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史略
 
   
当前位置:首页  书院史略  南平
南平
 


考亭书院,位于南平市建阳区潭城街道考亭村玉枕峰下,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创立。宋绍熙二年(1191),朱熹自漳州知府离任后,决定卜居建阳考亭。他买下考亭村民房加以修缮,构前堂后室,名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朱熹晚年定居于此,授徒传道,著书立说。庆元六年(1200),朱熹病故,其女婿黄榦继续打理精舍。宝庆元年(1225),建阳县令刘克庄在精舍辟祠奉祀朱熹,以蔡(元定)、黄(榦)、刘(爚)、真(德秀)四人配祀。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为表彰理学,御书“考亭书院”匾额,沧洲精舍自此易名为考亭书院。此后元、明、清三朝,朱子理学得到朝廷的进一步推崇,朱熹也得享“配祀孔庙”的尊荣。考亭书院历经岁月风雨,或圮于水或毁于火,但都得到历代崇尚理学官员的不断修缮和扩建。

元至大元年(1308),书院重修,熊禾作《重修考亭书院记》。至正元年(1341)重修,始建朱文公祠。明天顺六年(1462)修建时对原布局略作修改。清初,书院毁于兵燹。清康煕三十一年(1692)重新修建六年始成。康熙四十四年(1705)颁赐御书“大儒世泽”匾额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嘉庆年间,延建邵观察叶世倬认为书院原布局与体制不合,在就任福建巡抚后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将书院重新改建:中建集成殿祀朱熹,以蔡(元定)、黄(幹)、刘(爚)、真(德秀)四人配祀;两旁廊庑为竹林、沧洲精舍;前为二门,门外之左为报德祠,右为道源堂,祀历代之有功于祠堂的官员;祠与堂之前建两座碑亭;最前面为大门,建石牌坊,坊左右为“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坊。集成殿的后面建楼,一层为献靖公祠,二层祀朱熹的远祖荼院公,三层为“十贤楼”,祀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伊川(程颐)、康节(邵雍)、横渠(张载)、涑水(司马光)、龟山(杨时)、廌山(游酢)、豫章(罗从彦)、延平(李侗)十位宋代贤儒。经此改建之后,书院整体布局基本得以延续。

同治九年(1870年),考亭书院进行大规模修葺,总体规模和前代相比基本一致,主要建筑有石牌坊、仪门、集成殿、报德祠、道源堂、启贤祠等。整个建筑群占地达一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庭院内栽花植树,还保存着不少名家石刻。20世纪40年代,建阳县初级中学设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考亭书院一度作为校舍使用。20世纪60年代“四清”运动中,书院砖木建筑尽被拆毁,现仅存的书院石牌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及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所立。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式,高约10米,宽约8.6米。牌坊匾额“考亭书院”四个大字传为宋理宗御笔。石牌坊造型古朴、气势轩昂,枋柱间雕刻雄狮、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祥禽及仙人道士等人物形象。1966年西门水电站建成,每当洪水来临,牌坊即淹于水中。1983年,建阳县文物主管部门将牌坊迁移至玉枕山下。(余贤伟)


福建省图书馆编,福建书院概览,鹭江出版社,2017.06,第121-122页