
的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5.专业教研、科研风气浓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注重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
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6.专业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的指导能力,能够履行毕业生职
后专业发展的指导职责,有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
佐证材料  
1.近 3 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者指导
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
2.近 3 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省级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教学及教学
技能竞赛并获奖的相关材料。
3.专业专任教师近 3 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4.近 3 年学生评教方案及专业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资
料。
5.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毕业生专业发展和承担的培训工作相关
材料。
6.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7.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及成果等相关材料。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
教学工作,每 5 年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指导中学教育教学工作,
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熟悉并具有中等教育实践经历,是加强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性与实
效性的前提条件。该指标要求专业协同中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鼓励专业
教师定期深入中学一线实践锻炼的制度,规定实践经历的时间要求,落实“三位
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促使专业教师全面了解和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
特点,深入研究中学教育教学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实践层面把握合格中学教
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支持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观摩、跟班活动、131
联合课题研究、参与教研、指导实习、学术报告与研究成果分享等主题鲜明、形
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指导中
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该指标应考查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如何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育课
程标准的目标与育人要求,具体落实在师范生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
内容、课程设计思路、课堂教学、课程与教学评价、师范生实习实践等方面。教
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实践经历表现,可以从其承担中学教育教学经历的工作目标
与任务、承担中学实际工作的课堂教学能力表现、参与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
业绩、开展中学教学科研工作的胜任力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考查;学科与课
程论教师的实践经历状况,则可以从其指导师范生实习实践、主持校本教研活动、
班集体社团主题活动、家校合作主题活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生涯发展
规划指导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查。
2.高校应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搭建必要平台,建立起高校、中学和地方教
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有支持教师教育教师(学科与课程论教
师)定期深入中学一线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或联合课题研究、讲授中学课程、联合
课题研究或校本教研、挂职科研或教学副校长、或驻校指导师范生实习实践等方
面的具体措施。高校对学科与课程论教师在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
问题的能力提升、以及应取得一定的中学教育研究成果等方面,应有具体明确的
要求,并将其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高校对师范生学科专业教师定期
到中学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应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
佐证材料  
1.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至少有 1 年中学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包括年度
教学计划、教案、教研活动日志记录、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2.近 3 年专业教师赴深入中学指导教育教学及工作实践的过程性资料。
3.专业教师与中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4.近 3 年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教研论文,分一般刊物、中文核心期刊
及以上刊物两个层次统计。132
5.近 5 年教师主持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教
育科学规划项目。
6.近 5 年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和省级教学
成果奖。
7.专业教师实践经历考评标准及实施材料。
8.学校出台有关专业教师实践经历的政策制度和实施情况等资料。
5.4[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
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
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
挂钩。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
成效显著。
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毕业要求
达成的动力和保障。该指标要求以“素质优良、满足需求”为目标,制定教师队
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实践研修分类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共同体发展新机制,
建立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制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教师评价标准,并将
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学改进中,组建专门的教师发展机
构健全教研组织,支持开展常规教研,要注重教师培训的实践,进行绩效评价,
保证教师发展支持机制有效运转。
考查要点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形
成有效的管理举措和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专业教研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等,并能够有效实施。
3.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对于专任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进行自
我评价,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133
4.依托“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专业专任教师深入中学教育第一线。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2.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及实施方案、结果使用情况等档
案资料。
3.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4.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情况,含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项目及导师制、助
教制和社会实践等相关资料。
5.探寻建立高校和中心“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
制的证明资料。
6.学校中长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反映建设成效的相关资料。
7.学校和专业培养培训制度及实施情况的资料。
8.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
果的使用情况。
六、支持条件  
支持条件部分是专业的物质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维持课
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
是专业教育经费保障情况;二是专业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情况;三是各类教育教学
资源保障情况。具体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证三个二级指标。
6.1[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
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
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
有标准和预决算。
内涵解读  
专业建设经费支撑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保障毕业要求和培养目
标的达成。该指标要求按照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满足师范生培养实际需
要提供经费支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育实践经134
费支出、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符合规定标准,经费管理和使用符
合相关要求。
考查要点  
1.各类经费投入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并能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使用。
2.具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计划和方案,能够满足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际
需要,并能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
佐证材料  
1.近 4 年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报表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中学教育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预
决算表和相关分析材料。
3.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更新经费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材料。
6.2[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
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
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教
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
内涵解读  
教学设施是保障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物质条件,包括专业用
于师范生培养的学科教学实验室、教学技能实训设施、信息化教学设施等。该指
标要求学校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能力培养必须借助的硬件设施建设,使师范生
能够在良好的实训环境中,获得实际运用教学技能的体验,并能够进行反复练习。
考查要点  
1.能够以中学教师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按照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研讨和
制定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规划和方案。
2.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各类
实验室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场地布局、设备配备更新等情况。
3.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日常管理、设备维
护、实训内容与课程方案的对接、设备更新与共享、学生使用情况等。135
4.建立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与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对中学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支持与保障效能的评价机制。
佐证材料  
1.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基本配置和维护、使用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
相关材料。
2.信息化教育设施基本情况和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料。
3.各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
料。
6.3[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
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内
外多种版本中学教材,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内涵解读  
资源保障是对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物质保障,包括教材、案
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该指标要求学校根据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
足配齐教学资源,为师范生的专业教育和自主学习提供教育资源支持,支撑课程
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开展。
考查要点  
1.专业应建立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促进教学资源开放使用的
规章制度。
2.专业应具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具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有
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教育类纸质图书生均拥有量和现行
中学课程标准、教材数量符合认证标准要求。各类教学资源向专业课程教学和师
范生自主学习开放。
3.专业能够经常向学生了解教学资源使用需求,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
质量。
佐证材料  
1.现有各类教学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情况和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136
2.现有生均图书、教育类纸质图书、课程标准和教材统计表和使用情况等相
关材料。
3.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的设备设施、资源配置与管理使用
情况等相关材料。
4.中学教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及阅读指导、考核相关材料。
七、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动态监控的质量要求,对
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主要教学
环节质量标准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保障毕业
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评价结果运用情况。
具体包括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二级指标。
7.1[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
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
持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质量保障实施过
程三个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各分支系统协同运行、达成毕业要求、实现专业培
养目标的管理机制。该条指标强调专业依据国家对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
人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内涵改革,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遵循学生中心、成果导
向的认证理念,建立质量保障的组织架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包括:毕业要求能
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课程、实践实训体系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两者具有明确的
对应矩阵关系,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践实训项目对毕业要求具有明确的贡献作
用;师资队伍、办学设施条件能有效支撑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实施;学生发展能
有效支撑毕业要求达成。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还包括:引导课程目标指向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指向课程目标;质量监测指向课程教学内容、方法、
考核及教育实践考核。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还应包括三个评价与持续改进的闭环:
培养目标评价,课程评价和实践评价。137
考查要点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要求,制定包含课程、毕业要求、培
养目标三级质量管理的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
的具体质量要求。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质量要求落实到位,各项管理措施切实可行。
3.能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作及各项质量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督
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
佐证材料  
1.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关文件、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与人员情况等资料。
2.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措施以及落实情况等相关材料。
3.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效果的多方评价相关材料。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主要教
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内部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指标要求专业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主要
教学环节,建立覆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通过采取自主教学检查、评价与反馈、结果分析与自觉改进等方式,定期对各主
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查要点  
1.按照内部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论证和设计专业质量标准,建
立质量管理制度,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2.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所采取的具体管理和监控
措施较为有效。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高
水平教学督导队伍和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运行较好。
3.有对课程质量监控和毕业生质量达标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改进教
学措施的实际效果。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
评估和学校二级机构评估等,评价内部质量监控正常运转并有效。138
佐证材料  
1.专业评教评学制度及有关过程性资料。
2.体现专业教学督导队伍工作情况的相关资料。
3.反映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估及质量改进的相关记录材料。
4.反映涵盖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常态质量监控机制的相关文件、制度和措施
等材料。
5.体现毕业要求达成与否和每门课程、每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应情
况的相关资料。
6.学校及专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7.3[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
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内涵解读  
外部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实现
产生重要影响。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
反馈机制,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履职情况;定期邀请中学、教育行政
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
方案,有效改进课程教学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教育发展形成良好的契合
度。
考查要点  
1.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制度,形成引入中学、区域教育行政部门
等利益相关方对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过程质量标准进行评价的机制,确立
质量评价的公信权威。相关管理规定表述明确、清晰,易于师生理解。
2.专业能够采用书面、网络、微信、访谈等方式对专业毕业生进行定期跟踪
调研,及时了解中学、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发展情况的意见,
根据反馈情况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佐证材料  
1.近 3 年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资
料。139
2.毕业生入职后 3—5 年职业发展状况分析、近 3 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研
究报告。
3.外部评价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
4.用人单位(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度调查资料、汇总表。
5.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相关资料。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方案、毕业生跟
踪改进措施等。
7.4[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
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内涵解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该指标要求校院两级要
采用多种方法对专业进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对校内外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
析,并将结果用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课程目标评价的结果要用
于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毕业要求评价的结果要用于课程体系的
修订,师资及教学资源的配置;培养目标评价的结果要用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
果进行综合分析,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
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考查要点  
1.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
运行机制。
2.建立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把常态监控的
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教
师,促使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3.注重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的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开展自我
监控和质量评估,支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
佐证材料  
1.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140
2.校内外评价实施情况及其评价结果综合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
3.年度专业质量分析报告及持续改进的其他佐证材料。
4.反映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材料。
5.反映评价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及其效果的相关资料。
6.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的相关材料。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集中体现了“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
才规律,关注学生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
注三个方面:一是中学教育专业的生源质量情况;二是针对学生需求提供服务的
情况;三是学生就业和社会评价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
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持续支持七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内涵解读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
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
高生源质量,既要靠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
障。本指标要求以培养优秀中学教师为目标,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使新生具有“乐教、适教”的基本潜质,包括明确的从
教意愿,适合中学教师职业需要的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综合素养;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
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制度,切实保障生源质量。
考查要点  
1.专业对生源质量有明确的说明,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生源。专业推进综
合评价录取改革,设计中学教育专业新生准入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包括专业意
向、文化基础、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等。深入
探索提前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增加面试考核环节、公费定向招生、乐141
意从教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向师范类专业流动等招生录取机制,选拔志愿从教、
素质良好的适教、乐教的生源攻读本专业。
2.专业近年生源的实际状况能证明生源质量提高情况:生源质量良好,师范
生均有明确的从教意愿和较好的综合素养。师范生录取分数处于本地区同层次高
校前列。新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体质健康状况、综合素质评价以及
第一志愿占比和报到率较高。
佐证材料  
1.新生录取类材料。近 3 年新生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统
计分析。近 3 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愿情况
一览表。近 3 年新生心理素质测试、笔试及面试试题资料。
2.招生政策类资料。本专业推进综合性评价录取改革方案及近 3 年录取办法
等资料。近 3 年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与学生签订的公费定向招生
培养协议等原始资料。
3.专业流动类材料。近 3 年本专业流动(流入、流出)的花名册及数据分析。
4.特色性举措材料。其他反映专业招生举措及有吸引力的培养举措等特色性
资料。
8.2[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
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
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内涵解读  
满足学生需求是坚持“学生中心”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了解学生需求是人
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前提。该指标要求专业应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于专业选择、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多种
诉求,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制定
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方案,完善相应的
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考查要点 142
1.专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调查
学生需求,近年来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被关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及
时发现并有效解决。
2.专业根据学情完善课程与教学方案,有具体制度,有做法,成效突出。根
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课程基本框架、
必修选修学时分配、模块化课程、课后指导等措施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
求,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3.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态支
持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个人发展档案。
(2)学生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各类活
动相关材料。
(3)其他基于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的特色材料(线上交流、课
后答疑、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
2.政策支持类:
(1)专业进行学生需求调研的过程性资料。
(2)本专业学情分析报告。
(3)对接学生需求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转专业学生以往学习经历和学分认定措施。
(5)反映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6)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3.体现专业关照学生需求的其他特色材料。
8.3[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
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
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内涵解读 143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工作,成长指导对于落实毕业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至关重要。该指标要求学校应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
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
才培养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面、
全程、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考查要点  
1.建立了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
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面上的工作和应对特
定问题两个层面,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广泛了解,并有足够的实例表明整个
机制运转正常有效。
2.有证据证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
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好。
3.有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
员、服务人员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服务全体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
及时应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无重要工作疏忽和责任事故。
4.学生成长指导有成效;能够适时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
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薄
弱学生帮扶计划,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学生满意度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2)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筛选分析报告。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学习成
绩及学习产出材料。
(4)薄弱学生帮扶的相关材料。144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的相关材料。
(2)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情况。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情
况,以及学生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与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
(4)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
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
(5)学生指导服务满意度测评及近 3 年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责任事故认定情
况。
(6)学生工作系统以外的学生指导机制工作情况与成效等其他特色材料。
3.体现专业进行学生成长指导的其他特色材料。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
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
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通过规范指导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
要求专业要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对师范生的学
习进行全程跟踪与评估;通过学业监测的正常运行有效发现问题,把握学生的学
习状态,形成预警机制;帮扶弱势学生,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
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建立学生学习的成长档案,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
价,使之通过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学习、课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综合
达成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专业制定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
了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
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全程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和师范
生综合素质评价。145
2.学生学业发展测评实施办法健全,学生个人发展档案记载客观、及时、规
范,专业对不同来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业监测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对可
能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同学发出预警并有效指导。
3.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分考纪等环节的监测,
学业监测综合分析信息快速传递到教研组、教师及班主任,以规章制度、组织保
障等有效措施实施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帮扶弱势学
生,促进学风建设,形成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
4.有明确的学分认定规定,有规范的认定过程,并严格执行,且认定方式足
以反映学生在相关方面达到了毕业要求。
5.鼓励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学生
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6.师范生综合素质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良好。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年来学生的学业状况。各门课程的成绩册,试卷分析,整体学业分
析材料。
(2)学生个人发展档案等相关资料。
(3)兼顾毕业要求与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档案
资料。
(4)弱势学生帮扶资料。
(5)基于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的指导意见与改进策略证明材料。
(6)师范生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学业监测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等相关材料。
(2)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材料。
(3)学分认定规定及学业预警等相关资料。
(4)针对毕业要求的学生全程学习状况评估和反馈改进机制等相关材料(课
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风考纪等环节监测与改进)。146
3.体现专业进行学业监测的其他特色材料。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且
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就业率和获证率是衡量师范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
了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
工作的基本准入要求,是师范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初次就业率反映了
人才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反映了毕业生的教育态度和情
怀。该指标要求学校要重视毕业生的获证率、初次就业率以及教育岗位的就业率,
出台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采取措施推动就业工作;专
业应将毕业生获证率和对口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定期分析学生
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服务、
就业考试面试指导,引导师范生积极从教。
考查要点  
1.在促进教师资格证获取、初次就业率和志愿从教等方面有制度、有措施。
2.对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有相应的举措。
3.应届毕业生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初次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就业岗
位对口率等数据,证明学校相关制度与措施卓有成效。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本
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的相关材料。
(2)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录取研究生和升入高一级学校除外)获得中学教
师资格证书(含编号)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相
关材料。
(3)近 3 年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比例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147
(1)近三届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材料。
(3)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与措施等相关材料。
3.体现专业就业质量的其他特色材料。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
度。因此,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
度,该指标主要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该指标要求专业要将毕业生社会声
誉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动力,建立促进毕业要求达成方面的跟踪反馈与改进
机制,关注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主动了解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
对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改进专业办学,使专业人才培
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考查要点  
1.重视毕业生专业发展成就跟踪工作,通过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
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定期跟踪并分析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
展状况。
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
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3.有证据证明毕业要求达成反馈和改进机制产生实效。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包括
入职 5 年来的专业发展规划、师德演讲与日常考核情况、教育教学测评与优秀活
动展示情况、撰写教学论文与反思案例情况、在职学习与学历提升情况、综合荣
誉与专业竞赛获奖情况、志愿支教情况等。148
(2)用人单位、同行、家长对近四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调查表及汇总表。满
意度调查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相关的问卷。
(3)专业办学特色、成果和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对专业办学的评价等相关材
料。
2.政策支持类:
(1)毕业生跟踪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相关资料,以及跟踪调查
后的分析、反馈、改进等资料。
(2)对近四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3)近 3 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情况。
3.体现专业社会声誉的其他特色材料。
8.7[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
习的机会和平台。
内涵解读  
持续支持是衡量专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是对师范生服务社会的跟进
与完善。该指标要求学校要重视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回
访、组织利益相关方座谈等途径,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专业要建立持续支
持毕业生的服务机制,通过学历进修、短期培训、网络研修、资源共享、学术交
流等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运用毕业生持续支持的经
验,不断改进在校生的人才培养,形成职后反哺职前的师范生培养良好生态。
考查要点  
1.重视毕业生持续支持工作,定期(一般每两年不少于一次)对毕业生进行
书面、网络、微信、访谈等方式的跟踪调查,并邀请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专业发
展现状做出判断,精准把握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
2.建立毕业生持续支持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在了解毕业生专业发
展需求的基础上,为毕业生提供学历提升、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持续学习的机
会和平台。同时,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3.有证据证明毕业生持续支持要求达成反馈和改进机制产生实效。专业毕业
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149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四届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分析材料。
(2)用人单位、同行、家长对近四届毕业生的满意率汇总表。
(3)近四届毕业生返校参加学历提升、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持续学习的
相关资料。
2.政策支持类:
(1)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跟踪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相关资料,
以及跟踪调查后的分析、反馈、改进等资料。
(2)对近四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3)近 3 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情况。
3.体现专业持续支持的其他特色材料。150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依据国家教育相关法规和小学教师专
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制定,是对普通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
要求。
[课程与教学]  
教师教育课程学分中必修课≥24 学分(3 年制专科≥20 学分、5 年制专科
≥26 学分),总学分≥32 学分(3 年制专科≥28 学分、5 年制专科≥35 学分);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
比例≥35%
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规范课程设置,保证课程与教学基本质量达到国家“底线”要求,保证师范
生培养基本质量。
内涵解读  
课程与教学维度下设的三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小学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必修课和总学分符合标准要求;人文
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是指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而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国家
规定的公共课程不在其列;学科专业课程指为培养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所开设的
学科基础课程(含必修课和选修课)。
[合作与实践]  
教育实践时间≥18 周;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合作与实践两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建设达到国家“底线”要求,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能
力培养基本要求。
内涵解读  
合作与实践维度下设的两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151
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对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学习领域
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满足
不少于 18 周的时间要求,并按照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规定配
置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  
生师比≤18:1;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40% ;具有高级职称
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学校平均水平;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60%(专科≥30%);小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
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5 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保证师资数量与结构达到国家“底线”要求,支持师范生课程教学活动的顺
利实施。
内涵解读  
师资队伍维度下设 5 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
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相关要求,体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等对小学教
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其中,生师比≤18:1 是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
伍数量要求的硬性规定;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
学校在职人员,兼职教师须有与学校或院系签订的不少于一学期的聘任协议;外
聘教师按照 0.5 系数折算;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不含正在攻读相关学位者。
[支持条件]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教学
日常运行支出≥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
类纸质图书≥30 册;每 6 个实习生配备小学教材≥1 套;微格教学、语言技能、
书写技能、实验教学、艺术教育实训室等教学设施:有。
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支持条件 5 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保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填平补齐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底线”要
求,满足师范生培养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152
内涵解读  
支持条件维度下设 5 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是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相
关要求,对小学教师专业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其中,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
出=专业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专业学生总数,专业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指自
然年度内用于本专业全日制专业学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数;满足教育类纸质图
书和小学教材配备要求的同时,以能否满足小学教育专业教学需要为标准,开展
相关教学设施设备建设。153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
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
教学相关标准制定,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
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 8 个一级指标,3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时,应依据专业认证的理念,将各项指标有机结合,主
要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个方面,综合评判“
5 个度”的达成情况,
规范和引导专业按照认证所强调的“说、做、证”一致性要求开展自评自建,实
现内涵式发展。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
部分起到引领作用。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注意
其内容与毕业要求的相互衔接。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
标定位的准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
合理评价和修订情况。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是确定目标内涵的重要依据,对毕业要求产生着重要影响。目标定
位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
即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小学教育实际、符合
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本指
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
应有准确的定位,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和基本规律;要有明确的依据,改变脱离基
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实际的弊端,符合国家、地区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对接毕业生服务区域的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体现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154
革要求;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依托学校的培养条件,
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考查要点  
1.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对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小学教师专
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要求有明确的认识,
对基础教育改革和所服务区域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和论证。
2.专业培养目标有对接国家政策和所服务区域小学教师教育需求的相关条
文,并在毕业要求中有明确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能够依托学校现有资
源,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特点。专业目标定位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报告和毕业生服务区域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相关
材料。
2.专业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
3.学校近期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资料。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等相关资料。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
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
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目标内涵直接决定着毕业要求的具体内容。专业培养目标是对专业培养什么
样人才的总体说明,体现专业对于师范生培养理念的系统思考和深入认识。本指
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做到基本内容清晰明确,目
标表述科学规范;要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遵循小学教师早期专业成长的规
律,反映师范生毕业 5 年左右作为一个小学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
求,以及所能达到的专业发展成就;要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反映
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要广泛听取本校
师生、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使利益相关方能够理解并认同培养目标的制155
定原则和主要内容。
考查要点  
1.小学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广泛
听取本校师生、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对其基本内容和培养规格等进行认
真的论证和设计。
2.专业培养目标能够准确反映社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基本内容符
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做到言之有据,内容准确,表述清晰,
并具有一定的自身办学特色。
3.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能够较好的衔接,体现师范生毕业 5 年后的专业
发展成就,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4.专业培养目标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能够对培养目标的解释和宣传,利益
相关方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同情况。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报告、专业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
3.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等相关资料。
4.利益相关方理解并认同培养目标的相关材料。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
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是对培养目标制定过程和质量的有效监
控。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能够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其与社
会需求的契合度,对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和人
员反馈评价结果,并按照规定程序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保证和不断提升专业办
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小学教师;能够广泛邀请
本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培养目标评价
与修订,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56
1.专业能够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基本内容进行评价,使之逐步得到优化
和完善。
2.专业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起培养目标的评价与修订制度,形成利益
相关方参与培养目标评价的机制。
3.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制度运行有序,做到专人负责、定期进行,能够
实现对培养目标的及时调整与修订。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估分析报告及相关资料。
3.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制度建立与运行的相关材料。
4.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的相关资料。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符合国家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
养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应根据《小学教
师专业标准(试行)》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易于师生理解,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得
到分解、落实,并能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 4 个方
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
通用 8 条标准的覆盖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
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毕业要求的具体内容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
育人和学会发展 4 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
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
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
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157
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
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
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
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
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 4 个领域的职业认
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
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
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
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价值观、职业目标、道
德认知、职业情感、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论证与设计师范生师
德素质养成教育体系。
2.以有利于师范生师德体验和行为养成为目标,加强师德教育课程的建设。
师德教育课程能够较好的落实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
清晰,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支撑师德素质养成教育体系。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师德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
活动设计、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案对师德规范培养要求的体现。
3.专业开展师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学
生参与情况记录,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158
4.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5.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关资
料,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
6.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
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7.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8.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实施师德规范发展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9.师德规范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
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
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
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
焦促进学生成长,从职业理解、师生关系、自身修养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
要求。专业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正确认识小学教师工作的价值和
意义,理解其专业性的要求,愿意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
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专业毕业生养成较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爱护
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底蕴和艺术素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情
感丰富,做到为人师表。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育情怀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159
2.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理想,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
观和学生观为重点,专业对教育情怀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
可衡量的指标点。
3.将教育情怀养成有机纳入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4.支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探索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
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爱生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注重采取适应教育情怀养成特点的多样化途径和方式。
6.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德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达
标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职业认知和综合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
学活动设计、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案中对职业认知和综合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的体
现。
3.专业开展专业信念教育、优秀小学教师榜样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学生参与情况记录,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
4.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5.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积极分子典型案例等相
关资料,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
6.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
教师对实习生完成实习任务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7. 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实施综合素养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
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8. 职业认知和综合素养教育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教学  
2.3[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
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
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160
解。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
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内涵解读  
学科素养是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
力的前提条件。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就掌握学科知识内
涵和内外部联系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从通识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角度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学科素养。由于小学教育
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具
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等通识知识,形成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
要具有扎实深厚的小学主教学科知识,了解知识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
掌握知识探究与创新的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要具有小学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对小学其他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要善于进行知识整合和迁
移,了解主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小学
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
通识知识,应掌握的主教学科和兼教学科的知识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
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之中。
2.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并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推动了课程内
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学科素养教育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
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关于学科素养的相关内容。
2.专业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料。
3.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关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等体现学科素养培养的材料。161
4.学生作业包括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课程考核
材料。
5.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的记录,专
业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
6.专业对学生学科素养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
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7. 学科素养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
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
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内涵解读  
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
力素养定位,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
毕业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信
息技术等基本知识,特别是能够将相关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整合,形成学科
教学知识;能够掌握小学教师基本技能,在课程学习和进行小学教学设计、教学
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获得初步教学体验,具备从
事小学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
基本教学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
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改革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
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使师范毕业生获得全面的小学教学体验,进行初步的小学教
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162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
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教育实践、实训环节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
料。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
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对教学能力培养要求的体现。
3.学生作业包括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课程考
核材料。
4.学生教育实习手册中相关记录及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评定意见。
5.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关材料及指导教师的评定意见。
6.学生参与师范技能竞赛情况的记录,专业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
7.专业对师范生毕业前后教学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
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8.教学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育人  
2.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
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
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内涵解读  
班级指导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
力素养定位,从班级指导能力养成要素的角度,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小学德育
和班级管理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毕业生应树立德育为先理念,认
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班级组织与建
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实际承担班主任工作,
获得班级管理工作的体验,并参与组织与指导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
形成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的基本能力。163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
学德育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
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担任班主任和组织指导相关活动,使师范生获得小
学德育和班级管理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
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班级指导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
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评价方案体现对班级指导培养要求的相关材料。
3.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班级知道的要求细则,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过程
中观摩、参与班级指导工作的体验、感悟记录和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班级指导能力进行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5.班级指导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6[综合育人]  
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
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
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内涵解读  
综合育人是体现育人为本理念,适应小学综合育人工作需要的教师专业核心
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
合育人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
具有综合育人实践体验”为目标,统筹设计养成体系,通过学科类和思政类、德164
育类课程的综合渗透,班级指导实践和学科教学实践综合养成。专业毕业生应掌
握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的基本知识,并能在综合育人实践中较好的加
以运用;能够认识学科育人价值和意义,根据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和组
织相关教学活动,将德育渗透到小学学科教学之中;在参与组织校园文化和各种
类型的教育活动中,能有意识地突出其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形
成较好的综合育人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
学综合育人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
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学科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
用,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科教学实践和组织指导相关活动,使师范生
获得学科育人和环境育人等综合育人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
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综合育人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学科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涉及综合育人素养培
养,在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体现,对学生在课程学
习中习得综合育人知识、能力的评价方案。
3.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尝试综合育人的要求细则,师范生在教育实践
过程中观摩、参与综合育人活动的体验、感悟记录和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综合育人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5.综合育人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发展  
2.7[学会反思] 165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
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
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内涵解读  
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
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小
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反思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毕业生应能够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了解并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
知识和实现路径,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了
解国内外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
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能够认识教育反思的价值与意义,初步掌握教育反思的
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运用批判性
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形成较好的教育反思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
学教育反思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
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反思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
用,并尝试对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能够加强师范生教育反思基本
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并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小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以及
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使师范生获得教育反思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
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教育反思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
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反思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基础教育动态、教育研究等
课程的开设情况,教育实践、实训环节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料。相关166
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
教学任务设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
3.学生作业包括反思日记、读书笔记、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课程考核材料。
4. 开展促进师范生终身学习信念与自主专业发展讲座、活动的制度规定、
文字档案资料等,学生参与行为表现记录。
5.专业积极鼓励师范生通过多种方式到海外境外交流、交换、访学、短期研
修的制度与措施,学生参与情况等档案材料。
6.师范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能力运用于问题解决的各种实践活动例证,诸如
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帮扶活动以及大学生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证书与记录等。
7.学生教育实习手册、毕业论文(设计)等相关材料。
8.专业对学生反思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
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9.反思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
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内涵解读  
沟通合作是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要
求,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
定位,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
以“体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
引导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
源。专业毕业生应能够认识学习共同体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具
有主动积极参与团队协作活动的意识,初步掌握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
能;在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参加小组互助合作和协作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中能够获得与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等沟通的积极体验,形成较好的沟通合作能
力。
考查要点 167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
学沟通合作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
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小学班主任实践和参加小学教研活动,使师范生获
得与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等沟通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沟通合作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
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把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落实
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中的材料,对学生学习表
现的评价方案。
3.师范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记录,教师评价结果
相关材料。
4.专业为学生提供参加多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活动制度规定;学生积极参加
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活动并有实际体验的反思日记等证明材料。
5.教育实践环节,师范生与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
活动资料记录;师范生参与小学多种教研活动诸如开放课堂、同课异构、反思分
享、校本教研等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资料记录等材料。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
相关行动表现的评价。
6.专业对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
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7.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
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标168
准中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
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
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
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
专业构建能够覆盖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地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能够
体现“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促进师范生
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师范生终身专业发展的潜能;能够打破按照学科知
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方式,遵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其他相关要求,
注重师范生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都
有课程或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
2.课程设置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
的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
育实践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以可衡量的、合理的方式阐述课程
目标,能够准确表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内涵与毕业要
求的指标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4.专业课程规划。169
3.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
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
分的 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骨架,应契合师范生的应知应会,直接影响着师
范生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能力结构的达成。该
指标重点关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及其与毕
业要求的有效对接;要求专业课程结构能够反映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趋势,较好地实现了师范生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
能够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增加课程的选择性,着重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各类课
程学分比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要求,从而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考查要点  
1.专业各类必修课程设置符合认证标准要求。
2.专业设立选修课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清单。三类
课程学分数统计。三类课程学分数比例结构。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
素养课程清单,学分数统计。
3.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清单,两类课程学分数统计。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比
例。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170
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
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内容,规范着学习者“知什么、会什么”,
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将毕业要求与课程内容对接,注意课程
内容选择的专业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体现小学教师职业要求的课
程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关注
学科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小
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要选用优秀教材进行专业教
学,并能根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开发专业教材。
考查要点  
1.教学大纲明晰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能够有效支撑课程目标。
 3.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吸
纳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能够及时更新和丰富。
4.选用优秀教材,教材与课程内容相符。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教案。
3.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
4.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
5.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
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
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171
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
程实行小班教学,使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结果。该指标要求加强课程教学实施环节
的管理,以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堂教学是师范生学习的主渠道,在小学教师
培养过程中起到基础作用,要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要突
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切实做到
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与内容等教学环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技术手段更新,能够恰当使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要形成课内课外
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
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小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保证相关课
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
考查要点  
1.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核
方式、评分标准相关联。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
2.理论课程和探究课程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不断调整
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
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
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基本
技能和小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4. 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能够证明学生相关能力达成情况。理论
课程笔试试题与知识掌握的课程目标匹配,分数分布应体现课程目标的权重,及
格标准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探究课程的学习报告(包括毕业论文)与学
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运用的课程目标匹配,评分标准明确,及格标准是课程目
标达成的“底线”,分数有区分性。技能课程的学生表现或作品符合课程目标,172
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课程目
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分数有区分性。其它课内外活动等学习任务的评
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
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2.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等。
3.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与成效,包括各种类型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性
材料和终结性材料,如理论课程的作业、试卷,探究课程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
毕业论文,技能训练课程的表现性记录、作品,实践课程的见、实习指导手册的
记录等相关材料。
4.专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5.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
习和组织社团活动的相关材料。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
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课程与教学环节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该指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主要
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要定
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
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评
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
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评价制度健全,涵盖责任到人,标准科学,方法多元,过程规范,
结果客观,导向正确,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进的课程评价173
闭路循环机制等完整内容。
2.有制度和责任人对课程评价所有支撑材料的合理性进行预审把关,包括考
核内容、评分标准、评价方法等。任课教师对考核结果进行自评自证,提交分目
标的评价结果(定性或定量)。有专门的机构或责任人,通过答辩、复核等形式,
对教师自查的结果进行审核,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
3.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
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4.课程评价内容应包括,通过举证,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
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
程考核针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学生学习成效明显。
5.课程评价以学生个体和教学班样本的考核结果分析、课程教案、课程考核
资料作为主要依据。
6.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小学教师等多
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采用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基于学
生各类学习表现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关
注及格标准是否合理、统一(命题,评分),评价是否严谨;定量评价基于各类
课程考核的数据,分析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学习成果,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
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
7.课程评价结果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
佐证材料  
1.专业制定的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管理制度。
2.专业培养方案。
3.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课程考核结果定量、定性分析报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
 5.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课程目
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
6.课程评价结果报告。
7.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8.培养方案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174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是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过程中,国家对教师教育培养机制改
革和教育实践的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保障机制,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
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管
理评价情况;三是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落实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基地
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
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
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保障,是从培养机制上支撑毕业要求中的实
践能力类指标。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充分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师
范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三位一体”协
同培养机制,合力培养优质小学师资;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
化的运行管理,做到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和合作共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教育实
践、专业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
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和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本形成小学教师培养、
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考查要点  
1.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签订实质性
合作协议,明晰三方的权利与责任,三方合作有专人负责,经常联系,密切合作,
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能积极参与专业培养
方案的制定,经常提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提供帮助和
指导,协同育人得到有效落实。
2. 学校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
研究,搭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平台,为在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175
专业化的服务,基本形成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做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现合作
共赢。
3. 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
管理文档齐全。
佐证材料  
1.专业签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与“三位一体”合作方进行教育实践、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育研
究和服务合作的相关材料。
3.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进行管理、取得成果
等相关材料。
4.2[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
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协同育人的主阵地。该指标要求专业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
设,已建立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应该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管理规范、保障条件
充分,能够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小学教育实践基地要相对稳定,数量充足,
能够达到规定要求;专业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除了保证
师范生教育实践之外,还能够在小学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职小学教师培
训等方面进行合作。
考查要点  
1.专业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小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
度,明确实践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具有明显
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
育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专业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在小学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职小学教师
培训等方面能进行一定合作。176
佐证材料  
1.教育实践基地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
2.近 4 年与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3.已签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接纳实习生数据统计和评价等相关材
料。
4.本专业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在小学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职小学教
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的相关材料。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
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
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师范生师德养成和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直接影响毕
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完整的实
践教学体系,能够做到学科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
实习、教育研习互相贯通,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一体,并
能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
和时间安排要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
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具体安排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师范生体验小学教育教学
的需要,有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智慧的生成;专业教育实习实行集
中统一组织与管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具有足够的上课时数,能够初步形成
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考查要点  
1.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
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
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177
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
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3.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
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规定要求。具体
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
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实践管理办法。
2.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包括实践目标、
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3.小学教育实践年度计划、校内外教师指导文件、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等相关
材料。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
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
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质量的“双导师”队伍是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该指标要求坚持协
同育人的原则,改变仅靠高校专业教师指导教育实践在人员数量和素质方面的局
限,建立高校专业教师与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专业配备的“双导师”数量充足,稳定性强,责权明确,能够有效地履行指导教
育实践的职责;要加强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遴选、培训、评价和
支持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切实保证指导教师质量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考查要点  
1.专业依托“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能够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聘请小
学优秀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小学教育实践,建立并实行“双导师”制
度。
2.专业“双导师”制度运行有序,数量充足,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分工合178
作,有效地履行职责,能够较好地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质量。
3.专业重视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遴选标准和权利责任明确,培训、
评价和支持措施得力。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材料。
2.近 4 年遴选的“双导师”名册等档案资料。
3.教育实践“双导师”的工作计划、工作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材料。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
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
指标要求专业对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并能对教育实践重点
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控;要建立小学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
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
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对师
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进行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
考查要点  
1.能够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教育实践管理规范有序,
教育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能够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
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成效。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
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
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实践指导文件、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大纲。179
3.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
4.师范生在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
资料和学习成果,包括考勤表、学习心得笔记、听课记录、观察日记、教案设计、
教学录像、教学研究小论文等。
5.专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和小学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记录,校
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意见、考核成绩等相关资
料。
6.小学教育实践总结分析报告。
7.教学管理者、校内外指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学校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
作,评定教育实践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教育实践目标达成
情况的记录。
8.教育实践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是专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
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
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二是专业师
资队伍的素质能力要求;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评价和专业发展情况。具体包括
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60%、专科一般不低于 30%,高级职称
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
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
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实施,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
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本指标要求专业专
任教师的数量结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生师比、学历、职称、180
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
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
学需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小学教育一线的专家、优秀教
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要求。
考查要点  
1.学校依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制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专业
教师选聘标准等文件。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到位,按照专业教师选聘规定和程序选聘教师,师
资队伍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并聘请一定数量的小学优秀教师或教研
员为兼职教师。
3.学校注意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使用与管理,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师范
生上课,明确规定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将兼职教
师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绩效考评。
佐证材料  
1.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情况一览表(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
任课科目、周课时、其他工作、主要工作部门等)。
2.本专业当年在校学生的名册(按不同年级顺序列出)等档案资料。
3.生师比、师资结构分析等相关材料。
4.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担任课程、工作量和
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分析的相关材料。
5.兼职教师的聘书、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6.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专兼职教师选聘标准和师资队伍管理等相关材
料。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
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
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181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指标加强专
业教师的师德和素质能力建设,要求专兼职教师熟知并能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
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要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
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
要勤于思考,严谨治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
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要有一定的小学实践经验,能指导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和
见习、实习和研习;要认真负责地对待课程教学工作,能对师范生课程学习、自
主发展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指导,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考查要点  
1.制定教师师德建设规划、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
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2.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以“三课(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为抓手,
开展各种年龄层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微课展示、课件比赛等提高
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为深化课程教
学改革、实现教师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师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
平,积极支持立足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科学研究,鼓励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
学和指导基础教育改革。
4.建立并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和认定机制,有完备的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
系统,加强评教后的教学督导和监控,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迅速提升。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施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工作总结和成果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建设、承担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竞赛、加强学习指导等
情况及取得的成果等相关材料。
3.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方案及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
4.专业专任教师近 4 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5.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发展与进行职业规划的相关材料。182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
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
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对于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本指标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要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文件,了解我
国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我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和义务教育
各学科课程标准,并至少有一年小学服务经历,以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要经常性地到小学参加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改革
研究成果;承担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要了解、关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发展
动态,并能将其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联系。
考查要点  
1.专业认识到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够制定教师教育
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注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
2.专业能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地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能
力提升,制定基层挂职和高层次研修奖励办法,完善青年教师深入小学一线的选
派机制,并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组织实施。
3.专业主动参与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资源共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
面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了解小学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动态,并将小学教改经验
和成果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4.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基层挂职管理办法和跟踪调研机制,完善评价
与激励机制,定期评估专任教师对小学教育的了解程度,把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纳
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范畴。
佐证材料  
1.专业专任教师深入基础教育的规划、制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2.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至少有一年小学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以及
到小学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挂职研修、兼职教学、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183
相关材料。
3.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赴小学工作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相关材
料。
4.近 4 年专任教师赴小学、市县教育部门工作实践的过程性档案资料以及有
关成果、典型案例的资料。
5.4[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
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
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
同发展机制。
内涵解读  
持续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教学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
成的可靠保障。本指标要求依据专任教师实际情况,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能有效实施;要建立和健全专任教师培
养、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依托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关心和支持青
年教师健康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并实行教师分类评价制度,
以及常态化的学生评教制度,并能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等挂钩;采
取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各种方式,探索并建立
双方教师的共同发展机制,拓展专业专任教师深入基础教育的途径。
考查要点  
1.制定中长期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有
效的管理举措和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专业教研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等,并能够有效实施。
3.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对于专任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进行自
我评价,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4.依托“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与基地小学建立
双方教师的共同发展机制,推动专业专任教师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
佐证材料 184
1.学校中长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院系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成效
等相关材料。
2.教师培养、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3.建立专业教研制度,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和教育教
学能力提升活动等相关材料。
4.教师分类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专兼职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及数据分
析、改进措施等相关材料。
5.专任教师赴小学、教育管理机构挂职研修、指导各类活动的相关材料。
六、支持条件  
支持条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要求的物质保障。本部分考查重点
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经费保障情况;二是专业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情况;
三是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情况。具体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证三个
二级指标。
6.1[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
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
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内涵解读  
经费主要指专业办学相关经费和专业可支配的经费,是保障专业运行和获得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费保障是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必备条件。
本指标要求按照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满足师范生培养实际需要配备经
费;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教学
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必须符合规定标准,必须遵守经费管理和使用的
相关规定。
考查要点  
1.学校各类经费投入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并能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使用。185
2.学校具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计划和方案,能够满足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实际需要,并能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
佐证材料  
1.近 4 年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报表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小学教育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预
决算表和相关分析材料。
3.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更新经费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材料。
6.2[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
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信
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
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内涵解读  
设施保障是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物质条件。本指标要求学校
必须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达成毕业要求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具有满足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设施设备;能以小学教师职业能力
养成为目标,设计并建设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包括“三字一话”职业技
能实训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科学教育系列实验室、艺术教育实践平台、现
代教育技术实训室和相关信息化教育设施等;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有规划设计,有
场地设备,有教学实训计划方案,有管理、维护和更新制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方便学生使用,具有较高的使用率。
考查要点  
1.能够以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按照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研讨和
制定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规划和方案。
2.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各
类实验室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场地布局、设备配备更新等情况。
3.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日常管理、设备维
护、实训内容与课程方案的对接、设备更新与共享、学生使用情况等。
4.建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与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对小学教育专业186
人才培养支持与保障效能的评价机制。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要求及毕业生达成情况的证明材料。
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教师从教技能的要求。
3.实训平台各模块实验室(活动室)配置情况一览表(含面积、设备、功
能)。
4.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相关材料。
5.各类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开设情况。
6.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管理制度、维修更新记录和学生使用
情况一览表。
7.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与使用分析报告。
6.3[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
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 30 册。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
学案例库,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内涵解读  
资源保障是对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资源要求。该指标要求学
校具有满足小学教师培养需要的必备教学资源,包括较丰富的课程资源、数字化
教学资源、小学教育教学课例案例资源和纸质图书资源等,特别是小学课程标准
和教材资源应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育实践的需要;能够对各类教学资源实行有效
管理,方便师生使用,师范生对各类资源的使用率较高。
考查要点  
1.能够根据师范生培养需要制定各类教学资源保障规划和实施方案。
2.各类教学资源建设和达标情况,特别是小学教材资源库、优秀小学教育教
学案例库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
3.各类教学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管理制度与执行、师生使用记录、
使用率等。
4.对各类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定期进行评价,并能运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资
源配置,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187
佐证材料  
1.现有各类教学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情况和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
2.现有生均图书、教育类纸质图书、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统计表和使用
情况等相关材料。
3.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的设备设施、资源配置与管理
使用情况等相关材料。
4.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及阅读指导、考核相关材料。
七、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达成毕业要求的重要管
理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二是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三是对评价结果的有效使用。具体包括保
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二级指标。
7.1[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
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质量保障实施过
程三个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各分支系统协同运行、达成毕业要求、实现专业培
养目标的管理机制。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建立覆
盖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从管理目标、管
理任务、管理机构、管理责任等方面,有效保证人才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
考查要点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要求,制定包含课程、毕业要求、培
养目标三级质量管理的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
的具体质量要求。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质量要求落实到位,各项管理措施切实可行。
3.能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作及各项质量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督
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188
佐证材料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论证与建设的相关材料。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覆盖主要教学环节和进行质量管理的相关材料。
3.教学质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和成效等相关材料。
4.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效果进行多方评价的相关材料。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
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内部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指标要求专业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主要
教学环节,建立覆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通过采取自主教学检查、评价与反馈、结果分析与自觉改进等方式,定期对各主
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查要点  
1.围绕毕业要求达成的质量要求,将其分解为每个主要教学环节、每门课程
的质量要求,论证和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内部常态
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2.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所采取的常规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和评教评学等管理监控措施运行有序,能够对
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3.能够围绕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运行和毕业生质量达标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
包括课程评估、学生学习评估和专业建设评估等,保证内部质量监控机制正常有
效运转并得到持续改进。
佐证材料  
1.专业每门课程、每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相关资
料。
2.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的文件、制度和措施等材料。
3.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运行的相关材料。189
4.评教评学、教学督导等管理监控措施的相关材料。
5.对人才培养资料进行自我评估及持续改进的相关材料。
7.3[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
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内涵解读  
外部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实现
产生重要影响。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
反馈机制,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履职情况;定期邀请小学、教育行政
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
方案,有效改进课程教学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发展形成良好的契合
度。
考查要点  
1.专业围绕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和毕业 5 年后专业发展成就,设计并形成人
才培养质量的外部评价机制。
2.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机制运行正常,能够定期邀请小学、教育行政
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佐证材料  
1.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机制的相关材料。
2.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
调查分析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
3.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机制运行情况相关材料。
4.根据外部评价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材料。
7.4[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
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内涵解读 190
持续改进,通过改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行的根
本目的。本指标强调专业充分利用对专业办学各个领域、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
质量监测获得的状态数据,在定期进行内部监控与外部评价的基础上,对校内外
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制定改进措施,
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
运行机制。
考查要点  
专业能够对校内质量监控和校外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所提出的改
进措施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学习和发展,促进了培养目标的
实现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佐证材料  
1.校内外质量评价实施情况及相关材料。
2.对校内外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和提出持续改进措施的相关材
料。
3.评价结果的有效使用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相关材料。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集中体现了“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
才规律,关注学生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本部分指标关注三
个方面:一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质量的保障制度;二是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与
成长;三是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评价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
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六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内涵解读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
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
高生源质量,既要靠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
障。本指标要求以培养合格小学教师为目标,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91
的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使招收的新生具有明确的从教意愿,适合小学教师职业
需要的基本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
录取方式的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
招生录取制度,切实保障生源质量。
考查要点  
1.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设计小学教育专业新生准入
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包括专业意向、文化基础、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
力、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等。
2.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录取实施办法(细则),积极探索自主招生、定向
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等方式,不断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制度改革。
3.招生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有效,能有效保证生源质量。
佐证材料  
1.近 4 年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招生录取实施细则及招生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
3.近 4 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愿情况一
览表。
4.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案和工作进展情况等相关材料。
5.进行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等改革探索的过程性材料。
8.2[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
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内涵解读  
满足学生需求是坚持“学生中心”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教学和学生
管理的出发点,把握需求、引领追求是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本指标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师范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将专业培养的共
性要求与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相结合,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提供空间;以促进师
范生发展为目标,认真进行学情分析,以此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师范
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机制和教学管理制
度。192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将满足学生发展
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兼顾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
发展的需要,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专业发展提供空间
3.专业建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人才
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情分析、需求调研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等相
关材料。
2.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情分析报告、学习和发展需求调查问卷和总结报告
等相关材料。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建立的个人发展档案、学习和发展评价等相关材料。
4.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课程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
系统等满足学生需求的相关材料。
5.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个别化指导(线上交流、课后答疑、
专业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的相关材料。
8.3[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
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
师范生成长需求。
内涵解读  
成长指导是促进师范生健康发展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必要措施。学校应切实将
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
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衔接有序、载体丰富、常态开
展的师范生思政工作体系,在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德育等维度
形成协同效应和整体效益,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
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事、
成功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193
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发展
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
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形成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师范生成长指导工作长效机制。本指标要求强化为师范生
服务的意识,能够依据他们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建立覆盖学习、生活和实践等各
方面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全方位关心师范生的成长,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
系机制运转有序,能够适时提供服务,较好地满足师范生成长需要。
考查要点  
1.能够根据师范生发展需要,建立覆盖面广、设计合理的师范生指导与服
务体系。
2.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运行有序,能够对师范生的生活、学习、职业生
涯、就业创业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较好地促进了师范
生的健康成长。
佐证材料  
1.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的相关材料。
2.为师范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
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
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是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规范指导学生
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本指标要求建立师范生形成性学业评价
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
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要设立师范生学业预警机制,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及时反
馈学业水平评价结果,加强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制定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师范生形
成性学业评价机制。194
2.能够定期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价方式多元,形成性学业评
价机制运行良好。
3.能够根据学业监测结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学
业发展。
佐证材料  
1.学生学业监测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等相关材料。
2.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材料。
3.学生个人发展档案、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考
核等方面的资料。
4.学生学业评价过程和反馈改进过程机制等方面相关材料。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
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就业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关键指标。本指标要求专
业重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情
况;能够针对服务区域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教师
资格考试和入职面试指导等服务,以及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考查要点  
1.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全方位指导计划,
保证就业率达标。
2.以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加强教师资格考试指导,保证毕业生质量。
3.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提供有效的就业支持。
佐证材料  
1.近 4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本地
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的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专业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获得
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相关材料。
3.近 4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比例195
的相关材料。
4.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材料。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
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度。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师范生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度,该指标主要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
的情况。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够达成毕业要求,具有较好的综合素
质和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突出,专业人
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较高认可;专业要关注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及时反馈评
价信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考查要点  
1.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评价的良
好机制。
2.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能够定期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专业
发展成就进行评价。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评价结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用于改进课
程教学和人才培养。
佐证材料  
1.专业建立毕业生追踪评价机制和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材料。
2.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同行、学生的满意率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
3.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
4.专业根据社会评价结果改进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材料。
5.专业办学特色、成果和社会影响等相关材料。196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三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
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
教学相关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包括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
展 8 个一级指标,42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时,不能将各指标孤立评判,而应依据专业认证的理念,
将各项指标有机结合,主要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个方面,综合评
判“
5 个度”的达成情况,规范和引导专业按照认证所强调的“说、做、证”一
致性要求开展自评自建,实现内涵式发展。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
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在制定培
养目标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注意其内容与毕业要求的相互衔接,
并对标准其余各部分所起到的引领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
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
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修订情况。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
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是确定目标内涵的重要依据,对毕业要求产生着重要影响。目标定
位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
即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小学教育实际、符合
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本指197
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
应有准确的定位,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和基本规律;要有明确的依据,改变脱离基
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实际的弊端,符合国家、地区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对接毕业生服务区域的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体现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
革要求;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依托学校的培养条件,
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考查要点  
1.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对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小学教师
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要求有明确的
认识,对基础教育改革和所服务区域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和论
证。
2.专业培养目标有对接国家政策和所服务区域小学教师教育需求的相关
条文,并在毕业要求中有明确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能够依托学校现有资
源,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特点。专业目标定位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报告和毕业生服务区域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相关
材料。
2.专业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
3.学校近期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资料。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等相关资料。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
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
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目标内涵直接决定着毕业要求的具体内容。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
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做到基本内容清晰明确,目标表述科学规范;要坚持教
师专业发展的原则,遵循小学教师早期专业成长的规律,反映师范生毕业 5 年左198
右作为一个小学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以及所能达到的专业发
展成就;要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反映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与
发展的要求,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要广泛听取本校师生、小学和教
育行政部门的意见,使利益相关方能够理解并认同培养目标的制定原则和主要内
容。
考查要点  
1.小学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广泛
听取本校师生、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对其基本内容和培养规格等进行认
真的论证和设计。
2.专业培养目标能够准确反映社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基本内容符
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做到言之有据,内容准确,表述清晰,
并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和合作实践等方面形成
发展优势。
3.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能够较好的衔接,体现师范生毕业 5 年后的专业
发展成就,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4.专业培养目标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能够对培养目标的解释和宣传,利益
相关方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同情况。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报告、专业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
3.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等相关资料。
4.利益相关方理解并认同培养目标的相关材料。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
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是对培养目标制定过程和质量的有效监
控。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能够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其与社
会需求的契合度,对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和人199
员反馈评价结果,并按照规定程序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能够广泛邀请本校学生、
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并
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基本内容进行评价,使之逐步得到优化
和完善。
2.专业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起培养目标的评价与修订制度,形成利益
相关方参与培养目标评价的机制。
3.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制度运行有序,做到专人负责、定期进行,能够
实现对培养目标的及时调整与修订。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估分析报告及相关资料。
3.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制度建立与运行的相关材料。
4.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的相关资料。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符合国家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
养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应根据《小学教
师专业标准(试行)》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易于师生理解,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得
到分解、落实,并能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 4 个方
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
通用 11 条标准的覆盖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
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毕业要求的具体内容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
会育人和学会发展 4 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知识整合、教学能力、
技术融合、班级指导、综合育人、自主学习、国际视野、反思研究和交流合作
11 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
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200
业要求的达成。专业指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
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
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
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
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
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 4 个领域的职业认
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
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
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
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价值观、职业目标、职
业道德认知、职业情感、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论证与设计师范
生师德素质养成教育体系。
2.以有利于师范生师德体验和行为养成为目标,加强师德教育课程的建设。
师德教育课程能够较好的落实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
清晰,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支撑师德素质养成教育体系。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201
1.培养方案中关于师德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
活动设计、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案对师德规范培养要求的体现。
3.专业开展师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学
生参与情况记录,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
4.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5.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关资
料,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
6.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
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7.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8.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实施师德规范发展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9.师德规范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
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
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
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
焦促进学生成长,从职业理解、师生关系、自身修养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
要求。专业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正确认识小学教师工作的价值和
意义,理解其专业性的要求,愿意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
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专业毕业生养成较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爱护
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底蕴和艺术素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情202
感丰富,做到为人师表。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育情怀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
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理想,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
观和学生观为重点,专业对教育情怀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
可衡量的指标点。
3.将教育情怀养成有机纳入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4.支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探索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
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爱生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注重采取适应教育情怀养成特点的多样化途径和方式。
6.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德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达
标情况。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职业认知和综合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
学活动设计、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案中对职业认知和综合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的体
现。
3.专业开展专业信念教育、优秀小学教师榜样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学生参与情况记录,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
4.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5.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积极分子典型案例等相
关资料,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
6.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
教师对实习生完成实习任务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7. 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实施综合素养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
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8. 职业认知和综合素养教育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教学 203
2.3[知识整合]  
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
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
能,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小学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
理和技能,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应用,能
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内涵解读  
知识整合是对优秀小学教师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形成良好的教学能力的
重要保证。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毕
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培养规格要求;要求专业以
形成整合性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培养目标,以掌握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形成学
科内有序整合和跨学科相关整合的知识结构;以学习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基
础,整合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初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
重指导师范生整合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和学习指导方法策略,进行深度学习、研究
性学习和实践反思,形成积极的体验和一定的经验。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
整合性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角度,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之中。
2.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并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推动了课程内
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生知识结构和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
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关于师范生知识结构和学科核心素
养的相关内容。
2.专业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料。204
3.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关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等体现师范生知识结构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材料。
4.学生作业包括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课程考核
材料。
5.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的记录,专
业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
6.专业对师范生知识结构和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7. 师范生知识结构和学科核心素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4[教学能力]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
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内涵解读  
教学能力是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
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聚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具体培养规
格要求;要求专业应以初步习得以学定教的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结果
导向、知行合一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整合理性认知和实践体验,帮助师范生形
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立足全程化综合化培养,系统构建教学知识学
习与教学技能训练互动、教学实践体验与问题解决研究融通的教学能力培养系
统,突出做中学,注重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和情境体验,强化表现性评价,初步
实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塑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初步践行以学
定教理念,指导师范生在理解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通过模块课程学习
和系列教学实践的互动生成,系统扎实掌握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习
成果评价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初步经验和相应教学行为。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
基本教学能力和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
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205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改革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师范生课程整合与
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使师范毕业生获得全面的小学教学和研究的体验,
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基本教学能力和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培养情
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教育实践、实训环节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
料。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
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对教学能力培养要求的体现。
3.学生作业包括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课程考
核材料。
4.学生教育实习手册中相关记录及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评定意见。
5.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关材料及指导教师的评定意见。
6.学生参与师范技能竞赛情况的记录,专业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
7.专业对师范生毕业前后教学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
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8.教学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5[技术融合]  
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
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内涵解读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
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着重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两个层
次,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构建信息技术学习、训练和应用的培养体系;帮助师范生理解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动206
态,以案例学习为载体,重点学习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
导和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方法技能;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进
行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设计,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一定的经验。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着重培养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使师范
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取得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
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相关课程标准和实践实训教学大纲等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
材料。
2.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在课堂教学实践、微格教学等教学环节使
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材料。
3.专业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测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
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4.师范生在小学见习、实习期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相关材料。
5. 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所取得的成果的相关材
料。
6.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育人  
2.6[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
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207
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
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内涵解读  
班级指导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
力素养定位,从班级指导能力养成要素的角度,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小学德育
和班级管理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毕业生应树立德育为先理念,认
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班集体建设、
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基
本方法;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实际承担班主任工作,获得班级管理工作
的体验,并参与组织与指导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形成小学德育和班
级管理的基本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
学德育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
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担任班主任和组织指导相关活动,使师范生获得小
学德育和班级管理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
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班级指导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
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评价方案体现对班级指导培养要求的相关材料。
3.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尝试班级指导的要求细则,师范生在教育实践
过程中观摩、参与班级指导工作的体验、感悟记录和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班级指导能力进行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208
5.班级指导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7[综合育人]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促进
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
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积极参与组织
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
内涵解读  
综合育人是体现育人为本理念,适应小学综合育人工作需要的教师专业核心
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聚焦综合育人能力要素,对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育人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
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具有综合育人实践体验“为目标,统筹设计养成体系,
通过学科类和思政类、德育类课程的综合渗透,班级指导实践和学科教学实践综
合养成。专业毕业生应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
律的基本知识,并能在综合育人实践中较好的加以运用;能够认识学科育人价值
和意义,根据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将德育渗透到
小学学科教学之中;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能有意识地突出班级文化、学校文
化建设的育人价值,参与组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
形成较好的综合育人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
学综合育人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
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学科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
用,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科教学实践和组织指导相关活动,使师范生
获得学科育人和环境育人等综合育人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
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209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综合育人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学科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涉及综合育人素养培
养,在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体现,对学生在课程学
习中习得综合育人知识、能力的评价方案。
3.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尝试综合育人的要求细则,师范生在教育实践
过程中观摩、参与综合育人活动的体验、感悟记录和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综合育人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
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5.综合育人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学会发展  
2.8[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
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
管理能力。
内涵解读  
自主学习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
素养定位,从自主学习养成机制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要求专业应以养
成自主学习习惯为目标,创设环境,指导方法,提供资源和评估反馈,建构师
范生自主学习知识与技能、自主体验实践与研究的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师范生在
自主学习实践中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自主终身学习理念,掌握教师专业发展
的核心内容、成长阶段和路径方法;指导师范生通过分析自我,确定就业愿景,
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发展重点,选择自我管理策略,制订并实施专业学习和发展
规划,以转变课堂学习方式为着力点,通过多元评价,养成课堂自主参与和课外
自主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自主实践和自主研究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自
主学习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
实施之中。210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专业发展和自主学习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加强师范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尝试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
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实践和自主研究能力,取
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
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基础教育动态、教育研究等
课程的开设情况,教育实践、实训环节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料。相关
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
教学任务设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
3.学生作业包括反思日记、读书笔记、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课程考核材料。
4. 开展促进师范生终身学习信念与自主专业发展讲座、活动的制度规定、
文字档案资料等,学生参与行为表现记录。
5.师范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能力运用于问题解决的各种实践活动例证,诸如
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帮扶活动以及大学生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证书与记录等。
6.学生教育实习手册、毕业论文(设计)等相关材料。
7.专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
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8.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9[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
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内涵解读  
国际视野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教师发展的创新性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211
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从国际视野养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要求专业应以“具备国际视野及经历体验”为培养目标,设计专题性、参与性和
实践性的培养内容和路径,指导师范生树立全球意识,拓宽教育视野,以开放的
心态关注全球重大的社会与教育发展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了解国外小学教育改
革发展趋势和学科教育前沿动态,提供参与国际学科与教育研究交流活动机会,
组织师范生参加国际交换学习和互换实习等,帮助师范生学习体验国际先进教育
理念和经验;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师范生尝试借鉴国外小学教育的新理念、
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及时评估反馈应用效果。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全
球意识、开放心态、跨文化交流与国际比较能力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
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在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开设有丰富的国际教
育交流课程,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全球意识与国际比较的学习平台,
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国际交流的尝试体验,取得了明显
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国际视野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
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关于师范生国际视野培养的相关材
料。
2.专业进行国际交流的工作计划、合作协议和举办各种活动的相关材料。
 3.能够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等材料。
4.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师范生尝试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教学的相关材料。
5.专业鼓励师范生通过多种方式到海外境外交流、交换、访学、短期研修
的制度与措施,学生参与情况等相关材料。
 6.师范生国际视野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212
2.10[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
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
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内涵解读  
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
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聚焦反思与研究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专业应对反思与研究能力培养进行体系化设计与养成性实施评价。一是以养成
反思习惯“为目标,既开设专题进行习得化培养,又结合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教
学渗透反思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价值,树立教师是实践性反
思者角色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见习实习研习全
程,指导师范生学会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收集分析自
身实践活动信息,自我诊断,自我改进。二是以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为目标,通过专题课程、科研活动、实习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混合式研究
实践,掌握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经历体验研究过程,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指
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初步学会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
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
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教育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
用,能够加强师范生教育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基本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并在小学
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小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以及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培养
师范生的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获得真实的反思与研究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
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教育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
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213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关于师范生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培养
的相关材料。
2.师范生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相关材料。
 3.师范生课堂教学实践和参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的相关材料。
 4.师范生参加教育研习、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创新创业和其他教育教学研究
活动的相关材料。
5.师范生进行教育反思与研究能力训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等相关材料。
6.师范生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2.11[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
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内涵解读  
交流合作是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
要求,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
养定位,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要求。专业应以
“体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
引导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
源。专业毕业生应能够认识学习共同体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具
有主动积极参与团队协作活动的意识,掌握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能;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参加小组互助合作和协作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能
够获得与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等交流的积极体验,形成较好的交流合作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
学交流合作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
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14
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小学班主任实践和参加小学教研活动,使师范生获
得与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等交流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
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交流合作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
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把交流合作能力培养落实到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中的材料,对学生学习表现
的评价方案。
3.师范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记录,教师评价结果
相关材料。
4.专业为学生提供参加多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活动制度规定;学生积极参加
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活动并有实际体验的反思日记等证明材料。
5.教育实践环节,师范生与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
活动资料记录;师范生参与小学多种教研活动诸如开放课堂、同课异构、反思分
享、校本教研等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资料记录等材料。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
相关行动表现的评价。
6.专业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
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7. 交流合作能力培养达成评价证明材料和实施改进报告。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
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标
准中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
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
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5
个二级指标。215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
专业构建能够覆盖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地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能够
体现“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促进师范生
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师范生终身专业发展的潜能;能够打破按照学科知
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方式,遵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其他相关要求,
及时了解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动态,分析其对小学教师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
加强师范生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都
有课程或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尤其是毕业要求中体现专业特色的部分和体现毕
业生把握小学教育发展前沿的部分,能够得到课程体系的支撑。
2.课程设置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
的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
育实践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3. 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以可衡量的、合理的方式阐述课
程目标,能够准确表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内涵与毕业
要求的指标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4.专业课程规划。
3.2[课程结构] 216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与实践
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
分的 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骨架,应契合师范生的应知应会,直接影响着师
范生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能力结构的达成。该
指标重点关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及其与毕
业要求的有效对接;要求专业课程结构能够反映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趋势,较好地实现了师范生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
能够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增
加课程的选择性,着重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各类课程
学分比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要求,从而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考查要点  
1.专业各类必修课程设置符合认证标准要求。
2.专业设立选修课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3.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共同构成对毕业
要求的良好支撑。
4.课程管理规范有序,有严格的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各类课程管理文件完
整配套,课程方案与课程执行具有一致性。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清单。三类
课程学分数统计。三类课程学分数比例结构。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
素养课程清单,学分数统计。
3.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清单,两类课程学分数统计。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比
例。
4.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课程模块的
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3.3[课程内容] 217
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
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
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内容,规范着学习者“知什么、会什么”,
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将毕业要求与课程内容对接,注意课程
内容选择的专业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体现小学教师职业要求的课
程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关注
学科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小
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
性,以促进师范生自我发展为目标,形成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要选用优
秀教材进行专业教学,并能根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开发专业教材。
考查要点  
1.教学大纲明晰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能够有效支撑课程目标。
 3.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吸
纳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能够及时更新和丰富。
4.建立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包括教材使用申报制度,教材遴选审核制度,
国外优秀教材的引入制度等,专业教材开发和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5.鼓励知识创新,专业注重把师生教学研究成果转变为特色教学内容。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教案。
3.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师生共同建设课程学习资源的记录。
4.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
5.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218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
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
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
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
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
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师范生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结果。该指标要求加强课程教学实施环节
的管理,确定足够的教学环节支撑,以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堂教学是师范生
学习的主渠道,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起到基础作用,要以提升师范生自主学习
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
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切实做到依据毕业要求制
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教学环
节;要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方式
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要形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
社团活动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育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
师范生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养成;要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小学教师
从教基本功的训练,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
考查要点  
1.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核
方式、评分标准相关联。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
2.理论课程和探究课程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不断调整
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
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
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基本
技能和小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219
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4.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能够证明学生相关能力达成情况。理论课
程笔试试题与知识掌握的课程目标匹配,分数分布应体现课程目标的权重,及格
标准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探究课程的学习报告(包括毕业论文)与学科
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运用的课程目标匹配,评分标准明确,及格标准是课程目标
达成的“底线”,分数有区分性。技能课程的学生表现或作品符合课程目标,及
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课程目标,
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分数有区分性。其它课内外活动等学习任务的评分方
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
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2.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等。
3.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与成效,包括各种类型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性
材料和终结性材料,如理论课程的作业、试卷,探究课程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
毕业论文,技能训练课程的表现性记录、作品,实践课程的见、实习指导手册的
记录,师范生参加校园活动的记录、作品、成果等相关材料。
4.专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5.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
习和组织社团活动的相关材料。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
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课程与教学环节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结果。该指标要求建立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
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要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
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师220
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
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评价制度健全,涵盖责任到人,标准科学,方法多元,过程规范,
结果客观,导向正确,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进的课程评价
闭路循环机制等完整内容。
2.有制度和责任人对课程评价所有支撑材料的合理性进行预审把关,包括考
核内容、评分标准、评价方法等。任课教师对考核结果进行自评自证,提交分目
标的评价结果(定性或定量)。有专门的机构或责任人,通过答辩、复核等形式,
对教师自查的结果进行审核,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
3.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
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4.课程评价内容应包括,通过举证,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
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
程考核针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学生学习成效明显。
5.课程评价以学生个体和教学班样本的考核结果分析、课程教案、课程考核
资料作为主要依据。
 6.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小学教师等多
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采用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基于学
生各类学习表现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关
注及格标准是否合理、统一(命题,评分),评价是否严谨;定量评价基于各类
课程考核的数据,分析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学习成果,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
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
7.课程评价结果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
佐证材料  
1.专业制定的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管理制度。
2.专业培养方案。
3.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课程考核结果定量、定性分析报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221
 5.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课程目
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
6.课程评价结果报告。
7.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8.培养方案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是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过程中,国家对教师教育培养机制
改革和教育实践的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
重要保障机制,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
管理评价情况;三是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落实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基
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
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
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
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保障,是从培养机制上支撑毕业要求中的实
践能力类指标。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充分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师
范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三位一体”协
同培养机制,合力培养优质小学师资;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
化的运行管理,做到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和合作共赢,能够协同制定培养目标、
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
评价培养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和小学
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形成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
同体。
考查要点 222
1.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签订实质性
合作协议,明晰三方的权利与责任,三方合作有专人负责,经常联系,密切合作,
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能积极协助高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
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
量,协同育人得到有效落实。
3.学校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
究,搭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平台,为在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
业化的服务,基本形成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做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现合作
共赢。
4.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
理文档齐全。
佐证材料  
1.专业签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2.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取得的成果等相关材
料。
3.近 4 年与“三位一体”合作方进行教育实践、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育研
究和服务合作的相关材料。
4.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进行管理、取得成果
等相关材料。
4.2[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
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配备
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协同育人的主阵地。该指标要求专业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
设,已建立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较强的师资队伍,在学科
建设、学校管理、课程资源保障和教改实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充分满足师223
范生教育实践需求;小学教育实践基地长期稳定,数量达到规定要求,示范性教
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专业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
除了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之外,还能够在小学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职小
学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考查要点  
1.专业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小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
度,明确实践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具有明显
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
育教学能力培养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3.专业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在小学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职小学教师
培训等方面能进行一定合作。
佐证材料  
1.教育实践基地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
2.近 4 年与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3.已签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管理和办学特点、示范性教育实践基
地数量、接纳实习生数据统计和评价等相关材料。
4.本专业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在小学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职小学教
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的相关材料。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
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
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师范生师德养成和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直接影响毕业
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完整的实践
教学体系,能够做到学科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
习、教育研习互相贯通,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一体,并能224
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和
时间安排要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
实践的意见》的规定,具体安排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师范生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
需要,有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智慧的生成;专业教育实习实行集中
统一组织与管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具有足够的上课时数,上课类型较多,
能够形成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考查要点  
1.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
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
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
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
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
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3.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
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能积极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
式和方法的探索。鼓励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实习,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4.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规定要求。具体
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
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实践管理办法。
2.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包括实践目标、
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3.小学教育实践年度计划、校内外教师指导文件、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等相关
材料。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
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225
水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质量的“双导师”队伍是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该指标要求坚持协
同育人的原则,改变仅靠高校专业教师指导教育实践在人员数量和素质方面的局
限,建立高校专业教师与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专业配备的“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能够有效地履行
指导教育实践的职责,实现协同育人;要加强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形
成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切实保证指导教师质量和实
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考查要点  
1.专业依托“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能够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聘请小
学优秀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小学教育实践,建立并实行“双导师”制
度。
2.专业“双导师”制度运行有序,配备的“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定
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能够有效地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质量。
3.专业重视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遴选标准和权利责任明确,培训、
评价和支持措施得力。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材料。
2.近 4 年遴选的“双导师”名册和履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3.高校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和教育实践基地小学指导教师共同研讨师范生实
践培养的工作记录等材料。
4.师范生教育实践“双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材料。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
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
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226
指标要求专业对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并能对教育实践重点
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控;要建立小学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
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
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对师
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着重评价师范生教育教
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
考查要点  
1.能够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教育实践管理规范有序,
教育实践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能够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
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成效。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
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各方面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
实习等)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评定和指导具有提
升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的作用。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实践指导文件、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大纲。
3.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
4.师范生在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
资料和学习成果,包括考勤表、学习心得笔记、听课记录、观察日记、教案设计、
教学录像、教学研究小论文等。
5.专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和小学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记录,校
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意见、考核成绩等相关资
料。
6.小学教育实践总结分析报告。
 7.教学管理者、校内外指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学校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
作,评定教育实践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教育实践目标达成
情况的记录。227
8.教育实践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是专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
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
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二是专业师
资队伍的素质能力要求;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评价和专业发展情况。具体包括
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80%、专科一般不低于 40%,高级职称
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配足建强教
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本科具有半年以
上、专科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
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实施,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
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保证优秀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本指标对专业
专任教师的数量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师比、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
合理,学源多样,学科全面,具有境外研修经历教师达到一定比例,能够切实满
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
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积极聘请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小学教育一线专家充实专业
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规定要求,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并发
挥重要作用。
考查要点  
1.学校依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制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专228
业教师选聘标准等文件。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到位,按照专业教师选聘规定和程序选聘教师,
师资队伍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聘请省市
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小学教育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
3.学校注意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使用与管理,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师
范生上课,明确规定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将兼职
教师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绩效考评。
佐证材料  
1.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情况一览表(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
称、任课科目、周课时、其他工作、主要工作部门等)。
2.本专业当年在校学生的名册(按不同年级顺序列出)等档案资料。
3.生师比、师资结构分析等相关材料。
4.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担任课程、工作量
和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分析的相关材料。
5.兼职教师的聘书、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6.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专兼职教师选聘标准和师资队伍管理等相关材
料。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治学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
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
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指标加强专
业教师的师德和素质能力建设,要求专兼职教师熟知并能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
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要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
念,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课程开发和学习指导能力,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应
用于教学;要严谨治学,跟踪学科前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229
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要认真负责地对待课程教学工作,能对师范生
课程学习、自主发展、职业规划和职后专业发展进行有效指导,获得较高的满意
度。
考查要点  
1.制定教师师德建设规划、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等,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2.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以“三课(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为抓
手,开展各种年龄层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微课展示、课件比赛等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为深化课
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师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教师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积极支持跟踪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和立足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教育科学研究,
鼓励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和指导基础教育改革。
4.建立并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和认定机制,有完备的学生评教和教师评
学系统,加强评教后的教学督导和监控,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迅速提升。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施计划、师资队伍建
设工作总结和成果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建设、承担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竞赛、加强学习指导
等情况及取得的成果等相关材料。
3.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方案及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
4.专业专任教师近 4 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5.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自主发展,进行职业规划和在职专业发展
的相关材料。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
教学工作,每 5 年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指导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230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对于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本指标要
求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要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文件,了解
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我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和义务教
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每 5 年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以熟悉小学教育教学
的各个环节;要经常深入小学参加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分析、
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成果;承担学
科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要了解、关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动态,并能将其与
学科课程教学相联系。
考查要点  
1.专业认识到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够制定教师教
育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注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
2.专业能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地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和
能力提升,制定基层挂职和高层次研修奖励办法,完善青年教师深入小学一线的
选派机制,并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组织实施。
3.专业主动参与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资源共建、课堂教学改革等
方面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了解小学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动态,并将小学教改经
验和成果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4.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基层挂职管理办法和跟踪调研机制,完善评
价与激励机制,定期评估专任教师对小学教育的了解程度,把熟悉小学教育教学
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范畴。
佐证材料  
1.专业专任教师深入基础教育的规划、制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2.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到小学教育服务经历的证明材料,以及参加教学工作
(包括课堂教学、挂职研修、兼职教学、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相关材料。
3.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指导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获得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成
果的相关材料。
4.近 4 年专任教师赴小学、市县教育部门工作实践的过程性档案资料以及
有关成果、典型案例的资料。
5.4[持续发展] 231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
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
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
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内涵解读  
持续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教学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
成的可靠保障。本指标要求依据专任教师实际情况,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能有效实施;要建立和健全专任教师培
养、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依托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关心和支持青
年教师健康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并实行教师分类评价制度,
以及常态化的学生评教制度,并能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等挂钩;建
立并健全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取得了明显成效。
考查要点  
1.制定中长期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形成
有效的管理举措和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专业教研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等,并能够有效实施。
3.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对于专任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进行
自我评价,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4.依托“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与基地小学建
立双方教师的共同发展机制,推动专业专任教师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
佐证材料  
1.学校中长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院系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成
效等相关材料。
2.教师培养、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3.建立专业教研制度,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和教育
教学能力提升活动等相关材料。
4.教师分类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专兼职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及数据分232
析、改进措施等相关材料。
5.专任教师赴小学、教育管理机构挂职研修、指导各类活动的相关材料。
六、支持条件  
支持条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要求的物质保障。本部分考查重点
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经费保障情况;二是专业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情况;
三是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情况。具体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证三个
二级指标。
6.1[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
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
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
有标准和预决算。
内涵解读  
经费主要指专业办学相关经费和专业可支配的经费,是保障专业运行和获得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费保障是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必备条件。
本指标要求按照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满足师范生培养实际需要配备经
费;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教学
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必须符合规定标准,必须遵守经费管理和使用的
相关规定。
考查要点  
1.学校各类经费投入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并能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使
用。
2.学校具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计划和方案,能够满足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
养实际需要,并能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
佐证材料  
1.近 4 年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报表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小学教育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预
决算表和相关分析材料。233
3.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更新经费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材料。
6.2[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
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远程见习
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
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
内涵解读  
设施保障是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物质条件。本指标要求学校
必须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达成毕业要求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具有满足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设施设备;能以小学教师职业能力
养成为目标,设计并建设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包括“三字一话”职业技
能实训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科学教育系列实验室、艺术教育实践平台、现
代教育技术实训室和相关信息化教育设施等;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有规划设计,有
场地设备,有教学实训计划方案,有管理、维护和更新制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方便学生使用,具有较高的使用率。
考查要点  
1.能够以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按照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研讨
和制定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规划和方案。
2.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
各类实验室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场地布局、设备配备更新等情况。
3.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日常管理、设备维
护、实训内容与课程方案的对接、设备更新与共享、学生使用情况等。
4.建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与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对小学教育专
业人才培养支持与保障效能的评价机制。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要求及毕业生达成情况的证明材料。
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教师从教技能的要求。
3.实训平台各模块实验室(活动室)配置情况一览表(含面积、设备、
功能)。234
4.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相关材料。
5. 各类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开设情况。
6.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管理制度、维修更新记录和学生使
用情况一览表。
7.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与使用分析报告。
6.3[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
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内
外多种版本小学教材,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内涵解读  
资源保障是对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资源要求。该指标要求学
校具有满足小学教师培养需要的必备教学资源,包括丰富的课程资源、数字化教
学资源、小学教育教学课例案例资源和纸质图书资源等;有国内外多种版本小学
教材,国内现有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能够满足师范生学习和教育实践的需要;能
够对各类教学资源实行有效管理,方便师生使用,师范生对各类资源的使用率较
高。
考查要点  
1.能够根据师范生培养需要制定各类教学资源保障规划和实施方案。
2.各类教学资源建设和达标情况,特别是小学教材资源库、优秀小学教育
教学案例库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
3.各类教学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管理制度与执行、师生使用记录、
使用率等。
4.对各类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定期进行评价,并能运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
资源配置,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
佐证材料  
1.现有各类教学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情况和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
2.现有生均图书、教育类纸质图书、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和国内外小学教材统
计表、使用情况等相关材料。
3.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的设备设施、资源配置与管理235
使用情况等相关材料。
4.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及阅读指导、考核相关材料。
七、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达成毕业要求的重要管
理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二是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三是对评价结果的有效使用。具体包括保
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二级指标。
7.1[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
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
持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质量保障实施过
程三个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各分支系统协同运行、达成毕业要求、实现专业培
养目标的管理机制。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建立覆
盖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从管理目标、管
理任务、管理机构、管理责任等方面,有效保证人才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
考查要点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要求,制定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建设方案,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质量要求落实到位,各项管理措施切实可
行。
3.能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作及各项质量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
佐证材料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论证与建设的相关材料。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覆盖主要教学环节情况、提出的质量要求和进行质量
管理的相关材料。236
3.教学质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和成效等相关材料。
4.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的相关材料。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
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内部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指标要求专业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主要
教学环节,建立覆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运行有序,采取自主教学检查、评价与反馈、结果分析
与自觉改进等方式,并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
化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查要点  
1.围绕毕业要求达成的质量要求,将其分解为每个主要教学环节、每门课
程的质量要求,论证和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内部常
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2.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
实,所采取的常规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和评教评学等管理监控措施运行有序,能
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3.能够围绕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运行和毕业生质量达标的情况进行自我评
估,包括课程评估、学生学习评估和专业建设评估等,保证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
机制正常有效运转并得到持续改进。
佐证材料  
1.专业每门课程、每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相关
资料。
2.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文件、制度和措施等材料。
3.学校及专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与评价机制运行的
相关材料。
4.评教评学、教学督导等管理监控措施的相关材料。237
5.对人才培养资料进行自我评估及持续改进的相关材料。
7.3[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
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内涵解读  
外部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实现
产生重要影响。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建立毕业生持续
跟踪反馈机制,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履职情况;定期邀请小学、教育
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多元社会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改进课程教学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发展形成良
好的契合度。
考查要点  
1.专业围绕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和毕业 5 年后专业发展成就,设计并形成
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
2.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社会评价机制运行正常,能够定期邀请小学、教
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优化人才培养
方案,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佐证材料  
1.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相关材料。
2.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质量跟
踪调查分析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
3.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社会评价机制运行情况相关材料。
4.根据外部评价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材料。
7.4[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
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内涵解读  
持续改进,通过改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行的根238
本目的。本指标强调专业充分利用对专业办学各个领域、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
质量监测获得的状态数据,在定期进行内部监控与外部评价的基础上,对校内外
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制定改进措施
促进教学改进,形成教学运行和教学改进的质量闭环;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形成
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对校内质量监控和校外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所提出的
改进措施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学习和发展,促进了培养目标
的实现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2.专业能够持续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设,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质量文化取得明显成效。
佐证材料  
1.校内外质量评价实施情况及相关材料。
2.对校内外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和提出持续改进措施的相关
材料。
3.评价结果的有效使用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相关材料。
4.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相关材料。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集中体现了“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
才规律,关注学生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本部分指标关注三
个方面:一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质量的保障制度;二是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与
成长;三是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评价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
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持续支持七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内涵解读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
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239
高生源质量,既要靠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
障。本指标要求以培养优秀小学教师为目标,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使新生具有“乐教、适教”的基本潜质,包括明确的从
教意愿,适合小学教师职业需要的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综合素养;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
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制度,切实保障生源质量。
考查要点  
1.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设计小学教育专业新生准
入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包括专业意向、文化基础、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
能力、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等。
2.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录取实施办法(细则),积极探索自主招生、定
向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等方式,不断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制度改革。
3.招生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有效,能有效保证生源质量。
佐证材料  
1.近 4 年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招生录取实施细则及招生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
3.近 4 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愿情况一
览表。
4.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案和工作进展情况等相关材料。
5.进行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等改革探索的过程性材料。
8.2[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
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
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内涵解读  
满足学生需求是坚持“学生中心”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教学和学生
管理的出发点,把握需求、引领追求是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本指标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了解师范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将专业培养
的共性要求与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相结合,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提供空间;以促240
进师范生发展为目标,认真进行学情分析,以此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不断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兼顾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完善评价机制和
教学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选择性,为师范生自主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将满足学生发展
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兼顾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
发展的需要,采取跨院、跨校选修课程等措施,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专业发展
提供空间
3.专业建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评价机制,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人才培
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佐证材料  
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情分析、需求调研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等相
关材料。
2.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情分析报告、学习和发展需求调查问卷和总结报告
等相关材料。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建立的个人发展档案、学习和发展评价等相关材料。
4.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课程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
系统等满足学生需求、增加课程教学选择性的相关材料。
5.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个别化指导(线上交流、课后答疑、
专业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的相关材料。
8.3[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
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
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内涵解读  
成长指导是促进师范生健康发展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必要措施。学校应切实将
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
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衔接有序、载体丰富、常态开241
展的师范生思政工作体系,在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德育等维度
形成协同效应和整体效益,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
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事、
成功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
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发展
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
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形成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师范生成长指导工作长效机制。本指标要求强化为师范生
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能够依据他们发展需求,健全覆盖学习、生活和实践等各
方面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要全方位关心师范生的成长,师范生指导与服务
体系机制健全,运转有序,能够适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效满足师范生成长需
要。
考查要点  
1.能够根据师范生发展需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设计合理的师范生指导
与服务体系。
2.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运行有序,能够对师范生的生活、学习、职业生
涯、就业创业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师范
生的健康成长。
佐证材料  
1.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的相关材料。
2.为师范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
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
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
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是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规范指导学生
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本指标要求建立师范生形成性学业评价242
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
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要鼓励师范生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对
学业进行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要设立师范生学业预警机制,及时反馈学业水平
评价结果,加强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制定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师范生形
成性学业评价机制。
2.能够定期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价方式多元,形成性学业评
价机制运行良好。
3.能够根据学业监测结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学
业发展。
佐证材料  
1.学生学业监测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等相关材料。
2.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材料。
3.学生个人发展档案、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考
核等方面的资料。
4.学生学业评价过程和反馈改进过程机制等方面相关材料。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
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就业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关键指标。就业率和获证率
是衡量师范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
会认可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能够针对服务区域小学
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教师资格考试和入职面试指导等
服务,以及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考查要点  
1.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全方位指导计划,243
保证就业率达标。
2.以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加强教师资格考试指导,保证毕业生质量。
3.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提供有效的就业支持。
佐证材料  
1.近 4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本地
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的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专业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获得
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相关材料。
3.近 4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比例
的相关材料。
4.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材料。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
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度。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师范生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度,该指标主要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
的情况。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够达成毕业要求,具有较好的综合素
质和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较高认可;专
业要关注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
改进。
考查要点  
1.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评价的良
好机制。
2.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能够定期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专业
发展成就进行评价。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评价结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用于改进课
程教学和人才培养。
佐证材料 244
1.专业建立毕业生追踪评价机制和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材料。
2.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同行、学生的满意率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
3.专业根据社会评价结果改进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材料。
4.专业办学特色、成果和社会影响等相关材料。
8.7[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
习的机会和平台。
内涵解读  
持续支持是衡量专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是对师范生培养服务的跟进
与完善。本指标要求学校要重视毕业生的跟踪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回访、
组织利益相关方座谈等途径,了解师范生毕业后的专业发展需求;专业要建立持
续支持毕业生的服务机制,通过学历进修、短期培训、网络研修、资源共享、学
术交流等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运用毕业生持续支持
的经验,不断改进在校生的人才培养,形成职后反哺职前的良好培养生态。
考查要点  
1.重视毕业生持续支持工作,定期对毕业生进行书面、网络、微信、访谈等
方式的跟踪调查,并邀请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专业发展现状做出判断,精准把握
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
2.建立毕业生持续支持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在了解毕业生专业发
展需求的基础上,为毕业生提供学历提升、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持续学习的机
会和平台。
3.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专业运用
毕业生持续支持反馈和改进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
制度,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佐证材料  
1.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跟踪调查方案、调查表、调查结果分析和反馈改进等
相关材料。
2.专业毕业生社会满意度和入职 5 年后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
关材料。245
3.毕业生返校参加学历提升、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持续学习活动的相关材
料。
4.根据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与管理制度等相关
材料。246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依据国家教育相关法规和幼儿园教师
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制定,是对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
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  
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必修课≥44 学分(3 年制专科≥40 学分、5 年制专科≥
50 学分),总学分≥64 学分(3 年制专科≥60 学分,5 年制专科≥72 学分);人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
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0%。
监测目的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规范课程设置,保证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保证师范生培
养基本质量。
内涵解读  
课程与教学维度下设的三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
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是指《教师教育
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培养幼儿园教师须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总学分和必修
课学分符合标准要求;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是指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而开
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不在其列;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
相关课程指为培养师范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5 个领域教学能力所开
设的课程。
[合作与实践]  
教育实践时间≥18 周;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监测目的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合作与实践两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保证师范
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基本要求。247
内涵解读  
合作与实践维度下设的两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
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学习领
域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须
满足不少于 18 周的时间要求,并按照≤20:1 规定配置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  
生师比≤18:1;专任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比例≥60%;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
任教师比例≥学校平均水平;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60%(专科
≥30%);幼儿园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
监测目的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5 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
建,保证师资数量与结构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保障专业人才
培养活动的顺利实施。
内涵解读  
师资队伍维度下设 5 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反映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等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的基本要求,其中,生师比≤18:1 是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数量要求的基
本规定;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学校在职人员,
兼职教师指来自幼儿园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须有与学校或院系签订不少于一学
期的聘任协议;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不含正在攻读相关学位者。
[支持条件]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教学
日常运行支出≥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
类纸质图书≥30 册,每 6 个实习生配备教师教学参考书≥1 套;保育实践、实
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舞蹈、美术、钢琴等)等教学设施:
有。
监测目的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支持条件 5 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248
建,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填平补齐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
业办学的基本要求,满足师范生培养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内涵解读  
支持条件维度下设 5 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反映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等对学
前教育专业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其中,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专业教学
日常运行总支出/专业学生总数,专业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指自然年度内本专
业开展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总支出,具体内
容可参见标准注释;教育类纸质图书和教学参考书配备符合标准要求;其他相关
教学设施设备以能否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为标准。
249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
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
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八个
方面(一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其中包括 38 个二级指
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
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现
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和
人才定位的描述。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
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 4 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
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
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
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
程。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学前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开展
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对接区域幼儿园教师
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培养新趋势,体现学前教育发展新动250
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
求。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3.专业定期开展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幼儿园教师社会需求等方面情况调研分
析,并据此作为目标定位修订依据。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定位分析报告。
2.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报告和毕业生服务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相
关材料。
3.专业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
4.学校近期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资料。
5.专业对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分析的
相关资料。
6.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的过程性材料。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
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
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目标内涵应反映师范毕业生在工作岗位所具有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职
业发展潜力与竞争力,是专业制定毕业生基本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依据。专业培养
目标基本内容要清晰明确,表述科学规范、具体、可衡量、可达成;要坚持教师专
业发展原则,遵循幼儿园教师职前专业发展规律,反映师范生毕业后经过 5 年左右
的工作实践,成为一名合格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要体现学
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反映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凸显专业
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要建立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幼儿园、家长、教
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目标设置工作机制,使目标内涵为本专业利251
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考查要点  
1.关注师范生职业能力素质结构与发展潜质,将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
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表述规范、可衡量、可达成,能够体现专业办学的
特色和优势。
3.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立足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充分吸取学校师生、幼儿园和教
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分析报告。
2.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成就评价相关资料。
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及相关论证材料。
4.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教育理念宣传资料。
5.利益相关方理解并认同培养目标的相关材料。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
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通过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改进
培养目标。专业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设计定期评价工作机
制,邀请本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
和修订培养目标。
考查要点
1.建立培养目标定期评价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
培养目标合理性、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要求的契合度。
2.本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专
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并提出合理意见。
3.专业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和人员反馈评价结果,并按照规定程序对培养目
标进行修订。252
佐证材料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
2.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
3.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的相关资料。
4.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的过程性材料。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
启下的作用。毕业要求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又是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
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
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毕业要求应该体现专业特色,支撑培养目标。本部分重点
关注 4 个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
国家规定的 8 条二级指标的覆盖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
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具体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
人和学会发展等 4 个维度,及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
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
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
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
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
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
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253
学前教育专业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
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 4 个领域的职业认
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
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
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
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养成目标,系统构建职业认知和规范养
成体系,所制定的相应毕业要求条款能够对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师德要求以及培养目标中“社会责任”相关内容,体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
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
2.能够通过师德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将师德规范的毕业要求落实到
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中去;通过学校与专业的评优、文化环境建设、课外学习、社
会实践等培养机制,营造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生态环境;通过教育实践的目标和实
施,贯彻到师范生实践体验中去。
3.专业建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
价相结合的师德规范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的状况实施评价。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具有教书育人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佐证材料  
1.专业师德规范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毕业生师德规范要求。
(2)落实师德规范的教师教育专题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落实师德规范的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
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落实师德规范的榜样课程、活动课程、行为养成课程等相关课程实施
的过程性材料。
5)专业开展师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2.专业师德规范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254
(1)毕业生师德规范发展测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
资料。
2)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3)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
关资料。
(4)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5)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
资料。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
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
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素养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
聚焦促进学生成长,从职业理解、师生关系、自身修养等多领域提出具体培养规
格要求。专业要以“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养成目标,系统构建以胸怀育人为基
础,以情系学生为重点,以加强修养为支撑的养成教育体系;通过参与式课程学
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
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从胸怀育人角度,树立正确的教师
观,理解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
促进幼儿自主和全面发展,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加强自身修
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
力的行为,育人为本,乐于从教;帮助师范生从情系幼儿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儿
童观,以幼儿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
师幼关系,尊重幼儿人格,尊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幼儿富有
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和细心,乐于为幼儿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以“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养成目标,构建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255
教育体系,所制定的相应毕业要求条款能够对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教育信念要求以及培养目标中“社会责任”相关内容,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内
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职业理想、信念与心理素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
人才的职业素养。
2.关于教育情怀的毕业要求在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师范生成长环境与文化建
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培养与养成环节中得到体现。
3.建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价
相结合的积极情感养成教育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对师范生教育情怀养成的状况实
施评价。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专业思想稳固,
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儿童观、教育观,乐于从教。
佐证材料  
1.专业教育情怀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职业认知、综合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
标准和教学大纲。
(2)公共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大纲。
(3)落实教育情怀的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
主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相关过程性材料。
(4)专业开展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2.专业教育情怀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职业行为与素养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档案资
料。
(2)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3)专业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竞赛获奖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
关资料。
(4)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
学会教学  
2.3[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256
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
整合。
内涵解读  
保教知识是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力的
前提条件。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专业知识定位关于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
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提出的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保教知识扎实、知
识运用能力突出”为培养目标,系统建构以整合知识观为统领、以幼儿保育和教
育知识为核心、以幼儿学习发展领域知识体系为主线、以通识性知识为基础、以
学习科学为中介、以各领域教学知识为重点的课程学习体系;要以毕业要求达成
为目标,创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中心,积极推行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和研
究性学习,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知识观,能够立足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
点,把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
基本方法和策略,并注重拓宽专业视野,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了解领域与领
域之间的逻辑关联,理解各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
中,主动运用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保教能力。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阐述,能够对该
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要求,以
及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保教知识和技能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
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和通识性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
范生拓展学科前沿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运用保
教知识和知识探究方法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掌握和运用保教知识
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基
本要求。
佐证材料  
1.保教知识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257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保教知识结构分析。
(2)落实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教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
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3)落实通识性知识的通识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4)相关课程对学生保教知识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
过程性资料。
2.保教知识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专业知识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等。
(3)学生作业包括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2.4[保教能力]  
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一日
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
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
内涵解读  
保教能力是师范生在幼儿园开展保教工作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该指标对
应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定位,聚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具体培
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习得以学定教的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结果
导向、知行合一的保教能力培养体系。整合理性认知和实践体验,帮助师范生形
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初步实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角
色塑造。重在指导师范生在理解把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涵基础上,通过模块课程学习和系列教学实践的互动
生成,扎实掌握幼儿一日生活规划、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习成果评
价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初步践行以学定
教理念,形成运用保教知识观察、解决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经
验和相应教学行为。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258
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学生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
理组织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幼儿行为、评价幼儿园活动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
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保教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
域教育课程的相关模块课程中得到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知识运
用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运用保教知识规划幼儿
一日生活、创设幼儿学习环境、指导幼儿学习过程和评价幼儿学习成果的尝试体
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保教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基
本要求。
佐证材料  
1.保教能力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保教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一日生活规划、幼儿园环境创设、保教活动组织、幼儿行为观察
记录与分析、幼儿园活动评价等保教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
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保教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
过程性资料。
2.保教能力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专业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率
和获奖情况。
(3)学生作业包括幼儿园环境规划与设计、保教活动设计、幼儿行为观察
记录与分析报告、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学会育人  
2.5[班级管理]  
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259
创设良好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
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内涵解读  
班级管理是师范毕业生在幼儿园开展班级工作的重要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
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聚焦班级管理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围
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班级管理能力,指导师范生设计、
规划和管理幼儿园班级生活,利用个人魅力与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班级环境,引导
师范生做为人师表的楷模;要以“平等尊重、榜样示范”为养成目标,引导师范
生认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班级管理的原理与要点,以及班级组
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帮助师范生从情系幼儿的角度,树立正确的班
级管理观,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班级管理工作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班级管理能力的相关要求,能够对该毕
业要求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设计、规划和管理幼儿园班级
生活,利用个人魅力与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班级环境,以及为人师表等多种能力的
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
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体现,能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
实践班级管理的体验,能够对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水平进行合理评价。
3.专业具有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相应
的教学设施;具有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机制,能够定期促进课程教学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
的基本要求。
佐证材料  
1.班级管理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班级环境创设、一日生活规划与实施、师幼互动与沟通、幼儿行
为养成、班级管理实务与社会实践等班级管理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
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260
(3)相关课程对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2.班级管理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班级管理教育实习、保教实践相关资料。
(3)学生作业包括班级环境创设案例、一日生活规划与实施案例、师幼互
动与沟通案例、个别幼儿行为转化案例、班级管理实务与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
小论文等。
2.6[综合育人]  
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
行为习惯。理解环境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
资源全面育人。
内涵解读  
综合育人能力是师范生实施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核心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
标中发展能力定位,聚焦综合育人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围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综合育人能力要求,确立全面育人的
职业理想,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综合育人为养成目标,
引导师范生理解环境育人的价值,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
及综合育人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师范生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充
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实施家园社区共育与随机育人,获得全面育人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综合育人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
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环境育人、随机教育、整合资源
全面育人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
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综合育人知
识运用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实践环境育人和随261
机教育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综合育人能力
的基本要求。
佐证材料  
1.综合育人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环境育人、随机教育、整合资源全面育人等综合育人能力的教师
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
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综合育人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2.综合育人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体现学生在教育实习和保教实践中全面育人的相
关资料。
(3)学生作业包括环境育人、随机教育、整合资源全面育人等实践案例、
个别幼儿行为转化案例、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学会发展  
2.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
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
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内涵解读  
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
聚焦反思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
反思习惯”为目标,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进行体系化设计与养成性实施评价。既
开设专题进行习得化培养,又结合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教学渗透反思与批判性思维262
培养,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价值,树立教师是实践性反思者角色意识,能够独立思
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见习研习实习全程,指导师范生学会从幼儿学
习、教育教学、领域理解等不同角度,收集分析自身实践活动信息,自我诊断,自
我改进;帮助师范生通过专题课程、科研活动、实习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混
合式研究实践,初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
题。要从自主发展的角度,帮助师范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了解国内外学前教
育改革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职
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获得专业发展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反思发展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
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规划职业生涯、创新创业、实施
反思性教学、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等所需要的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批判性
思维方法以及反思、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
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反思发展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
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平
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的尝试体
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反思发展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反思发展能力
的基本要求。
佐证材料  
1.反思发展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反思发展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师范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实施反思性教学、完成毕
业论文与设计等反思发展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
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263
(3)相关课程对学生反思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4)体现学生专业反思与研究能力训练的相关资料。
2.反思发展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反思发展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毕业生反思笔记、课堂观摩、校际研讨、行动研
究、成长档案袋等教育教学反思的过程性材料。
(3)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及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
评价等相关资料。
(4)近 3 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评定等相关资料及原始档案。
(5)近 4 年学生以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利。
(6)近 4 年学生以第一署名单位主持国家级、省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
验计划或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
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内涵解读  
 沟通合作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
力定位,着重从掌握技能与实践体验层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体
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引导
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
等协作学习活动;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
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具备与幼儿园领导、同
事、幼儿、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相关经历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沟通合作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
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人际沟通、小组互助与合作学习、
跨文化交流、团队拓展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264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
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沟通合作的学
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的
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沟通合作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沟通合作能力
的基本要求。
佐证材料  
1.沟通合作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沟通合作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师范生人际沟通、小组互助与合作学习、团队拓展等沟通合作能
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
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4)学校为学生提供参加多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活动制度规定。
2.沟通合作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沟通合作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活动并有实际体验的反思
日记等证明材料。
(3)学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记录。
(4)学生参与幼儿园多种教研活动诸如班级开放活动、现场教学、反思分
享、园本教研等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资料记录。
(5)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活动资料记
录。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
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开展课265
程与教学建设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二是
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改进情况。具体包括
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
标准,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依据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
素质能力的要求,围绕“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
念,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构建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
业能力”为基本内容,重视师范生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能够全面覆盖、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帮
助其形成乐教适教的综合素质,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潜能。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条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都
有相应的课程或教学环节支撑,并能够以课程矩阵形式呈现。
2.课程设置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与
能力的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
教育实践的意见》规定,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3.专业师生对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对课程设置具
有较高的认可度。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方案修订过程性材料)。
2.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矩阵图。
3.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2[课程结构] 266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
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
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
低于总学分的 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构建各类课程有机结合、学分比例规范、能够支撑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课
程结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构建通识教育、支
撑各领域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契合师范生“应知应会”能力培养需要,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课
程结构,以保证师范生既“能教”又“会教”的综合素质能力达成,以及自主学
习能力发展。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能够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人才培养方
案中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比例
恰当,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
2.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
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步扩大选修课程比例,有利于师范生自主学习和形成合理的
知识能力结构。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结构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关联图。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
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幼儿园
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内涵解读 267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内容,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
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注重
课程内容选择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体现幼儿园教
师职业要求的课程内容;坚持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前
瞻性,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
最新成果、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注重优质课
程资源开发,选用优秀教材进行专业教学。
考查要点  
1.明确所开设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并据此细化课程目标、选
择课程内容,确保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予以支撑。
2.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在课堂
教学、教育实践等教学环节中,能够多途径融入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师
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3.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需要,及时更新和优
化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
4.选用优秀教材,教材与课程内容相符。
佐证材料  
1.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教学大纲。
2.渗透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的课程内容证明材料。
3.本专业引入的学科前沿知识、幼儿园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研究最新成果、
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以及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等资料。
4.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和本专业近三届学生所使用的教材。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
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
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
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
程实行小班教学,使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268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专业预期培养目标和毕
业要求的重要手段。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在合理设置课程,做好对毕业要求
指标点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依据毕业要
求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教
学环节;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技术手段更新,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
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
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强教师
基本技能和幼儿园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
考查要点  
1.以课程矩阵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的课
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准确表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
的能力。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
核方式、评分标准相关联。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
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师范生学习需求调整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采取
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
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合理组织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
基本技能和幼儿园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
养师范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4.各类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能够证明师范生
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匹配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理论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相关知
识的掌握,探究课程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课程
着重考察学生习得的基本技能与从教技能,活动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师德养成与践
行体验,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着重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情意的
实践应用。所有课程学习任务的评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佐证材料 269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
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2.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等。
3.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与成效,包括各种类型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性
材料和终结性材料,如理论课程的作业、试卷,探究课程的研究报告、学科小论
文、毕业论文,技能训练课程的表现性记录、作品,活动课程的师德体验活动等,
实践课程的见、实习指导手册的记录等相关材料。
4.专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5.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
习和组织社团活动的相关材料。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
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与教学领域各项工作支撑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的检验。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对接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课程评价标
准,形成以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为重点,教师教学效
果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为主要内容,定性与定量结合,教学管理者、教师、
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定期开展的课程评价制度,并能够依
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进课程实施。
考查要点  
1.专业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
面,建立较为健全的课程评价制度,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
进的课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
2.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定期开展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举证,发现薄弱环节和
存在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3.能够紧扣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查找
教学活动短板并改进提高,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270
学生自身、幼儿园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对学生各类学习表现
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以及各类课程考核的定量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的评价方法,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4.立足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持续改进措施,
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有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
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和课程教学评价制度与实施结果总结报告等相关
材料。
2.专业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课程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等相关材料。
3.学生考试、考核等学业评价实施办法与评价改革的相关材料。
4.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与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
5.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情况。
6.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7.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课程体
系合理性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记录。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有
重要的支撑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 5 个方面:一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
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二是协同培养合作功能与成效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
况;三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基地建设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情况;四是“双导
师”有效履职情况;五是实践教学的有效评价与改进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
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271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
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
共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为支撑毕业要求达成所开展的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该指标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探索“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
赢”的合作模式,与协同主体间开展教育实践、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
发展共同体建设等多方面合作;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运行
管理,促进学生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研究、专业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考查要点  
1.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三方围绕专业
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实施要求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能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教育教
学改革信息,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落实协同育人具体措施。
2.学校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
究,搭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平台,为在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
供专业化的服务,基本形成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
同体,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合作共
赢有实效。
3.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
理文档齐全。
佐证材料  
1.专业签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与“三位一体”合作方进行教育实践、幼儿园教师培训、基础教育
研究和服务合作的相关材料。
3.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进行管理、取得成果
等相关材料。
4.2[实践基地] 272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
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配备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平台。
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并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帮助师
范生获得一线优秀教师的经验性指导、榜样示范,助力师范生完成从实习学生到
合格教师的适应性转变;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明确标准和质量要求,使专业
教育实践基地布局结构合理、数量符合标准要求,质量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的需
要。
考查要点  
1.专业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幼儿园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
度,明确实践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基地数量符合标准要求,质量较高,相对稳定,
并充分考虑区域布局,城乡兼顾,具有较强的师资、管理、课程资源和教改实践
特色,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岗位、机会、实践指导和安全健康的实践环境需求。
佐证材料  
1.已签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特色介绍,近 4 年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接纳实习生数据统计和评价等相关材料。
2.院系与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过程性资料、学生实习总结等
相关材料。
3.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与管理制度、学校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
协议等相关材料。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
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
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和养成专业情意273
的关键环节。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通过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要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
要求,系统设计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环
节,融合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内容,累计时间不少
于一学期,并与其它教学环节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集中有效的指导实
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
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保教活动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
与幼儿指导等技能,为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考查要点  
1.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
养全过程,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
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
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
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
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并能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
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
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采用高校指导教师评价、师范生同
伴评价、师范生自我评价、实践基地园指导教师评价等方式,综合运用课堂观察、
幼儿访谈及教育实践档案分析等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
3.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教师教育课程
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要求,且对
学生全覆盖,有评价,有记载,效果好。具体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
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佐证材料  
1.教育实践指导文件和管理办法。
2.学前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包括实践目标、
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3.学前教育实践年度计划与总结、校内外教师指导文件、教育实践指导手册
等相关材料。274
4.近 4 年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价相关资料。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
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
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能够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校教师与幼儿园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
本要求,是确保师范生获得教师教育知识与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环节。
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高校专业教师与幼儿园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学前教
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对导师遴选、工作要求、业务培训、实践指导、条件
保障、考核标准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出台与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的支持教
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打造数量足够、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
熟悉幼儿园保教实践的校内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要采取驻园指导、巡回指导
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通过专题研究、协同教研、定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
提高“双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考查要点  
1.学校制定并实行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
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双导师”指导实践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
在导师遴选、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与考核评价等方面,专业制定有具
体标准和明确要求。
2.学校出台了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把对幼儿园的教科
研和实践指导以及培训纳入教师的工作范围并计算工作量。专业“双导师”数量
足、稳定性强、责权利明确,一般每 2 个保教实践基地配备不少于 1 个高校导师,
每 4 个实习生配备不少于 1 个幼儿园导师,高校导师、园方导师、实习小组签订责
权利明确的三方协议。
3.专业通过专题培训、合作研究、现场研讨、网络研修等方式组织对“双导
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有制度,有做法,有成效。
4.专业定期对“双导师”有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双
导师”队伍成员。275
佐证材料  
1.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材料(“双导师”遴选与管理的相关制
度、实践指导要求、合作协议以及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教师的具体措施办法等)。
2.近 4 年遴选的“双导师”名册等档案资料。
3.教育实践“双导师”的教育实践计划、工作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材料。
4.学校对“双导师”开展相关培训或专业指导活动的相关资料。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
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
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对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并能对教育实践
重点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控;要建立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
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
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对师
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进行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
考查要点  
1.能够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
保教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各环节实施质量监控,教育实践
管理规范有序,教育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能够制定并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根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
数据,定期修改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教育实践管理工作的水平和状态较好。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
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
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
佐证材料  
1.教育实践指导文件、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大纲(含修订记录和修订情况)、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276
准、学生教育实践质量分析报告等资料。
3.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资料
和学习成果,包括考勤表、学习心得笔记、听课记录、观察日记、教案设计、教
学录像、教学研究小论文等。
4.“双导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记录,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和学习
成果的评价意见、考核成绩等相关资料。
5.体现专业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的相关佐证材料。如教学管理者、校内外指
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园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教育实践目标与毕业要
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教育实践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等。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
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教学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和结构,还应
该体现在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职业经历能否保证和提升教学
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是否考虑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本部分测评重点关
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二是师资队伍的水平支撑
毕业要求的情况;三是保证师资队伍健康稳定发展的补充与培养机制建设情况。
具体包括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60%、专科一般不低于 30%,高
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
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内涵解读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前
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立促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
设机制,出台激励教师投入师范生课堂教学的制度和措施、兼职教师聘任规定,
使学前教育专业拥有一支数量、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
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确保高277
学历、高职称专任教师为师范生上课。同时,按要求选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丰富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与教育实践指导能力的一线优秀
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兼职教师。
考查要点  
1.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
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和标准要求,满足课程教学、师范生培养需
要和学科发展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师范生上课。
2.有选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与考评办法,明确而具体地规定兼职教师的
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将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纳入整体师资队伍规划。受聘的“幼
儿园一线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并接受绩效考评。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学
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教师与学生数量、生师比、工作量和满足专业
教学需要情况分析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师中,近 4 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课表。
3.兼职教师选聘制度、评价标准、能力建设及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资料。
4.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或教研员兼任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与师范生实践指
导的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
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
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教师素质能力是对其“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由师德示范、教育教学能力、
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构成,是师范毕业生素质能力的重要保障。
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认真负责地对待专业人才培养278
各项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教师素质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行
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出台教师素质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浓厚教研、科研风
气,推动教师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
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改变对教师评价的单一性,将学生学习满意度与获得感作
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
考查要点  
1.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措施办法、实际成效
以及长效机制。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有明确而具体可行的系列活动或师德教育
课程。教师熟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严格遵守,为人师表,从严治
教,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近两年专任教师无违法违规被处理。
2.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指导、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科学
研究、教育实践指导等多种能力和素养,明晰所执教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
撑关系,承担与教学相关任务的数量及其质量能够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学
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3.定期组织覆盖全面、形式多样的教师能力发展活动,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和
实践经验,注重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4.专业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本指
标项所要求的指导,专业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与相应的评价。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2.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及成果等相关材料。
3.近 3 年学生评教方案、专业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数据分析报告与结果使用
情况等相关资料。
4.近 5 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省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教学及教
学技能竞赛并获奖的相关材料。
5.专业专任教师近 5 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6.近 3 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者指导
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
7.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发展与进行职业规划的相关材料。279
5.3[实践经历]  
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
工作,至少有一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
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熟悉并具有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是确保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性与
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专业教师与幼儿园和地方教育
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幼儿园一线实践锻炼的长效
机制,保证专业教师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时间,确保“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的落实;促使专业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现状与时代要求,深入研究幼
儿园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对于任教教师综
合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质量要求;支持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观摩、跟班活动、
联合课题研究、参与教研、指导实习、学术报告与研究成果分享等教育教学实践
活动,不断提升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形
成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所有专业教师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进程、教育现状和发展要求,熟悉《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 岁儿童学习
与发展指南》及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等,熟悉幼儿园保教工作,具有指导、分
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的指导案例,积极推进专业教
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2.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至少有 1 年幼儿园保教工作经历,1 年可以是一个学
年、一个年度、两个学期,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可累计;每年均有到幼儿园、市县
教育部门工作实践的经历,工作实践包括组织活动、观摩活动、指导实习、参加
教科研活动、应邀做学术报告等。
3.校院两级均重视专业教师实践经历,出台支持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实
践的具体考评标准,并有相应的支持性政策予以保障落实。
佐证材料  
1.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至少有 1 年幼儿园保教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包280
括年度教学计划、备课教案、一日生活计划与幼儿名册、教研活动日志记录、工
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2.校院两级出台的支持专业教师赴幼儿园、市县工作实践的相关制度和工作
方案等相关资料。
3.专业教师实践经历考评标准及近 5 年实施材料,包括专业教师赴幼儿园、
市县教育部门指导教育教学及工作实践的过程性资料,在幼儿园开展教学科研工
作的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课题研究总结等相关材料。
4.近 5 年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教研论文、主持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研项
目、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等材料。
5.4[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
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
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幼
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毕业要求
达成的动力和保障。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素质优良,满足需求”为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通过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教师培训与实践
研修制度、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发展的教研机制等,探索专业教师持续发展的支持
机制;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绩
效分配、职称晋升、教学改进之中;建设好基层教研组织,支持基层教研组织开
展常态教研,拓宽与幼儿园协同促进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不断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考查要点  
1.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了
合理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机制健全,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等项目,建立教研室等专业基层
组织,定期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改进
等相关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281
3.实施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项目,采取导师制、助教制及社会实践等措施,
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能力。
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明确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承担的责任
和实际投入考评要求,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
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教师对相关办法清楚了解,予以配合。
5.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
机制,有目标,有措施,有投入,有考核,有奖惩,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
展。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反映建设成效的相关资料。
2.所有在职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3.反映专业带头人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及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情况的相关资
料。
4.证明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
发展机制的相关资料。
5.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
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情况。
六、支持条件  
支持条件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硬件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有重
要的保障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经费投入满足人才培养
需求的情况;二是设施设备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情况;三是图书资料及数字
化教学资源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具体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障三个
二级指标。
6.1[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
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
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282
内涵解读  
专业建设经费支撑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保障课程目标达成。学校应建立保
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将师范类专业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来给予经
费保障;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所需的经费,给予稳定的经费来源、
明确的标准、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的管理,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硬件和软件投入
满足毕业要求、教学改革与持续改进的经费需求;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要惠及全
体学生,较好地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考查要点  
1.学校重视对师范类专业经费投入,建立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
制,学校分管领导、院系领导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所需经费高度重
视,逐年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投入。
2.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教育实践、教师培养培训、教育资源
更新的要求,专业建设经费总量逐年递增,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惠及全体学生的
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投入占比符合标准要求,教学投入的
量与内容满足毕业要求、教学改革与持续改进的经费需求。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
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佐证材料  
1.学校教学经费管理的规范性措施及师范类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办法。
2.学前教育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
例数据、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标准及执行情况、近 3 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设施设备、图书资料购置及其更新等标准及执行情况等相关资料。
3.近 3 年学前教育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基
础数据和相关账册。
4.近 3 年学前教育专业专项建设与教科研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的相关账册。
6.2[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
平台,满足保育实践、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
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
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283
内涵解读  
专业设施是实施和保障专业教育教学、教育实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硬件
要求,是支撑毕业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条件。师范类专业设施包括学科教学与实验
设施、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设施等,学校要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原则,为师
范类专业配优配足标准化的设施,尽可能做到前瞻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建立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并从提高效益、方便使用的角
度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师范类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
的需要。
考查要点  
1.学校建立了保障专业设施配备、更新、维护和科学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专
业教育教学设施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方便师生学科教学与
实验、教师职业技能实训,满足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求。
2.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齐全,并根据专业课程与教学需要不
断更新完善,满足保育实践、实验教学、教学能力培养、艺术技能学习与素养培
养等教学需要,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3.学校制定有与专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专业设施配备规划,专业设施维护和
使用管理规范,惠及并方便全体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研究性学习,对专业设施更
新、维护和使用绩效有评价和考核机制。
佐证材料  
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设施、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设施和信息化教育设施建设规
划,近 5 年设施设备购置与更新,设备使用分析报告等材料。
2.学前教育专业保育实践、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等
课程开出以及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
3.学前教育专业各实验实训室管理规定,设施配备更新、维护、服务和使用
满意度及绩效的考核评价材料。
6.3[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
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 30 册。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
育教学案例库,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284
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内涵解读  
专业教学资源对于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了解学前教育实际、加强从教意愿和学
习自主发展等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从育人的高度认识
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以“满足师范生学习需求”为原则,规范建设专业教学资源,
通过建立资源建设、使用与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主动对接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实际、提升自身教师专业胜任力;注意发挥各类资源尤其是实
践教学资源的作用,建好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形成
资源有效整合与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资
源在学生毕业要求达成过程中的作用。
考查要点  
1.专业各类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满足专业教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研究
性学习的需要。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和幼儿园教学资源满足标准要求,并有一定
比例的儿童绘本、幼儿园教育教学影像视频。
2.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专业学习
需要,网络系统及运行质量满足课堂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拥有与学前教
育必修课、选修课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不断更新,并为学生利用。
3.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实行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分级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推荐制度,建立阅读指导和考核激励机制,资源利
用率较高,学生评价较好。
佐证材料  
1.专业现有各类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档案资料,专业教学资源建
设、管理、服务和使用满意度考核评价材料。
2.专业现有生均图书、教育类纸质图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统计表和使用情况
等相关材料。
3.专业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要目,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及阅读指导与考核相关材料。
4.专业教学资源惠及学生的覆盖面,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自主合作学
习成效的有关材料。285
七、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动态监控的质量要求,对
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主要教学
环节质量标准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保障毕业
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评价结果运用情况。
具体包括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二级指标。
7.1[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
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各分支系统协同运行、达成毕业要求、实现专
业培养目标的管理机制。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系统构建覆盖理论教学、实验
(实训)、实习、考试、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主要教学环节,标准明确,
符合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规律和质量管理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将质量要求
落实到位,从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机构、管理责任等方面支持服务毕业要
求达成,有效保证人才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
考查要点  
1.专业确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供相应的政策、经费和组织保障机构,
有一支满足要求的质量管理队伍。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
任到人。
2.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齐全、合理,符合学前
教育师资培养规律和质量管理科学,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3.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且能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作及各项质
量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质量要求落实到位,各
项管理措施切实可行。
佐证材料  
1.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与人员情况等资
料。286
2.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措施以及落实情况等相关材料。
3.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效果的多方评价相关材料。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
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内部监控支撑课程教学质量与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校院两级建立以
课程教学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为重点、对教学环节全覆盖的内部监控机制,围绕
毕业要求达成的质量要求分解方法,将毕业要求达成与否和每门课程、每个主要
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应起来,依据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结果对各主要教学环节
的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课程短板和学生的能力短板,并通过反馈结果
分析与自觉改进措施等,及时改进课程质量,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考查要点  
1.按照内部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论证和设计专业质量标准,建
立质量管理制度,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2.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所采
取的具体管理和监控措施较为有效。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
监控机制,建立了高水平教学督导队伍和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运行较好。
3.有对课程质量监控和毕业生质量达标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改进教
学措施的实际效果。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
评估和学校二级机构评估等,评价内部质量监控正常运转并有效。
佐证材料  
1.专业质量标准、评教评学制度及专业教学督导队伍工作的过程性资料。
2.反映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估及质量改进的相关记录材料。
3.学校及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7.3[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
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287
内涵解读  
外部评价主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是通过调研、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毕
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专业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发现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培养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重视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通过跟踪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
现,邀请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等,准确把握、评估
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教学,使专业人才培养
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好的契合度。
考查要点  
1.专业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
量,发现问题,促进专业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注重邀请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跟踪评价机制
已经形成固定做法,并稳定地扩大覆盖面,其结果能够进入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性循
环。
3.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外部评价对于教学改进有实际效果。
佐证材料  
1.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相关资料,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方案、用人
单位(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度调查资料、毕业生入职后 3—5 年职业发展
状况分析、近 3 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报告等。
2.毕业生跟踪改进措施、外部评价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改革的
相关资料。
7.4[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
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内涵解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该指标要求校院两级采
用多种方法对专业进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对校内外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288
并将结果用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
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
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考查要点  
1.建立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把常态监控的
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教
师,促使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2.注重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的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督促专业
开展自我监控和质量评估,运用课程目标评价的结果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考评办法,运用毕业要求评价的结果修订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
运用培养目标评价的结果修订与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支持面向
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
佐证材料  
1.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的
相关材料。
2.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外评价实施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年度质量分析报告等相
关材料。
3.学前教育专业运用课程目标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办
法,运用毕业要求评价结果修订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运用培养
目标评价结果修订与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等持续改进的佐证材
料。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结果的质量要求,是对毕业
要求的落实与佐证。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生源质量支撑毕业要求
的情况;二是学生成长指导与学业监测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
服务社会的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
量、社会声誉六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289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内涵解读  
生源质量是人才质量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
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高生源质量,既要靠职业吸引
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障。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培
养合格幼儿园教师为目标,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把好生源
质量关,要明确生源质量标准,综合分析本专业生源情况,指出生源中存在的潜
在性问题及改进措施;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加强专业宣传,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
录取方式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招
生录取制度,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报考学前教育
专业。
考查要点  
1.专业对生源质量有明确的说明,对生源中存在的潜在性问题明确知晓,并
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生源。
2.专业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深入探索提前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二次选拔、
增加面试考核环节、公费定向招生等招生录取机制,选拔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
生源攻读学前教育专业。
3.专业近年生源的实际状况能证明生源质量提高情况:生源质量良好,师范
生均有明确的从教意愿和较好的综合素养。本科及高中后专科专业师范生录取分
数线处于本地区同层次高校前列。5 年制专科专业师范生录取最低分不低于当地
省优质高中录取控制线。新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体质健康状况、综
合素质评价以及第一志愿占比和报到率较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专业近 3 年新生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统计分析。
(2)专业近 3 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
愿情况一览表。
2.政策支持类:290
(1)专业推进综合性评价录取改革方案及近两年录取办法等资料,包括与
学生签订的公费定向招生培养协议等原始资料以及其他反映专业招生举措的特
色性资料。
(2)近 3 年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8.2[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
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内涵解读  
了解学生需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前
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于专业选择、
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多种诉求,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在学情分析
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相结合的
课程与教学方案,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
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考查要点  
1.专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调查
学生需求,近年来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被关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及
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2.专业根据学情完善课程与教学方案,有具体制度,有做法,有成效。根据
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课程基本框架、必
修选修学时分配、模块化课程、课后指导等措施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
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3.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专业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
态支持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个人发展档案,包括学生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有利于培养
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各类活动相关材料,以及接受个别化指导的特色材料(线上交
流、课后答疑、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291
2.政策支持类:
(1)对接学生需求的专业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业进行学生需求调研
的过程性资料、学前教育专业学情分析报告等材料。
(2)反映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以及选
修课程开设情况。
8.3[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
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
师范生成长需求。
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工作,成长指导对于落实毕业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至关重要。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
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
理论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
效应,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
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
成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考查要点  
1.建立了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
理健康教育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
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薄弱学生帮扶计划,
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了解,学生满意度较高。
2.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好。
3.有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相关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
服务人员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服务全体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应
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无重要工作疏忽和责任事故。292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学习成
绩及学习产出材料,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2)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筛选分析报告、薄弱学生帮扶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包括相关制度,为学生提供思
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
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学生指导服务满意度测评及近 3 年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责任
事故认定情况。
(2)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情况。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情况,以及
学生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与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
(4)学生工作系统以外的学生指导机制工作情况与成效等其他特色材料。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
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通过规范指导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
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学
业监测的正常运行发现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预警机制;建立学生学
习的成长档案,帮扶弱势学生,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
性学习指导,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专业制定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
了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
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和师范生综合素
质评价。293
2.有学生学业发展测评实施办法和学生个人发展档案,专业对不同来源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业监测情况进行反馈,对可能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同学发出
预警并给予指导。
3.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分考纪等环节的监测,
学业监测综合分析信息能传递到教研组、教师及班主任,以规章制度、组织保障
等有效措施实施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帮扶弱势学生,
促进学风建设。
4.有明确的学分认定规定,有规范的认定过程,并严格执行,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
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良好,达到了毕业要求。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专业学生在校学业状况,包括各门课程的成绩册、各类学习成果分析、
整体学业分析材料。
(2)师范生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相关材料,以
及兼顾毕业要求与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档案资料。
(3)弱势学生学业帮扶资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学业监测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以及针对毕业要求的学生全程学
习状况评估和反馈改进机制(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风考纪
等环节监测与改进)等相关材料。
(2)支撑毕业要求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材
料。
(3)学分认定规定及学业预警等相关资料。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
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294
获证率和就业率是衡量师范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
了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
工作的基本准入要求,是师范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初次就业率反映了
人才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反映了毕业生的教育态度和情
怀。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重视毕业生的获证率、初次就业率以及教育岗位的
就业率,出台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采取措施推动就业
工作;应将毕业生获证率和对口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定期分析
学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服
务、就业考试面试指导,引导师范生积极从教。
考查要点  
1.专业在促进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获取、初次就业率和志愿从教等方面有制
度、有措施。
2.应届毕业生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初次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就业
岗位对口率等数据,证明相关制度与措施具有实效。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本
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的相关材料。
(2)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录取研究生和升入高一级学校除外)获得幼儿园
教师资格证书(含编号)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
相关材料。
(3)近 3 年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比例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近三届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材料。
(3)反映专业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与措施等
相关材料。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295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
度。因此,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
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将毕业生社会声誉作
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动力,建立促进毕业要求达成方面的跟踪反馈与改进机
制,关注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主动了解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
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改进专业办学,使专业人才培养
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考查要点  
1.专业重视毕业生专业发展成就跟踪工作,通过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毕
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定期跟踪并分析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
业发展状况。
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
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较好,用人
单位满意度较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包括
入职 5 年来的专业发展规划、师德演讲与日常考核情况、教育教学测评与优秀活
动展示情况、撰写教学论文与反思案例情况、在职学习与学历提升情况、综合荣
誉与专业竞赛获奖情况、志愿支教情况等。
(2)用人单位、同行、幼儿家长对近四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调查表及汇总表。
满意度调查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相关的问卷。
(3)专业办学特色、成果和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对专业办学的评价等相关材
料。
2.政策支持类:
(1)毕业生跟踪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相关资料,以及跟踪调查
后的分析、反馈、改进等资料。
(2)对近四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3)近 3 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情况。296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三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
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
业教学相关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包括培养目
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
生发展 8 个一级指标,41 个二级指标。
8 个一级指标和 41 个二级指标是一个整体,均为专业人才培养涉及的重要
内容,不可或缺。所有指标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
的认证理念设置。学生发展是专业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
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核心指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毕业要求,由毕业
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体现了以产出为导向;
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
改进机制,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用于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形成持续
改进质量文化。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时,应依据认证理念,将各项指标有机结合,综合评判,
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评建“
5 个度”的达成情况,推进内涵建设。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个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和
人才定位的描述。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
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 4 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
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
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
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
程。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297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定位,是专业设计毕
业要求的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
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进行需求调研,符合国家、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对接毕业生服务区域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体现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
改革要求;要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依托学校的
培养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相吻合。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吻合。
3.专业对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战略进行需求调研,并加以分析。
4.专业围绕培养目标对接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定期进行评价与改进,效果突
出。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定位分析报告。
2.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报告和毕业生服务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相
关材料。
3.专业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
4.学校近期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资料。
5.专业对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分析的
相关资料。
6.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的过程性材料。
7.体现专业目标定位的其他特色材料。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298
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
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目标内涵反映师范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环境下应具
有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发展潜力与竞争力,是专业设计毕业生基本素养和职业能
力的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要清晰明确,目标表述科学规范、具体、可衡
量、可达成;要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遵循幼儿园教师早期专业成长的规律,
反映师范生毕业后经过 5 年左右的实践,作为一名合格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
养和能力要求,以及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够承担的社会与专业责任;要体现学前教
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反映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凸显自身
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要建立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幼儿园、家长、
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目标设置工作机制,使目标内涵为本专业
利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对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做出科学预判,在目标设定时关注师
范生职业能力素质结构与发展潜质,将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
的发展预期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培养目标能够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
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
2.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表述科学规范、可衡量、可达成,体现了专
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
3.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注意广泛听取本校师生、幼儿园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理念在师生中、地方上有较强的认同感、影响力。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分析报告。
2.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成就评价相关资料。
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及相关论证材料。
4.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教育理念宣传资料。
5.利益相关方理解并认同培养目标的相关材料。
6.体现专业目标内涵的其他特色材料。299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
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是评价目标定位与内外需求的吻合度,合理性评价
结果主要用于改进培养目标。专业要以“目标合理”为追求,将人才培养目标与
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系统设计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机制;邀请本校学生、教
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和修订培养目标;及时
反馈评价结果,并从“目标合理”的角度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考查要点  
1.建立培养目标定期评价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
培养目标合理性、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要求的契合度。
2.在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中,本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
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3.专业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和人员反馈评价结果,并按照规定程序对培养目
标进行修订。
佐证材料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
2.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
3.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的相关资料。
4.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的过程性材料。
5.体现专业目标评价的其他特色材料。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符合国家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
养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毕业要求既是实现培
养目标的保证,又是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
据,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毕业要求应
该体现专业特色,支撑培养目标。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四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300
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通用标准 10 条的覆盖情况;三
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具
体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等 4 个维度,及师德规范、教
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自主学习、国际视野、反
思研究和交流合作 10 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
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
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
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
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
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
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 4 个领域的职业认
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
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
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
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养成目标,系统构建职业认知和规范养
成体系,所制定的相应毕业要求条款能够对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师德要求以及培养目标中“社会责任”相关内容,体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301
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
2.师德规范的毕业要求,通过师德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落实到教师
教育课程学习中去;通过学校与专业的评优、文化环境建设、课外学习、社会实
践等培养机制,营造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生态环境;通过教育实践的目标和实施,
贯彻到师范生践行体验中去。
3.专业建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
价相结合的师德规范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的状况实施全方
位评价。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具有教书育人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立志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佐证材料  
1.专业师德规范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毕业生师德规范要求。
(2)落实师德规范的教师教育专题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落实师德规范的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
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落实师德规范的榜样课程、活动课程、行为养成课程等相关课程实施
的过程性材料。
5)专业开展师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2.专业师德规范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师德规范发展测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
资料。
2)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3)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
关资料。
(4)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5)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
资料。
3.体现专业师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其他特色材料。302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
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
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素养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
聚焦促进学生成长,从职业理解、师生关系、自身修养等多领域提出具体培养规
格要求。专业要以“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养成目标,系统构建以胸怀育人为基
础,以情系学生为重点,以加强修养为支撑的养成教育体系;通过参与式课程学
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
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从胸怀育人角度,树立正确的教师
观,理解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
促进幼儿自主和全面发展,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加强自身修
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
力的行为,育人为本,乐于从教;帮助师范生从情系幼儿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儿
童观,以幼儿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
师幼关系,尊重幼儿人格,尊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幼儿富有
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和细心,乐于为幼儿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以“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养成目标,系统构建毕业生教育情怀
养成教育体系,所制定的相应毕业要求条款能够对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
行)》的教育信念要求以及培养目标中“社会责任”相关内容,能够对该毕业要
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职业理想、信念与心理素质,体现学前教
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2.教育情怀的毕业要求,在教师教育的相关课程、师范生成长环境与文化建
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培养与养成环节中得到全面体现。
3.专业建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
评价相结合的积极情感养成教育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对师范生教育情怀养成的状303
况实施全方位评价。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专业思想稳固,具
有正确的教师观、儿童观、教育观,乐于从教。
佐证材料  
1.专业教育情怀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职业认知、综合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
标准和教学大纲。
(2)公共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大纲。
(3)落实教育情怀的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
主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相关过程性材料。
(4)专业开展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2.专业教育情怀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职业行为与素养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档案资
料。
(2)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3)专业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竞赛获奖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
关资料。
(4)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
3.体现专业教育情怀养成教育的其他特色材料。
学会教学  
2.3[保教知识]  
掌握通识知识和儿童发展知识,掌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思想与
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核心素养内涵;了解领域渗透与知识整合,对
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综合领会并形成专业领域教学知识。
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内涵解读  
保教知识是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力的
前提条件。知识整合是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保障,是幼儿学习具有的
综合性特征对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专业知识定位,就幼304
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以及从适应核心素养教学需要
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形成整合性知识与能力结构”为
培养目标,系统建构以整合知识观为统领、以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为核心、以幼
儿学习发展领域知识体系为主线、以通识性知识为基础、以学习科学为中介、以
各领域教学知识为重点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运用体系;要以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
创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中心,突破课堂教学陈规,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
习,创设深度学习情境,积极推行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帮助
师范生形成科学的知识观,能够立足各领域发展的思想和方法,把握学前教育专
业领域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实现领域内有序整合和跨领域相关整合;要
以学习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领域知识和教学知识,初步形成领域教学知识;以
初步习得培养核心素养教学经验为评价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指导师范生整
合领域素养知识和学习指导方法策略,形成积极的体验和一定的经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阐述,并对该毕
业要求的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要求,
以及专业领域知识整合与渗透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保教知识和领域渗透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
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和通识性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
给予师范生拓展学科前沿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
运用保教知识和知识探究方法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掌握保教知识
和运用专业领域知识探究方法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要
求。
佐证材料  
1.保教知识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保教知识结构分析。
(2)落实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教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
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305
(3)落实通识性知识的通识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4)相关课程对学生保教知识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
过程性资料。
2.保教知识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专业知识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等。
(3)学生开展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资料与成果,
如读书笔记、实验报告、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3.专业支持毕业生保教知识达成的其他特色材料。
2.4[保教能力]  
理解教师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幼儿身心发展
规律和学习特点,整合各领域的内容,科学规划一日生活,创设教育环境,综
合实施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过程,实施融合教育。有效运用多种方
法,进行学习评价。
内涵解读  
保教能力是师范毕业生在幼儿园开展保教工作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该指
标对应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定位,聚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具
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习得以学定教的教学能力,综合实施教育活动”
为培养目标,构建结果导向、知行合一的保教能力培养体系。整合理性认知和实
践体验,帮助师范生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初步实现“幼儿
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塑造。重在指导师范生在理解把握《幼儿园教育指
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涵基础上,通过模块课程
学习和系列教学实践的互动生成,系统扎实掌握领域整合、学习环境创设、一日
生活规划、综合教育实施、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成果评价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
策略;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初步践行以学定教理念,形成有效运用保
教知识观察、解决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探索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融
合教育的初步经验和相应教育教学行为。
考查要点 306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能力的阐述,并对该毕业要求的内
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学生领域整合、学习环境创设、一日生活
规划、综合教育实施、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成果评价、实施融合教育等多种能力
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保教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
域教育课程的相关模块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知
识运用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运用保教知识观
察、解决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探索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
尝试体验。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要
求。
佐证材料  
1.保教能力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保教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一日生活规划、幼儿园环境创设、保教活动组织、幼儿行为观察
记录与分析、幼儿园活动评价等保教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
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保教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
过程性资料。
2.保教能力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专业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率
和获奖情况。
(3)学生作业包括幼儿园环境规划与设计、保教活动设计、幼儿行为观察
记录与分析报告、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3.专业支持毕业生保教能力达成的其他特色材料。
学会育人 307
2.5[班级管理]  
掌握班级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幼儿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
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的方法与要点,研究班级工作的规律。建立
良好的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安全舒适的班级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营造尊重、平等、
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内涵解读  
班级管理是师范毕业生在幼儿园开展班级工作的重要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
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聚焦班级管理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围
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班级管理能力,指导师范生设计、
规划和管理幼儿园班级生活,利用个人魅力与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班级环境,引导
师范生做为人师表的楷模;要以“平等尊重、榜样示范”为养成目标,引导师范
生认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班级管理的原理,掌握班级常规工作的方法
与要点,研究班级工作的规律;帮助师范生从情系幼儿的角度,树立正确的班级
管理观,通过幼儿园教育实践,获得建设平等尊重的班级人际关系、建立自主协
商的班级秩序与规则等班级管理工作的体验,夯实助力幼儿健康成长的班级管理
能力。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班级管理能力的阐述,并对该毕业要求
的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设计、规划和管理幼儿园班级
生活,利用个人魅力与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班级环境,以及为人师表等多种能力的
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
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班级管
理知识运用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实践班级管理
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308
的要求。
佐证材料  
1.班级管理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班级环境创设、一日生活规划与实施、师幼互动与沟通、幼儿行
为养成、班级管理实务与社会实践等班级管理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
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2.班级管理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班级管理教育实习、保教实践相关资料。
(3)学生作业包括班级环境创设案例、一日生活规划与实施案例、师幼互
动与沟通案例、个别幼儿行为转化案例、班级管理实务与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
小论文等。
3.专业支持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达成的其他特色材料。
2.6[综合育人]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掌握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
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获得积极体验。理解环境育人价值,理解园
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社会性-情感教育内容灵活渗透在一日
生活之中,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
面育人。
内涵解读  
综合育人能力是师范生实施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核心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
标中发展能力定位,聚焦综合育人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围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综合育人能力要求,确立“德育为先、
全面育人”的职业理想,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师范生做
环境育人的楷模;要以“综合育人”为养成目标,引导师范生理解环境育人的价
值,掌握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综合育人的工作规律和基本309
方法;帮助师范生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实
践过程中,重视发挥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的育人作用,将社会性-情感教育内容
灵活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通过家园社区共育与随机育人,获得全面育人的多样
化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综合育人能力的阐述,对该毕业要求的
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环境育人、随机教育、整合资源
全面育人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
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综合育
人知识运用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实践环境育人
和随机教育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综合育人能力
的要求。
佐证材料  
1.综合育人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环境育人、随机教育、整合资源全面育人等综合育人能力的教师
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
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综合育人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2.综合育人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体现学生在教育实习和保教实践中全面育人的相
关资料。
(3)学生作业包括环境育人、随机教育、整合资源全面育人等实践案例、
个别幼儿行为转化案例、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310
3.专业支持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达成的其他特色材料。
学会发展  
2.7[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
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
我管理能力。
内涵解读  
自主学习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
从自主学习养成机制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为目标,创设环境,指导方法,提供资源和评估反馈,建构师范生自主学习知识与
技能、自主体验实践与研究的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师范生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形成专
业发展意识,树立自主终身学习理念,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成长阶段和
路径方法;指导师范生通过分析自我,确定就业愿景,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发展重
点,选择自我管理策略,制订并实施专业学习和发展规划,以转变课堂学习方式为
着力点,通过多元评价,养成课堂自主参与和课外自主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自主
实践和自主研究能力。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阐述,对该毕业要求的
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规划职业生涯、自主专业发展等
所需要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
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
理教育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的学习平
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自我管理与职业规划的尝试体
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反思发展能力
的要求。311
佐证材料  
1.自主学习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等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
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
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4)体现学生自我管理与评价能力训练的相关资料。
2.自主学习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自我管理与评价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
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毕业生学习计划、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计
划、成长档案袋等自主学习的过程性材料。
3.专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达成的其他特色材料。
2.8[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
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内涵解读  
国际视野是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创新性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
位,从国际视野养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专业应以“具备国际视野及
经历体验”为培养目标,设计专题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内容和路径,指导师
范生树立全球意识,拓宽教育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全球重大的社会与教育发展
问题;了解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学科教育前沿动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
参与国际学科与教育研究交流活动机会,组织师范生参加国际交换学习和互换实习
等,帮助师范生学习体验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跨文化交流经验;注重在教育教学实
践中,引导师范生尝试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
及时评估反馈应用效果。
考查要点 312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国际视野的阐述,对该毕业要求的内涵
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参与国际交流、借鉴国际经验等所需
要的全球意识、开放心态、跨文化交流与国际比较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
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国际视野的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域
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开设有丰富的国际教育交流课程。通过选修
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全球意识与国际比较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
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国际交流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国际视野的水
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反思发展能力
的要求。
佐证材料  
1.国际视野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国际视野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师范生国际交流、国际学前教育经验借鉴等国际视野能力培养的
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
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国际视野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4)学生跨文化交流活动相关资料。
2.国际视野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国际视野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毕业生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国际交流、借鉴国际
学前教育经验等国际视野能力培养的过程性材料。
3.专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达成的其他特色材料。
2.9[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关注和分析教育实践中313
的问题。掌握研究幼儿行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
学研究能力。
内涵解读  
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
标中发展能力定位,聚焦反思与研究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对
反思与研究能力培养进行体系化设计与养成性实施评价。一是以“养成反思习惯”
为目标,既开设专题进行习得化培养,又结合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教学渗透反思与
批判性思维培养,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价值,树立教师是实践性反思者角色意识,
能够独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见习研习实习全程,指导师范生学
会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收集分析自身实践活动信息,自
我诊断,自我改进。二是以“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通过专题课
程、科研活动、实习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混合式研究实践,掌握研究教育实
践的一般方法,经历体验研究过程,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初
步学会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反思研究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
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创新创业、实施反思性教学、完
成毕业论文与设计等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方法以及反思、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反思研究能力的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
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幼儿行为研究课程、教
育教学研究课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创新意识
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教育教
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反思研究能力的水平进行
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反思研究能力
的要求。
佐证材料 314
1.反思研究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反思研究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师范生创新创业、实施反思性教学、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等反思
研究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
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反思研究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4)体现学生专业反思与研究能力训练的相关资料。
2.反思研究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反思研究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毕业生反思笔记、课堂观摩、校际研讨、行动研
究、成长档案袋等教育教学反思的过程性材料。
(3)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及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
评价等相关资料。
(4)近 3 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评定等相关资料及原始档案。
(5)近 4 年学生以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利。
(6)近 4 年学生以第一署名单位主持国家级、省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
验计划或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
3.专业支持毕业生反思研究能力达成的其他特色材料。
2.10[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
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内涵解读  
 交流合作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
力定位,着重从掌握技能与实践体验层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体
验掌握交流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引导
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系统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
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315
究、小组实习等,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具备
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幼儿、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相关经历
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交流合作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
求的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人际沟通、小组互助与合作
学习、团队拓展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
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小组互助与协作学习课
程。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沟通合作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
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交流合作能
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
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沟通合作能力
的要求。
佐证材料  
1.交流合作相应毕业要求及支撑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交流合作能力结构分析。
(2)落实师范生人际沟通、小组互助与合作学习、团队拓展等交流合作能
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
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
测的过程性资料。
(4)学校为学生提供参加多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活动制度规定。
2.交流合作相应要求的达成证明:
(1)毕业生交流合作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活动并有实际体
验的反思日记等证明材料。
(3)学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记录。316
(4)学生参与幼儿园多种教研活动诸如班级开放活动、现场教学、反思分
享、园本教研等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资料记录。
(5)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活动资料记
录。
(6)学生跨学科、跨领域、跨年级以及跨园所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等资
料。
3.专业支持毕业生交流合作能力达成的其他特色材料。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
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标
准中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
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
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
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学前教育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依据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
素质能力的要求,围绕“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
念,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构建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
业能力”为基本内容,重视师范生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跟踪对接国际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能够全面覆盖、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
的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其形成乐教适教的综合素质,具备终
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潜能。
考查要点 317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条毕业要求都有相应的
课程和教学环节支撑,并能够以课程矩阵形式呈现。
2.课程设置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与
能力的要求,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
实践的意见》规定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并能够围绕卓越幼儿园
教师培养要求设置体现国际学前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的特色课程。
3.专业师生对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对课程设置高
度认可。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方案修订过程性材料)。
2.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矩阵图。
3.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4.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成果等材料。
3.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
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
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
不低于总学分的 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构建各类课程有机结合、学分比例规范、能够支撑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课
程结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构建通识教育、支
撑各领域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
合理,契合师范生“应知应会”及自主发展能力培养需要,支撑“一践行、三学
会”毕业要求的课程结构,以保证师范生达成“能教”又“会教”的综合素养,
并具备自主发展的专业潜力。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有效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人才培养方
案中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比例
恰当、深度融合,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知识能力318
素养的要求。
2.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
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步扩大选修课程比例,助推师范生自主学习和形成合理的知
识能力结构。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结构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关联图。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
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幼
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
成促进师范生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内容,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
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注重
课程内容选择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体现幼儿园教
师职业要求的课程内容;坚持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前
瞻性,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
最新成果、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注重优质课
程资源开发,选用优秀教材进行专业教学,并能根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积
极开发专业教材,形成促进师范生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考查要点  
1.明确所开设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并据此细化课程目标、选择课程
内容,确保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予以支撑。
2.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在课堂319
教学、教育实践等教学环节中,能够多途径融入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
教育的内容。
3.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需要,及时更新和优
化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和促进师范生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
课程文化。
4.选用优秀教材,教材与课程内容相符。引入国外优秀教材,专业教材开发
和建设富有成效。
佐证材料  
1.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教学大纲。
2.渗透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的课程内容证明材料。
3.本专业引入的学科前沿知识、幼儿园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研究最新成果、
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以及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等资料。
4.教材选用管理制度、本专业研发的教材以及近三届学生所使用的教材。
5.反映本专业促进师范生多样性、特色化发展课程文化的证明材料。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
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
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
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
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
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师范生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专业预期培养目标和毕
业要求的重要手段。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在合理设置课程,做好对毕业要求
指标点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依据毕业要
求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教
学环节;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技术手段更新,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
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
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富有成效320
地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和幼儿园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
和质量;通过开展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从教信
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考查要点  
1.以课程矩阵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的课
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准确表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
的能力。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
核方式、评分标准相关联。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
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师范生学习成果达成度高。
2.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师范生学习需求调整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
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
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
学习,课堂教学质量高。
3.合理组织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教师养成
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浓郁,教师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技能训练富有成效,
师范生扎实掌握教师基本技能和幼儿园教师从教基本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
力强。
4.各类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能够证明师范生
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匹配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理论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相关知
识的掌握,探究课程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课程
着重考察学生习得的基本技能与从教技能,活动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师德养成与践
行体验,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着重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情意的
实践应用。所有课程学习任务的评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
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2.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等。
3.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与成效,包括各种类型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性
材料和终结性材料,如理论课程的作业、试卷,探究课程的研究报告、学科小论321
文、毕业论文,技能训练课程的表现性记录、作品,活动课程的师德体验活动等,
实践课程的见、实习指导手册的记录等相关材料。
4.专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5.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
习和组织社团活动的相关材料。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
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课程与教学环节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该指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主要
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要定
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
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评
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
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评价制度健全,能够做到责任到人,标准科学,方法多元,过程
规范,结果客观,导向正确,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进的课
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
2.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定期开展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举证,发现薄弱环节和
存在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3.能够紧扣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查找
教学活动短板并改进提高,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
学生自身、幼儿园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对学生各类学习表现
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以及各类课程考核的定量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的评价方法,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322
4.立足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持续改进措施,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教学质量好。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
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和课程教学评价制度与实施结果总结报告等相关
材料。
2.专业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课程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等相关材料。
3.学生考试、考核等学业评价实施办法与评价改革的相关材料。
4.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与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
5.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情况。
6.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7.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课程体
系合理性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记录。
8.体现课程评价的其他特色材料。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有
重要的支撑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 5 个方面:一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
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二是协同培养合作功能与成效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
况;三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基地建设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情况;四是“双导
师”有效履职情况;五是实践教学的有效评价与改进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
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
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
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
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323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为支撑毕业要求达成所开展的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该指标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要切实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
要资源,打通与幼儿园共同培养优秀教师通道,与地方区域整体推进教师教育创
新发展,提升区域办学质量和教育竞争力;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
机制,构建基于“合作共建、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的合
作模式,探索与协同主体间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开发、教学团队组织、
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等多方面合作,形成教师培养、
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
态化的运行管理,确保有效促进学生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研究、专业课程开发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考查要点  
1.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通过签订实质
性合作协议,明晰三方的权利与责任,三方合作有专人负责,经常联系,密切合
作,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并有规范的协议、常态化的组织实施、持
续的改进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能积极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经
常提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协同育人
得到有效落实。
2.学校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
究,搭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平台,为在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
供专业化的服务,形成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做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现合作
共赢。
3.协同培养带来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幼儿园之间在师范生培养实习实
践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
课题研究、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等领域协同育人方面明显的合
作实效。
4.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理文
档齐全,协同主体之间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协同制度、协同措施。
佐证材料 324
1.专业签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与“三位一体”合作方进行教育实践、幼儿园教师培训、基础教育
研究和服务合作的相关材料。
3.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进行管理、取得成果
等相关材料。
4.体现专业协同育人的其他特色材料。
4.2[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
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配备
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平台。
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帮
助师范生获得一线优秀教师的经验性指导、榜样示范,助力师范生完成从实习学
生到合格教师的适应性转变;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明确标准和质量要求,使
专业教育实践基地布局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师资精良、管理规范、保障条件充
分,优势与特色鲜明,充分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校园合作教研与专业师资培训
需求。
考查要点  
1.学校有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的相关制度和举措,成效突出。专业重
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幼儿园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实践
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且具备良好的园风、较强的师资
力量、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改实践经验,基地数量充分满足教育实践、教育教学
研究和师资培训的需要,确保能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充分的实践机会、
有效的实践指导和安全健康的实践环境。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必须是获得省级及
以上优质园、教师培训基地园、优秀实践教学基地等称号,师资力量、学科优势、
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强的园所,由学校自行认定。
佐证材料 325
1.已签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特色介绍,近 4 年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接纳实习生数据统计和评价等相关材料。
2.院系与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过程性资料、学生实习总结等
相关材料。
3.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与管理制度、学校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
协议等相关材料。
4.体现专业基地建设的其他特色材料。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
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
间的上课时数。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和养成专业情意
的关键环节。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通过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要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
要求,系统设计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环
节,融合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内容,累计时间不少
于一学期,并与其它教学环节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集中有效的指导实
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
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保教活动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
与幼儿指导等技能,为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考查要点  
1.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
养全过程,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
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
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
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326
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并能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
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
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采用高校指导教师评价、师范生同
伴评价、师范生自我评价、实践基地园指导教师评价等方式,综合运用课堂观察、
幼儿访谈及教育实践档案分析等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
3.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教师教育课程
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要求,且对
学生全覆盖,有评价,有记载,效果好。具体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
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佐证材料  
1.教育实践指导文件和管理办法。
2.学前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包括实践目标、
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3.学前教育实践年度计划与总结、校内外教师指导文件、教育实践指导手册
等相关材料。
4.近 4 年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价相关资料。
5.体现专业实践教学的其他特色材料。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
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
水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校教师与幼儿园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
本要求,是确保师范生获得教师教育知识与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环节。
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高校专业教师与幼儿园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学前教
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对导师遴选、工作要求、业务培训、实践指导、条件
保障、考核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并注重充分发挥两类导师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共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出台与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的支持教
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打造数量充足、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327
熟悉幼儿园保教实践的校内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要采取驻园指导、巡回指导
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通过专题研究、协同教研、定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
提高“双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考查要点  
1.学校制定并实行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
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双导师”指导实践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
在导师遴选、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与考核评价等方面,专业制定有具
体标准和明确要求。
2.学校出台了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把对幼儿园的教科
研和实践指导以及培训纳入教师的工作范围并计算工作量。专业建设有一批师德
高尚、业务精湛、专业实践能力强、数量充足、稳定性强且责权明确的师范生实践
教学指导教师。“双导师”数量足、稳定性强、责权利明确,一般每 2 个保教实践
基地配备不少于 1 个高校导师,每 4 个实习生配备不少于 1 个幼儿园导师,高校导
师、园方导师、实习小组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三方协议。
3.专业通过专题培训、合作研究、现场研讨、网络研修等方式组织对“双导
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有制度,有做法,成效显著。
4.专业定期对“双导师”有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双
导师”队伍成员。
佐证材料  
1.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材料(“双导师”遴选与管理的相关制
度、实践指导要求、合作协议以及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教师的具体措施办法等)。
2.近 4 年遴选的“双导师”名册等档案资料。
3.教育实践“双导师”的教育实践计划、工作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材料。
4.学校对“双导师”开展相关培训或专业指导活动的相关资料。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
进制度。具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
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328
规范而有质量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是确保师范生获得教学实践智慧体验
与提升执教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教育实践评价和
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
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依据教育
实践任务,建立规范且具体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对师范生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
质量监控;应建立师范生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考评标准,并通过给予师
范生更多教育实践机会、为实习生提供相关教育教学主题、加大对实践反思的量
化要求等措施,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引导学生及时捕捉教育教
学问题,使其形成教育教学自我诊断、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过程评
价与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多样化的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
获得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并据此改进教学工作,实施个别化教育和指
导,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考查要点  
1.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
保教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各环节实施质量监控,教育实践
管理规范有序,教育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制定并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根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数
据,定期修改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不断提高教育实践
成效,专业教育实践管理工作的水平和状态好。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
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
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
4.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客观、多样化的评价师范生在见习、实习、研习中的
表现,热情鼓励他们的细小进步,让他们学会判断、分析自己的工作,并对其实
施个别化教育和指导,确保毕业前适应保教岗位要求。
佐证材料  
1.教育实践指导文件、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大纲(含修订记录和修订情况)、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
准、学生教育实践质量分析报告等资料。329
3.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资料
和学习成果,包括考勤表、学习心得笔记、听课记录、观察日记、教案设计、教
学录像、教学研究小论文等。
4.“双导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记录,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和学习
成果的评价意见、考核成绩等相关资料。
5.体现专业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的相关佐证材料。如教学管理者、校内外指
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园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教育实践目标与毕业要
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教育实践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等。
6.体现基于评价的教育实践个别化指导方案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
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教学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和结构,还应
该体现在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职业经历能否保证和提升教学
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是否考虑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本部分测评重点关
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二是师资队伍的水平支撑
毕业要求的情况;三是保证师资队伍健康稳定发展的补充与培养机制建设情况。
具体包括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80%、专科一般不低于 40% ,高级职
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幼儿园一
线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
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内涵解读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前
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立促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
设机制,出台激励教师投入师范生课堂教学的制度和措施、兼职教师聘任规定,
使学前教育专业拥有一支数量、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330
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确保高
学历、高职称专任教师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同时,按要求选聘具有
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与教育实践指
导能力的省市级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兼职
教师,并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教育实习指导、论文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
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考查要点  
1.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
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和标准要求,满足课程教学、师范生培养需
要和学科发展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师范生上课,
并担任师范生导师。
2.有选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与考评办法,明确而具体地规定兼职教师的
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将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纳入整体师资队伍规划。受聘的“一
线优秀幼儿教师”原则上是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在师范生
培养中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教育实习指导、论文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具体
明确的工作任务,并接受绩效考评。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学
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教师与学生数量、生师比、工作量和满足专业
教学需要情况分析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师中,近 4 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课表。
3.兼职教师选聘制度、评价标准、能力建设及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资料。
4.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或教研员兼任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与师范生实践指
导的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教育教学能力;治学严谨,
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有较丰富的学前教育研究成果。具331
有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
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教师素质能力是对其“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由师德示范、教育教学能力、
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构成,是师范毕业生素质能力的重要保障。
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认真负责地对待专业人才培养
各项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教师素质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行
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出台教师素质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浓厚教研、科研风
气,推动教师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
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改变对教师评价的单一性,将学生学习满意度与获得感作
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
考查要点  
1.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措施办法、实际成效
以及长效机制。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有明确而具体可行的系列活动或师德教育
课程。教师熟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严格遵守,为人师表,从严治
教,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近两年专任教师无违法违规被处理。
2.专业教师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明
晰所执教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承担与教学相关任务的数量及其质
量能够有效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工
作的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3.专业教研、科研风气浓厚,定期组织覆盖全面、形式多样的教师能力发展
活动,有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注重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
革。
4.专业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本指
标项所要求的指导,专业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与相应的评价。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2.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及成果等相关材料。
3.近 3 年学生评教方案、专业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数据分析报告与结果使用332
情况等相关资料。
4.近 5 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省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教学及教
学技能竞赛并获奖的相关材料。
5.专业专任教师近 5 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6.近 3 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者指导
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
7.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发展与进行职业规划的相关材料。
5.3[实践经历]  
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
工作,每 5 年至少有一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并有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熟悉并具有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是确保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性与
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专业教师与幼儿园和地方教育
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幼儿园一线实践锻炼的长效
机制,保证专业教师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时间,确保“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的落实;促使专业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现状与时代要求,深入研究幼
儿园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对于任教教师综
合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质量要求;支持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观摩、跟班活动、
联合课题研究、参与教研、指导实习、学术报告与研究成果分享等教育教学实践
活动,不断提升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形
成丰富的学前教育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所有专业教师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进程、教育现状和发展要求,熟悉《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 岁儿童学习
与发展指南》及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等,熟悉幼儿园保教工作,具有指导、分
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的指导案例,积极推进专业教
育教学改革,有丰富的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2.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每 5 年至少有 1 年幼儿园保教工作经历,1 年可以是333
一个学年、一个年度、两个学期,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可累计;每年均有到幼儿园、
市县教育部门工作实践的经历,工作实践包括组织活动、观摩活动、指导实习、
参加教科研活动、应邀做学术报告等。
3.校院两级均重视专业教师实践经历,出台支持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实
践的具体考评标准,并有相应的支持性政策予以保障落实。
佐证材料  
1.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每5年至少有1年幼儿园保教工作经历”的证明材
料,包括年度教学计划、备课教案、一日生活计划与幼儿名册、教研活动日志记
录、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2.校院两级出台的支持专业教师赴幼儿园、市县工作实践的相关制度和工作
方案等相关资料。
3.专业教师实践经历考评标准及近 5 年实施材料,包括专业教师赴幼儿园、
市县教育部门指导教育教学及工作实践的过程性资料,在幼儿园开展教学科研工
作的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课题研究总结等相关材料。
4.近 5 年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教研论文、主持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研项
目、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等材料。
5.4[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
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
配、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
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毕业要求
达成的动力和保障。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素质优良,满足需求”为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通过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教师培训与实践
研修制度、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发展的教研机制等,探索专业教师持续发展的支持
机制;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绩
效分配、职称晋升、教学改进之中;建设好基层教研组织,支持基层教研组织开
展常态教研,拓宽与幼儿园协同促进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不断334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考查要点  
1.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了
合理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机制健全,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
展。
2.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等项目,建立教研室等专业基层
组织,定期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改进
等相关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成效突出。
3.实施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项目,采取导师制、助教制及社会实践等措施,
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能力。
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明确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承担的责任
和实际投入考评要求,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
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教师对相关办法清楚了解,并积极配合。
5.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
机制,有目标,有措施,有投入,有考核,有奖惩,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可持
续发展。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反映建设成效的相关资料。
2.所有在职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3.反映专业带头人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及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情况的相关资
料。
4.证明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
发展机制的相关资料。
5.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
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情况。
六、支持条件  
支持条件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硬件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有重
要的保障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经费投入满足人才培养
需求的情况;二是设施设备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情况;三是图书资料及数字335
化教学资源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具体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障三个
二级指标。
6.1[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
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
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
有标准和预决算。
内涵解读  
专业建设经费支撑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保障课程目标达成。学校应建立保
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将师范类专业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来给予经
费保障;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所需的经费,给予稳定的经费来源、
明确的标准、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的管理,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硬件和软件投入
满足毕业要求、教学改革与持续改进的经费需求;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要惠及全
体学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考查要点  
1.学校重视对师范类专业经费投入,建立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
制,学校分管领导、院系领导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所需经费高度重
视,逐年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投入。
2.专业建设经费完全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教育实践、教师培养培训、教育
资源更新的要求,专业建设经费总量逐年递增,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惠及全体学
生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投入占比符合标准要求,教学投
入的量与内容满足毕业要求、教学改革与持续改进的经费需求。教学设施设备和
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佐证材料  
1.学校教学经费管理的规范性措施及师范类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办法。
2.学前教育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
例数据、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标准及执行情况、近 3 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设施设备、图书资料购置及其更新等标准及执行情况等相关资料。336
3.近 3 年学前教育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基
础数据和相关账册。
4.近 3 年学前教育专业专项建设与教科研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的相关账册。
6.2[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保育
实践、营养卫生实践、实验教学、教玩具设计与制作训练、教学技能训练、艺
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
学习方式转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
便捷、充分。
内涵解读  
专业设施是实施和保障专业教育教学、教育实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硬件
要求,是支撑毕业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条件。师范类专业设施包括学科教学与实验
设施、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设施等,学校要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原则,为师
范类专业配优配足标准化的设施,尽可能做到前瞻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要建立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并从提高效益、方便使用、
有效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
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师范类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考查要点  
1.学校建立了保障专业设施配备、更新、维护和科学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专
业教育教学设施完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方便师生学科教
学与实验、教师职业技能实训,有效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
满足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求。
2.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齐全,并根据专业课程与教学需要不
断更新完善,满足保育实践、营养卫生实践、实验教学、教玩具设计与制作训练、
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等教学需要,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3.学校制定有与专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专业设施配备规划,专业设施维护和
使用管理规范,惠及并方便全体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研究性学习,对专业设施管
理、维护、更新、共享和使用绩效有评价和考核机制,效果很好。
佐证材料 337
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设施、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设施和信息化教育设施建设规
划,近 5 年设施设备购置与更新,设备使用分析报告等材料。
2.学前教育专业保育实践、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等
课程开出以及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
3.学前教育专业各实验实训室管理规定,设施配备更新、维护、服务和使用
满意度及绩效的考核评价材料。
6.3[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
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有
国内外多种版本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 6 名实习生不少
于 1 套。
内涵解读  
专业教学资源对于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了解学前教育实际、加强从教意愿和学
习自主发展等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从育人的高度认识
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以“满足师范生学习需求”为原则,规范建设专业教学资源,
通过建立资源建设、使用与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主动对接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实际、提升自身教师专业胜任力;注意发挥各类资源尤其是实
践教学资源的作用,建好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形成
资源有效整合与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资
源在学生毕业要求达成过程中的作用。
考查要点  
1.专业各类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充分满足专业教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
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和幼儿园教学资源满足标准要求,并有
一定比例的儿童绘本、幼儿园教育教学影像视频。
2.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专业学习
需要,网络系统及运行质量满足课堂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拥有与学前教
育必修课、选修课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不断更新,被学生充分利用。338
3.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实行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分级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推荐制度,建立阅读指导和考核激励机制,资源利
用率高,学生评价好。
佐证材料  
1.专业现有各类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档案资料,专业教学资源建
设、管理、服务和使用满意度考核评价材料。
2.专业现有生均图书、教育类纸质图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统计表和使用情况
等相关材料。
3.专业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要目,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及阅读指导与考核相关材料。
4.专业教学资源惠及学生的覆盖面,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自主合作学
习成效的有关材料。
七、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动态监控的质量要求,对
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主要教学
环节质量标准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保障毕业
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评价结果运用情况。
具体包括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二级指标。
7.1[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
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
持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各分支系统协同运行、达成毕业要求、实现专
业培养目标的管理机制。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系统构建覆盖理论教学、实验
(实训)、实习、考试、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主要教学环节,标准明确,
符合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规律和质量管理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将质量要求339
落实到位,从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机构、管理责任等方面支持服务毕业要
求达成,有效保证人才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
考查要点  
1.专业确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供相应的政策、经费和组织保障机构,
有一支满足要求的质量管理队伍。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
任到人。
2.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齐全、合理,符合学前
教育师资培养规律和质量管理科学,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3.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且能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作及各项质
量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质量要求落实到位,各
项管理措施切实可行。
佐证材料  
1.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与人员情况等资
料。
2.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措施以及落实情况等相关材料。
3.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效果的多方评价相关材料。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
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内部监控支撑课程教学质量与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校院两级建立以
课程教学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为重点、对教学环节全覆盖的内部监控机制,围绕
毕业要求达成的质量要求分解方法,将毕业要求达成与否和每门课程、每个主要
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应起来,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
控与常态化评价,依据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及
时发现课程短板和学生的能力短板,并通过反馈结果分析与自觉改进措施等,及
时改进课程质量,有效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考查要点  
1.按照内部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论证和设计专业质量标准,建340
立质量管理制度,有效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2.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所采
取的具体管理和监控措施真实有效。有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
机制,建立了高水平教学督导队伍和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运行良好。
3.对课程质量监控和毕业生质量达标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好,改进教学措
施的实际效果好。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评
估和学校二级机构评估等,评价内部质量监控正常运转并有效。
佐证材料  
1.专业质量标准、评教评学制度及专业教学督导队伍工作的过程性资料。
2.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估及质量改进的相关记录材料。
3.学校及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7.3[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
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内涵解读  
外部评价主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是通过调研、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毕
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专业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发现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培养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重视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多元社会评价机制,通过跟踪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
表现,邀请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等,准确把握、评
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改进教学,使专业人才培
养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好的契合度。
考查要点  
1.专业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
量,发现问题,促进专业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注重邀请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跟踪评
价机制已经形成固定做法,并稳定地扩大覆盖面,其结果能够进入教学质量持续
改进的良性循环。341
3.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
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外部评价对于教学改进有实际效果。
佐证材料  
1.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相关资料,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方案、用人
单位(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度调查资料、毕业生入职后 3—5 年职业发展
状况分析、近 3 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报告等。
2.毕业生跟踪改进措施、外部评价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改革的
相关资料。
7.4[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
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内涵解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该指标要求校院两级采
用多种方法对专业进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对校内外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并将结果用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通过持续的周期性评价改进,
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
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
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考查要点  
1.建立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把常态监控的
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教
师,促使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2.注重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的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督促专业
开展自我监控和质量评估,运用课程目标评价的结果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考评办法,运用毕业要求评价的结果修订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
运用培养目标评价的结果修订与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支持面向
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佐证材料  
1.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的342
相关材料。
2.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外评价实施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年度质量分析报告等相
关材料。
3.学前教育专业运用课程目标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办
法,运用毕业要求评价结果修订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运用培养
目标评价结果修订与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等持续改进的佐证材
料。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结果的质量要求,是对毕业
要求的落实与佐证。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生源质量支撑毕业要求
的情况;二是学生成长指导与学业监测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
服务社会的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
量、社会声誉、持续支持七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内涵解读  
生源质量是人才质量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
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高生源质量,既要靠职业吸引
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障。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培
养合格幼儿园教师为目标,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把好生源
质量关,要明确生源质量标准,综合分析本专业生源情况,指出生源中存在的潜
在性问题及改进措施;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加强专业宣传,通过推进综合评价录
取改革,建立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制度措施,努力提高生源质量,有效吸引
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报考学前教育专业。
考查要点  
1.专业对生源质量有明确的说明,对生源中存在的潜在性问题明确知晓,并
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生源。
2.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深入探索提前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增343
加面试考核环节、公费定向招生等招生录取机制,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
学前教育专业。
3.近年生源的实际状况能证明生源质量提高情况:生源质量良好,师范生均
有明确的从教意愿和较好的综合素养。本科及高中后专科专业师范生录取分数线
处于本地区同层次高校前列。5 年制专科专业师范生录取最低分不低于当地省优
质高中录取控制线。新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体质健康状况、综合素
质评价以及第一志愿占比和报到率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专业近 3 年新生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统计分析。
(2)专业近 3 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
愿情况一览表。
2.学校政策支持类:
(1)专业推进综合性评价录取改革方案及近两年录取办法等资料,包括学
校与学生签订的公费定向招生培养协议等原始资料以及其他反映专业招生举措
的特色性资料。
(2)近 3 年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8.2[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
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
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内涵解读  
了解学生需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前
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于专业选择、
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多种诉求,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在学情分析
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相结合的
课程与教学方案,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
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考查要点 344
1.专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调查
学生需求,近年来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被关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及
时发现并有效解决。
2.专业根据学情完善课程与教学方案,有具体制度,有做法,成效突出。根
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课程基本框架、
必修选修学时分配、模块化课程、课后指导等措施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
求,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3.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态支
持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专业学生个人发展档案,包括学生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有利于
培养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各类活动相关材料,以及接受个别化指导的特色材料(线
上交流、课后答疑、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
2.政策支持类:
(1)对接学生需求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业进行学生需求调研的过
程性资料、学前教育专业学情分析报告等材料。
(2)反映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以及选
修课程开设情况。
8.3[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
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
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工作,成长指导对于落实毕业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至关重要。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
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345
理论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
效应,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
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
成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考查要点  
1.专业建立了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
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
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薄弱学生帮扶
计划,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了解,学生满意度高。
2.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
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好。
3.有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
员、服务人员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服务全体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及
时应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无重要工作疏忽和责任事故。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学习成
绩及学习产出材料,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2)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筛选分析报告、薄弱学生帮扶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包括相关制度,为学生提供思
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
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学生指导服务满意度测评及近 3 年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责任
事故认定情况。
(2)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情况。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情况,以及
学生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与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
(4)学生工作系统以外的学生指导机制工作情况与成效等其他特色材料。346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
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
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通过规范指导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
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对师范
生的学习进行全程跟踪与评估;通过学业监测的正常运行有效发现问题,把握学
生的学习状态,形成预警机制;帮扶弱势学生,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实践
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建立学生学习的成长档案,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
自我评价,使之通过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学习、课程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综合达成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专业制定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
了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
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全程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和师范
生综合素质评价。
2.学生学业发展测评实施办法健全,学生个人发展档案记载客观、及时、规
范,专业对不同来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业监测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对可
能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同学发出预警并有效指导。
3.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分考纪等环节的监测,
学业监测综合分析信息快速传递到教研组、教师及班主任,以规章制度、组织保
障等有效措施实施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帮扶弱势学
生,促进学风建设,形成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
4.严格执行学分认定规定并有规范的认定过程,鼓励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
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
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良好,达
到了毕业要求。
佐证材料 347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专业学生在校学业状况,包括各门课程的成绩册、各类学习成果分析、
整体学业分析材料。
(2)师范生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相关材料,以
及兼顾毕业要求与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档案资料。
(3)弱势学生学业帮扶资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学业监测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以及针对毕业要求的学生全程学
习状况评估和反馈改进机制(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风考纪
等环节监测与改进)等相关材料。
(2)支撑毕业要求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材
料。
(3)学分认定规定及学业预警等相关资料。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且
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获证率和就业率是衡量师范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
了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
工作的基本准入要求,是师范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初次就业率反映了
人才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反映了毕业生的教育态度和情
怀。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重视毕业生的获证率、初次就业率以及教育岗位的
就业率,出台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采取措施推动就业
工作;应将毕业生获证率和对口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定期分析
学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服
务、就业考试面试指导,引导师范生积极从教。
考查要点  
1.专业在促进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获取、初次就业率和志愿从教等方面有制
度、有措施。348
2.应届毕业生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初次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就业
岗位对口率等数据,证明相关制度与措施卓有成效。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本
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的相关材料。
(2)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录取研究生和升入高一级学校除外)获得幼儿园
教师资格证书(含编号)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
相关材料。
(3)近 3 年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比例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近三届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材料。
(3)反映专业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与措施等
相关材料。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
度。因此,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
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将毕业生社会声誉作
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动力,建立促进毕业要求达成方面的跟踪反馈与改进机
制,关注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主动了解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
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改进专业办学,使专业人才培养
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考查要点  
1.专业高度重视毕业生专业发展成就跟踪工作,通过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
对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定期跟踪并分析毕业生入职 5 年后
的专业发展状况。349
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
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好,用人单
位满意度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包括
入职 5 年来的专业发展规划、师德演讲与日常考核情况、教育教学测评与优秀活
动展示情况、撰写教学论文与反思案例情况、在职学习与学历提升情况、综合荣
誉与专业竞赛获奖情况、志愿支教情况等。
(2)用人单位、同行、幼儿家长对近四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调查表及汇总表。
满意度调查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相关的问卷。
(3)专业办学特色、成果和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对专业办学的评价等相关材
料。
2.政策支持类:
(1)毕业生跟踪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相关资料,以及跟踪调查
后的分析、反馈、改进等资料。
(2)对近四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3)近 3 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情况。
8.7[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
习的机会和平台。
内涵解读  
持续支持是衡量专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是对师范生服务社会的跟进
与完善。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重视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通过问卷调查、
实地回访、组织利益相关方座谈等途径,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建立持续支
持毕业生的服务机制,通过学历进修、短期培训、网络研修、资源共享、学术交
流等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运用毕业生持续支持的经
验,不断改进在校生的人才培养,形成职后反哺职前的师范生培养良好生态。
考查要点 350
1.专业重视毕业生持续支持工作,定期(一般每两年不少于一次)对毕业生
进行书面、网络、微信、访谈等方式的跟踪调查,并邀请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专
业发展现状做出判断,精准把握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
2.建立持续支持毕业生的服务机制,在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为毕业生提供学历提升、短期培训、网络研修、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等持续学习
的机会和平台。
3.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毕业生持续
支持要求达成反馈和改进机制产生实效。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四届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分析材料。
(2)近四届毕业生返校参加学历提升、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持续学习的
相关资料。
2.政策支持类:
(1)对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持续支持的相关政策与做法。
(2)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服务平台及其近年来开展的活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